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南理工真实就业率引焦虑,新传学生何去何从?

2020-06-10 07: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华南理工真实就业率引焦虑

新传学生何去何从?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何奕帆

导读:

1.真实就业率点燃新传焦虑

2.传媒就业压力山大

3.就业率何至如此之低

4.怎么提高竞争力?怎样找工作?

真实就业率点燃新传焦虑

6月5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其微信公众平台,为其新传学子向广大校友发布了一封“求助信”,希望他们将招聘信息推送给学院,并欢迎以直荐等方式为学院毕业生提供岗位。

与此同时,学院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热议。截至5月25日,该院本科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换句话说,作为全国985、双一流的华南理工大学,新传学子本科就业人数只有1/3,有将近2/3的本科生“毕业即失业”;而将学历往上拔高一层,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是否良好?相比之下有所好转,但也不容乐观---不足一半。

 

不谈仅有14.48%的签约率,当就业都成问题,华安理工新传学院的惨淡状况无疑给各大院校敲响警钟:全国顶尖院校尚且如此,没有“985”、“211”名校光环加持的院校又将何去何从?新传学院整体是否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传媒就业压力山大

答案是肯定的,2020年是一个魔性数字,尤其对于本届毕业生,直接打开了通往地狱难度关卡的挑战。疫情下各行各业发展都不尽人意,更别提部分就业本身就依赖工作经验和推介的传媒业,对没什么资历的“萌新”则更不友好。

何况早在疫情爆发前,传媒相关专业长期面对的已是“三高两低”的困境:高专业录取分、高考研上岸分数线、高转业率,以及对应的低收入、低待遇。

首先来看新传相关专业理论上可从事的就业方向,多数是与传媒有关的编辑、记者、策划、运营等,看上去就业面似乎相对广泛。

然而根据近30天来对57594份样本进行的实际统计情况,从事媒体与传播的仅6%,从事广告的只有10%,新传专业学成之后真正找到对口工作、且纯粹从事传媒事业的寥寥无几,多数人只是进入了与传媒沾边甚至完全不相关的岗位。

再落实到媒体行业的工资水平,一份就职者调查显示,传媒工作者工资位于4.5~6k的人数占55.8%,超过一半;位于6~8k的人数占21.2%,两者比例相加高达77%,已经超过人数2/3;只有少数人工资能够突破1万,工资较高的达到15~30k的水平,但占比未超10%,往上走高则更加难以实现。

这份传媒工资的数据,看上去似乎不至于到达难以接受的地步,但是结合传媒岗位分布情况来看,需求大的地区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平均工资最高的北京只有1万出头,其他城市多数在5~7k之间,并且2017年后总体水平还呈现下降趋势。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的同时物价水平也不容小觑,将衣食住行与收入做个加减法,大概生活水平就是:

4~6K:吃不上肉;

6~8k:买不起车;

8~10K:住不起房;

10k以上:生不起娃。

工作者将面临着赤裸裸的生存压力。

 

 

再看招聘要求,要求有1~3、3~5、5~10年不等工作经验的招聘启示共达到53.7%,不限经验看似有32%的数据,但具体到应届毕业生仅存13%,许多满脑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毕业生已经被pass。加上新鲜出炉位于榜首的“亮眼”考研分数线,传媒生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考研上岸难、工资待遇不合心意,传媒专业学生就业鸭梨山大。

 

 

就业率何至如此之低

尽管传媒专业看上去发展环境一般,但作为985、211高校的华南理工学子,就业率何至于跌破至此?

1.疫情冲击

受疫情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造成岗位进一步减少,2020年失业人数骤涨。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是一同走出校园的同学,还有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下岗人士。相比初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经历社会历练,为了一份工作要求更低、心态更平;同样的岗位工作经验更丰富。就业形势的严峻,无疑给毕业生带来更大危机。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2018-2020城镇人口失业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江海证券)

此外,即便是正常工作,复工率也较低,最高未超过75%,多数省份复工率仅有30~50%不达一半。且对比非典,此次疫情对经济冲击更大,挣扎存活的企业采取加薪不可避免,多数复工者的工资都下降“一半至只有1/3”不等,而这份薪酬到了实习毕业生手上更是所剩无几,毕业生对这样的待遇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各省企业复工率-行业报告研究院)

 

(图片来源:新京报数读财经)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2.传统领域转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也收到巨大影响,顶不住的已经倒闭,顶得住的纷纷转型,在新媒体领域开辟矩阵寻求发展。传统领域的转型使得相关岗位减少,在“百万大军”的毕业生前,中低层次的队伍已经趋于饱和,缺少的是高手。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者在相同岗位前,面对的是更大的竞争和更高的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人人实现良好就业也无从谈起。

(图片来源:记者论坛)

 

(2014中国传媒行业细分市场份额占比-来源:界面新闻)

3.与社会脱节

除了外在环境影响,毕业生本身也自带硬伤。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考察某个理论的解释或者围绕某个专题写一篇论文,也许能够自信地表示小菜一碟;但实地调查、采访、写作一篇稿子乃至完成一个视频,对他们而言则可能成为巨大的挑战。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不重视实践,大学生四年生涯中鲜有可圈可点的实践经历和拿得出手的作品,导致毕业后只能拿着一张学历的号码牌,成为优秀却平平无奇的万分之一,与对口传媒岗位的要求、乃至更广阔的社会需求脱节的,也无怪乎称心工作难求。

(图片来源:网络)

4.摩擦性就业

与脱节相对应的是摩擦性就业,概括来说就是“人找工作,工作找人,都找不到”。社会对于学历的重视,使得毕业生本科学历成为基本要求,985、211层出不穷,往研究生、硕士、乃至博士发展的也不在少数。长时间理论化象牙塔待久了的后果,是社会经历的缺乏和经验的浅薄。毕业生拿着文凭,满心寻找“向往的生活”;岗位也并非没有,而是“低的低,高的高”,毕业生低的看不上,高的担不起。眼高手低的毕业生与找不到人的公司,长时间的摩擦性就业,只能磨掉毕业生的激情和机遇。

(图片来源:网络)

怎么提高竞争力?怎样找工作?

面对疫情,面对大环境,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寻找工作?

●调整心态,主动出击。疫情冲击下,就业压力增大是正常情况。但除此之外,要“主动”寻找工作、接纳工作,从中吸取经验技能,让自己沉淀下来获得成长。

●培养技能,对口工作。毕业生的硬伤之一是与社会脱节,如果能在本科阶段中加强实践,相比起高分,更注重能力提升者有着更高的竞争力和续航力。尤其对于传媒学生来说,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用人单位并不傻,不会高薪聘请高学历、低能力的“大神”;那些有作品、有实力的千里马,只需寻找伯乐,否则还是安心打磨技艺。

●积极尝试,寻找方向。任何专业的任何一个学子都有无限可能,是走学术还是实务?是坚持本专业还是另寻出路?大学四年有足够的时间来探索自己和未来,抓住这些机会,多尝试、多碰壁、多收获,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坚持走下去,总能有所收获。

 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焦虑是常态,稳住心态去拼搏,也许能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