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理:万顷洱海扬清波 民生福祉绽欢颜

2020-06-02 20: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5月31日起,云南日报推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各州(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体会和生动实践。今天,请看来自大理的报道——

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谱新篇

大理州委书记 陈坚

大理州委副书记、州长 杨国宗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大理、心系洱海。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并作出“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谆谆教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同近年来对云南对大理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一脉相承,为大理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将牢记嘱托再出发,感恩奋进谱新篇,加大“六稳”力度,落实“六保”任务,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实“三张牌”,抓实洱海保护、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四件大事,奋力推动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着力在洱海保护治理上下功夫。牢记殷殷嘱托、谆谆教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手抓洱海高水平保护,一手抓流域高质量发展,系统调整流域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八大攻坚战”,全力推进129公里洱海环湖生态廊道、“1806小镇”建设,大抓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发展,早日打造成为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化河(湖)长制,抓实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美丽公路建设,建设美丽大理,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着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新机遇,找准新定位,强化“逆向法”“倒逼法”“近战法”,大抓项目、大抓投资、大抓发展,抓好“十三五”收官,谋划“十四五”发展,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持续做实“三张牌”,积极谋划文化旅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努力构建绿色能源、现代物流、大健康、数字经济4个“五百亿级”产业,推动发展生物医药、矿冶、建材、房地产、金融服务5个“百亿级”产业。加快大理铁路枢纽建设,决战决胜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启动大理机场中期改扩建,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滇中引水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做好治水兴水文章。深化各领域改革,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机遇,构建开放开发新高地。

着力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下功夫。坚持一手抓剩余绝对贫困人口攻坚,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聚力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强化“两防一抓”,深化挂牌督战,全力推动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抓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全力迎接国家普查。接续脱贫攻坚,以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打造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大理样板”。

着力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下功夫。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巩固提升大理市古生村“记得住乡愁”、洱源县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等示范典型成果,高质量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下功夫。时刻保持“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的清醒,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到中央有决策、省委有部署,大理有落实、落实见成效。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深化“战斗堡垒工程”“先锋模范工程”“阵地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化抓经济“周述评、月调度、季考核”推进机制。加强清廉大理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万顷洱海扬清波 民生福祉绽欢颜

大理市古生村白族村民李德昌永生难忘“最幸福的一天”: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在小院里亲切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讲环保、话乡愁。李德昌高兴地说:“5年多来,大理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活更美好。”

仲夏时节,洱海的碧水清波与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在蓝天下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亮丽风景。大理市古生村,洱海之滨绿树成荫,一块大青石上镌刻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生态环境,努力将古生村建设成为生态环保优先、传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秀美的幸福家园,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

苍洱大地上,干部群众树牢“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共识,形成“决策科学果断、措施动态精准、执行坚决有力、作风勇猛顽强、全民共同参与”的奋进态势,打响了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八大攻坚战”,创造了“三库连通”“生态廊道建设”等洱海保护治理史上的新纪录。

“我们将新家园取名‘索玛’小镇,彝语意为‘杜鹃花’小镇,寓意为‘幸福’小镇。”面对记者采访,剑川县老君山镇新和村委会第五小组村民杨福才深有感触,86户323名彝族群众,过去住在高海拔的大山与深箐里,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老君山镇党委、镇政府历经3年11次选址,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在新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像“索玛”小镇一样,大理白族自治州聚焦深度贫困,突出“深度攻坚”和“巩固提升”两大任务,大力开展党员干部“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专项行动。写好精准文章、实干巧干闯新路;写好生态文章、产业兴旺展新姿;写好乡愁文章、感恩奋进谱新篇。今年5月17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弥渡、云龙、剑川退出贫困县,标志着全州11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建设医共体,服务老百姓。”在祥云县禾甸中心卫生院,医生正仔细对一位村民进行摄片、检查,并通过视频与县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卫生院副院长谢开勇说,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了基层“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愿意看病、规范看病、合理看病、方便看病。”

“望水兴叹”曾经是鹤庆县六合乡等广大山区严重缺水的一个缩影。过去,旱季水塘干涸,当地群众大多半夜起身,点着火把到处寻水挑水,一瓢一饮,水贵如油。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先后实施概算投资15.57亿元的“六合燕子崖提水”等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彻底告别了“饮水难”。

一个个“镜头”,一件件惠民实事,生动呈现了大理州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面貌。

漾濞县光明村——乡村振兴日子好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迎面扑来爽心的浓浓绿色。粗壮的古核桃树错落成林,绿树下掩映着白墙青瓦的新房。如今,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光明村,有了一张亮丽新名片:“云上村庄”。

59岁的彝族村民查洪祥,西装革履,精神抖擞,胸前佩戴银色工牌:“云上村庄副总经理”。两年前,县委、县政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进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标准打造“云上村庄”,村民“土地入股,让土地生金;核桃入社,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产品入网,让土货变金货;院子入景,让村变美户变靓;劳动力入园,让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村里按规划建设了春园、夏园、秋园、冬园,分别种植樱花、绣球花、熏衣草、山茶等花木,如今真是四季花海,还可欣赏原生态农耕文化。”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说,光明村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汉、白、傣、傈僳5个民族,共304户1296人,人均拥有100棵核桃树。全村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云龙县苗尾村——循环牧业促增收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它还载着穷人们,和装满燕麦的袋子……”这是法国诗人耶麦的一首诗,也犹如云龙县苗尾乡苗尾村村委会主任杨建锋的真实写照。这些年,他带领群众发展养驴脱贫致富,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杨建锋曾经是乡村医生。2017年4月,他注册了“丹坞箐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山东购进86头毛驴,在已建立的“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赊驴”和“送驴还驹”相结合的模式,鼓励群众托管代养,待毛驴育肥后合作社以市场保底价活畜称重回购、冲抵农户借款,实现滚动发展。

“往年每到秋收,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草、谷草、干草等‘农废料’不能扔又不能烧,可让我们头疼了。现在好了,把这些送到合作社还能换钱,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增收280万元。”村民安艳雄高兴地说。合作社还成功探索出一条“粮—草—畜—肥—田”的循环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土地污染,促进种植、养殖业循环互补。

杨建锋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一头驴所产生的利润一年至少可达3000元左右,目前已带动全村80多户共同发展养驴。

大理市双廊镇——绿色发展新姿美

天蓝海碧,风轻云淡。漫步在大理市双廊古镇,街道像水洗过一样干净,店铺林立,移步换景。任意走进一家客栈,让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有人来了,是生意;没有人来,是生活。”玉几岛上,来自重庆的“海之书馆·海景客栈”主人安南说,经过各级政府、各民宿业主和白族乡亲的共同努力,古镇的变化有目共睹。

如今,素有“苍洱风光第一镇”美誉的双廊,华丽蜕变。小镇既秉持着独特的古朴、质朴、淳朴,又传承着别具特色的文化与艺术,以洱海保护为“根”,以规划布局为“纲”,以环境风貌为“形”,以建管运一体化为“骨”,以文化艺术为“魂”,用心用情用力推进以双廊艺术小镇创建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双廊要向国际一流艺术小镇扬帆起航。”双廊镇党委书记马晓瑜说,要按照双廊艺术小镇发展总体规划,用好“逆向法、倒逼法、近战法”推进项目建设工作,让全域大环境、大景观“变美”,百姓得“实惠”。

大理市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保护洱海不言悔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问我家几口人,生活情况怎么样?我的心里感到非常激动、非常温暖、非常幸福。”53岁的大理市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将习近平总书记和他亲切握手交谈的照片,悬挂在自家的聆海佳园客栈大厅内。他坚定地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你看,这是小时候母亲抱着我在洱海边上的留影,海边还有沙滩呢。”何利成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洱海边长大,命运和洱海息息相关,也见证了洱海的喜人变化。

“洱海水质如果恶化,我们连居住都成问题,哪里还有发展。为保护洱海做点事,我从来都不后悔。”

如今,环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从门前延伸,聆海佳园客栈生意因施工受到一些影响。然而,何利成却非常开心:“洱海清澈了,大环境漂亮了,客栈里来的人更多,我们的日子会更好。”

往期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记者 庄俊华 博达 )

摄影:庄俊华 黄兴能 张彤 孙晓云

原标题:《大理:万顷洱海扬清波 民生福祉绽欢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