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散户:我明明懂了这么多投资道理,为什么还是赚不到钱?

2020-06-05 19: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中国有1.5亿投资散户,他们的投资业绩如何,你知道吗?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他们买了行情不错的股票,获利也颇丰,那么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教授在《投资者的朋友》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他说,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会有非常强烈的选择性记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获利的交易印象深刻。同时他们在相互沟通的时候,也存在选择性偏差,他们经常会在和朋友炫耀自己的投资业绩,谈论最近买了哪些优质的股票,或者展示这些股票让自己获利多少。 

但如果我们综合考量他们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就会发现他们的投资业绩可能并不怎么样。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市场上经常听到类似“投资很容易,赚钱很容易,只要买股票就可以赚钱”这种说法,而事实是大部分散户基本上都不可能通过股票交易获得超过大盘的投资表现。 

朱宁教授在书中引用了一份台湾股市5年的研究数据佐证这个结论: 

加州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通台湾股市 5 年完整的交易记录,发现看起来默默无闻的散户在这 5年中损失的资金一点也不亚于机构投资者。 

台湾散户在5年里损失的总金额约为 9400 亿新台币,约合 340 亿美元。每年的交易损失在 68 亿美元左右。这几乎与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几场损失不相上下 

如果把台湾散户的损失放到台湾整体经济规模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损失的规模:该损失约占台湾地区每年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 2.2%, 约为每年在交通运输和媒体方面私人消费额的 33%,约为用于购买服装的消费额的 85%,或者用于购买能源和燃料方面消费额的 170%。

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在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里,仅有5%~10% 的散户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有持续跑赢市场的优异表现,而绝大多数散户的长期投资业绩并未能跑赢大盘。 

那么为什么散户总是跑不赢大盘,赚不到钱? 

朱宁教授重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选股:“熟悉的”股票 

中国市场上有 2000 多只股票, 美国市场上的三个主要交易所有 14000 多只股票,对散户来说,在成千上万只股票中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都知道,信息是影响投资选择最重要的因素,谁先掌握真实的信息,谁就能率先拔得头筹。但现实是,散户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他们往往只是关注曾经听说过的、“熟悉的”股票。 

有些基金经理每天可能会花 16 个小时进行投资研究。而散户因为忙于工作,每天用于考虑投资策略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他们获取的信息量远远不够。 

而且更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话会议、实地调研、参加公司路演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而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媒体报道以及亲朋好友这些熟人的信息。 

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媒体上报道什么,散户就容易相信什么。因此有些基本面非常好的公司,仅仅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而被投资者忽略。相反,有些公司即便在财务方面出了问题,但只要与媒体关系好,这些负面消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隐瞒,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散户还总是对于自己熟悉的股票青睐有加。第一种熟悉来自地域方面。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同事、亲戚、朋友 和各种各样的社交圈,我们自然可以通过他们对本地的公司有更多了解;第二种熟悉则是投资者就在某家上市公司工作,他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公司的背景、业务以及某个高管有所了解;第三种熟悉涉及行业,如果投资者本身在高科技行业工作,就会对高科技行业有所了解。如果投资者从事化学行业,就会对化学行业有所了解。 

但遗憾的是,这种直观感觉和对投资目标的感性认识,并不能真正给散户带来优异的投资业绩。相反很多投资者在错觉指引下,对自己的投资越发有信心,进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此外,朱宁教授在书中还说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名称、股票代码以及名字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积极性。 

比如在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很多公司在名字中加入“.com”;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电子风靡时,很多公司把名字改成以“tronics”结尾;中国投资者喜欢买代码以 8 和 6 结尾的股票;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码很少以 4 结尾;在中国股市中,三个字的股票比四个字的股票更受散户欢迎。 

投资本应该关注公司的基本面、业务发展潜力和赢利水平,但股票代码、公司名称以及名称复杂程度等等因素却也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散户的抉择。 

②交易:过于频繁 

研究者发现,无论在国际资本市场,还是国内 A 股市场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散户的交易非常频繁,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散户的交易显得尤其频繁。然而包括朱宁教授在内的很多研究者发现,散户交易频率和投资业绩之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交易越频繁的投资者,投资业绩越差。 

无论是散户、机构投资者,还是券商,都应该了解驱使投资者进行交易的真实原因。当我们对这些原因有所了解之后,在进行股票交易之前,最好先想想,自己交易的理由是不是与这些原因吻合。 

首先,交易最重要的驱动力应该是信息优势。市场上股价的波动大体上是由信息推动的:公司有利好消息时,股价上涨;有利空消息时,股价下跌。作为投资者的我们每天会获取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否对投资有帮助,或者我们是否比其他投资者更早更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 才直接影响交易这一决定。 

其次,流动性。比如子女要去美国留学,家长手里没有现金,就需要卖掉一些股票,目的是实现金融资产和实际生活开支之间的平衡。

再者,税收。这在中国还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在很多其他国家,资本利得和投资红利都要缴税,而投资资本损失则免税。所以很多家庭会在当年 12 月 31 日前,把亏损的股票卖掉,为的就是能在当年利用投资亏损来避税。 

最后就是投资组合的再平衡。什么是再平衡呢?假如一个人持有两只股票,成本价都是每股 10 元,现在一只涨到了每股 100 元,一只跌到 了每股 5 元。刚开始他认为两家公司一样好,如果投资者对这两家公司前景的看法没有改变,那么就会卖掉一些已经赚钱的股票,用其中一部分资金购买不怎么赚钱或者亏钱的股票,目的是平衡整个投资组合。 

除此之外,投资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风险的偏好有很大差别。年轻人在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倾向买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了更多的压力和约束,会更倾向于投资安全性更高的产品。 

信息优势,流动性, 税收,投资组合的再平衡,风险敞口的调整。除了这几个原因之外,别人给你的小道消息,名嘴推荐股票的宣传,以及某些上市公司在高速公路旁边竖立的广告牌,都不应该成为投资者进行交易的原因。

③投资组合:缺乏真正的多元化 

投资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者要多元化投资,以便分散风险,但是散户的投资决策往往和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去甚远。

一项针对美国某家大型券商的散户的研究表明,其中 30% 左右的人只持有一只股票,20% 左右的人只持有两只股票,10% 左右的人持有三只股票。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散户的投资组合里只有不超过三只股票。 

为什么散户的投资组合如此集中? 

首先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多元化投资的重要性,或者说不想进行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跟我们之前提到的“过度自信”有关。投资者在每次决定买入某只股票的时候,都自认为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这家公司已经非 常了解。他们坚信自己买入股票后一定会赚钱。 

另一个原因是,对某只股票或者某个行业比较熟悉。人喜欢规避损失,也喜欢规避不熟悉的环境和不明确的信息。因此投资者就会尽可能寻找自己比较熟悉的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比如朱宁教授在研究芬兰投资者的行为时发现:在高科技行业工作的芬兰投资者更有可能购买高科技领域公司的股票;在能源行业工作的投资者倾向于购买能源企业的股票。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散户对多元化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误区。 

散户在考虑分散投资组合风险时,更多关注投资组合中股票的个数,而不是各只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性。因为投资者相信自己对于某个领域特别了解,或者之前因某种板块获利,故对它青睐有加。但研究证据表明,投资组合是否充分多元化更大程度上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有关,而不是股票的个数。这种只增加股票数量的多元化方式,结果却导致投资组合的风险并未得到有效分散。

④择时:滞后的“最新消息” 

为什么众多散户没能把握住合适的时机进行交易呢? 

投资者的行为是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但究竟什么是信息呢?散户可能会把今天的消息、昨天的信息甚至一两个月前的信息当成一则好消息,并借此进行投资。事实上,只有新的信息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路演以及同公司高管沟通获得第一手信息, 而散户通过读报、看电视和与朋友交流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滞后的,而且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传播过程中都会有损失。当他们得知消息杀入市场时,其他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可能早已买入股票并将股价推高。 

除此之外,人们倾向于借助过去发生的事情来预测未来。一家公司如果在去年表现好,我们往往会认为它在今年的表现也会不错。相反,如果一只股票在去年表现差,我们就会认为它在今年也不会好转,因此不愿意进行投资。正是受到上述思维模式的影响,投资者经常会犯“追涨杀跌”的错误。 

择时、交易、选股、多元化组合,在投资的方方面面,阻碍我们作出正确决定的真正敌人恰恰是我们投资者,自己的人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教授在给《投资者的敌人》的序言里,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投资是一项反人性的活动。

与此类似的是,股神巴菲特也说过:“我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就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就贪婪的逆向思维。” 

这就是行为金融学存在的意义。 

这一门横跨经济金融学、心理学、 社会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能帮助散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差和局限,对于提升投资收益至关重要。作为投资者的朋友,行为金融学为散户提供的是关于市场和自我“第一性”的认识。

朱宁教授在《投资者的朋友》一书中,正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了投资者,特别是散户,陷入投资误区的深层心理原因,并为广大投资者指出了更科学的投资方法。 

除此之外,朱宁教授还曾出版过一本书,叫《投资者的敌人》,依然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因为贪婪、恐惧与过度自信而经常出现的行为偏差,这本书与《投资者的朋友》不同之处在于,主要着手于帮助广大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机构投资者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从而获得更高投资收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