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丈夫留下的一碗面,她守了半个多世纪

2020-06-11 09: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想在美食遍地的南京闯出名堂,绝非易事,对挑剔的美食老饕来说,口味能打是标配,那些不可替代的老味道,才是回头客络绎不绝的唯一理由。

在美食江湖新街口,就有这样一家南京老字号——祁家面馆,火了半个多世纪,在今天依然是“网红”,掌门人陈秀英如今已经90多岁了。

灶上火苗跳跃,温柔地亲吻着老铁锅,锅里的汤汁咕嘟咕嘟冒着泡,食物的香气肆无忌惮地氤氲开来,挑逗着食客的味蕾,南京独有的气息就这样扑面而来......

热闹,不仅来自市井的喧嚣,还藏在祁家面馆的吆喝声里,“皮肚多一der、辣油多搁der、面要炝一der”。美味汹涌的汤底里,翻滚着温暖滚烫的记忆,一不小心,就让人湿了眼眶。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猪肉也要物尽其用。瘦肉来做肉丝浇头,肥肉用来炼油,剩下的猪皮不舍得扔,拿来晾干,油炸,做成皮肚。当时盖浇面当道,皮肚并不怎么招人待见,而陈秀英竟让原本不起眼的皮肚大放异彩。

当年,陈秀英在丈夫的指导下,把皮肚、肉丝、青菜以及面条组合在一起。用一口铁锅精心熬制出高汤,面条单独煮,最后再用这锅高汤把皮肚和青菜等一应食材煮熟。

面汤中也融入了皮肚的油香,干瘪的皮肚尽情吸入鲜美的汤汁,变得金黄酥软,鲜香无比。层次丰富的口感一举俘获人心,陈秀英独创的“皮肚小煮面”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口耳相传间慢慢火了起来。

量大是所有南京皮肚面的共同特征,五颜六色的配菜统统浇在面上头,多到根本看不见面。其实这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缘。

那时候,很多食客都是靠卖力气过活,饭量大,粮票少,常常吃不饱,本不富裕的陈秀英悄悄加足了分量,面里有肉有菜,又抗饥耐饿,妥妥地让人填饱肚子。时至今天,祁家面馆的碗依然比脸还大,而食客们也都是连汤带面,吃得干干净净。

1949年,19岁的陈秀英来到南京老字号酒楼——同庆楼学习面点,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老祁。两人成家后,虽然工资都不高,但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

后来因为丈夫生病,酒楼的工作让她无法同时照顾家庭和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迫于无奈,夫妻俩离开了同庆楼,另谋生路。

那时候1块钱能买一斤半肉,同事们凑了80块钱给她做本钱,邻居们热情帮忙,甚至桌椅板凳也是政府资助的。在众人的帮衬下,“祁家面馆”诞生了。

1963年5月1日,陈秀英永远忘不了开张的这一天。那一年,她33岁,一方炉灶,一个碗橱,四张桌子,这间小小的面馆,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全部希望。

每天早起先熬卤子,再去菜市场买菜,回来放皮肚,然后一锅一锅地煮面,陈秀英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了好多年。

后来,丈夫的病越来越重,她就一个人店里店外地忙。在她44岁那年,46岁的丈夫病逝。养活四个孩子,同时赡养双方三位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

每天忙到半夜十二点才打烊,凌晨三点却又要起床开始准备,再苦再难,她都坚守着这家“祁家面馆”。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日子也终于慢慢好了起来。

这家面馆,是陈老太一手经营起来的,老伴去世后,她便是靠着这样的小买卖,一个人养活了一家八口。

这个操劳大半辈子的女人,回忆过去也并不觉得苦,她早已迎来了四世同堂的美好生活,尽享天伦之乐。直到去年,90岁的陈老太才退居二线,由退休的儿女们接手生意,轮流值班。

身体硬朗的陈老太闲不住,在家给孩子们做“后勤”。每天都要去面馆溜达一圈。她常说,皮肚面的灵魂是皮肚,制作皮肚的过程千万不能偷工减料。

如今,祁家面馆共有两层,不大,差不多只有十张桌子,一楼是开放式厨房,可以看到皮肚面制作的全过程。排队的食客并不着急,等待的时候顺便唠唠家常,互相问候。

每逢饭点,祁家面馆里的人就会多到坐不下,于是就有熟客拿一张高点的板凳当桌子,蹲在路边就huai(大口吃)起来。有人搬家后依然每周都要来吃一次,不然想得慌。这一碗皮肚面,早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没有谁可以拒绝舌尖上的诱惑,而那些记忆中的老味道更加熨帖人心,只不过让人伤感的是,或许哪天突然就吃不到了。

如果没了烟火味,人生就像一场孤独的旅程,我们和美食之间的羁绊,早就成了一种习惯,幸好总有人在守护着那份温暖......

原标题:《丈夫留下的一碗面,她守了半个多世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