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入梅,“冰箱病”正袭来,消化系统瑟瑟发抖

2020-06-10 19: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上海新华医院 上海新华医院

上海今天入梅,七年来最早!

一年一度最“齁人”的天气开启,空气已经有了闷湿感,“黄梅体感”正加速降临。

在闷热天气模式下煎熬的你,是不是已经开始频繁仰仗着冰箱里的冰镇冷饮、水果、冰激凌降温“续命”?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

当心,你的消化系统正在瑟瑟发抖…你的肠胃可能会付出代价。一些你不知道的细菌或许就潜伏在你的冰箱里,再加上贪食冷饮,“冰箱病”就会找上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新华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中,已经有“冰箱病”的病人出现了,而且病人越来越多了。

医生们一问,有年轻人运动回来直接从冰箱里拿出冰西瓜,狂啃了半个后突然出现肚子痛,不停拉肚子 !

有老人将冰箱当作了保险箱,把剩菜剩饭统统扔冰箱,吃了几天最后吃出问题了,上吐下泻,甚至脱水了。

只听说过空调病,这冰箱病是什么鬼?(冰箱病指的就是人吃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引起腹泻或是肠胃疾病的不良反应。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品不当可能引起形形色色的“冰箱病”。)

冰箱病这名字听着挺亲切,以为没什么,没想到居然会这么严重!

赶紧自测一下

你是不是“冰箱病”的高风险人群?

1、买来的东西扔进冰箱放很久……很久……很久……

2、所有吃的东西混成一团放。

3、每次开冰箱时都有股臭臭的异味,一直以为那只是食物串味而已,完全不在意,依旧把冰箱当作保险箱。

当心,你的冰箱可能正在帮你「养」细菌。有研究发现,冰箱里存放的食材超期储存,就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耶尔森氏菌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曹海霞今天来给大家敲打敲打:

敲打 一

冷饮温度比胃内温度低20℃,很容易刺激胃肠道。

冷饮虽然给我们带来一时的爽快,却很容易引起拉肚子。冷饮的温度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20℃,大量冷饮进入体内,很容易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管收缩、粘膜缺血,从而减弱胃肠消化功能和杀菌力,造成痉挛性疼痛,甚至导致腹痛、腹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吃冷饮拉肚子绝大多数不是食物中毒,可能与胃肠吸收功能障碍、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一口闷冰水,轻者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会诱发急性心梗。

对 策

冰箱食物放一段时间后再食用。

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如冷饮、冷食等,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对于能加热的食物,如熟食等,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脾胃虚弱、消化能力较差的人尤其要注意,最好少吃或不吃冷饮、冷食。

敲打 二

剩菜剩饭即使加热后仍会拉肚子。

夏天菜一不小心就会“变味儿”,比较节约的人不舍得扔,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冰箱就是“保险箱”。冰箱里拿出的菜热一热能“消灭”菜里的细菌,还能消除异味,但为什么吃了这样的饭菜有时还是会拉肚子呢?热一热可以“挽救”变味儿的饭菜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剩菜剩饭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天堂。

冰箱虽然是低温的环境,但即使在冷冻、冷藏条件下,部分细菌仍可以繁殖,如李斯特菌在0℃仍可以生长,冷藏的食物也引发肠道感染。

隔夜的食物即使经过加热处理,有部分细菌还是不能消灭,部分食物即使重新煮过以后,里面细菌死了,但细菌分泌的毒素和食物分解时产生的有毒物质并没有消失。因此即使过夜食物加热后仍会引起拉肚子。

对 策

①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不要在冰箱里放超过1天。

②定期清理冰箱:冰箱应定期清理、除菌,夏季建议每个月一次。正确的流程是断电、清空,用小苏打或者洗洁精彻底清洗冰箱内部,并风干。冰箱门上的橡胶密封圈和缝隙也要记得清洗。

③食品分区摆放:冰箱内的食品摆放应分区分类,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用塑料袋、保鲜膜或保鲜盒封装。

④食物不宜摆满:冰箱内食物不要放得太满,要留一些空隙,以保证食物内部达到理想温度。

⑤食用前检查食品质量:冰箱食品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应检查食品质量,尽量食用新鲜食物。

最后提醒大家,用久了的冰箱最好经常测一下温度,保证冷藏室在4℃左右,冷冻室在零下18℃左右。

曹海霞医生还要提醒市民,六七八月份都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峰,夏季气温较高,雨水充沛,湿度较大,细菌和真菌容易生长和繁殖,夏季更要注意饮食哦!

夏季由于高温,人们的胃口普遍会差一些,又由于出汗多,应注意营养与水分的及时补充。建议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夏季可以喝绿豆汤、百合莲子羹等,防暑清热。

科普结束

医生介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