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牙不疼也可能有蛀牙,龋齿这件事,可大可小

2020-06-21 0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婷婷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我国是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调查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71.9%。我国成年人患龋率达到88.1%,也就是说十个人里面有九个都患有龋病。

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龋齿。

龋齿又称蛀牙、虫牙

龋齿俗称蛀牙、虫牙,是一种以细菌感染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症等并发症。

龋齿可见于乳牙萌出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不同年龄段其患龋几率不尽相同。5~8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会达到一个高峰;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和牙根暴露,容易引起根面龋,患龋率明显增加达到另一个高峰期。

易感人群

饮食习惯不良者:如喜食甜点、饮料等含糖较多的食物,尤其是可乐等碳酸饮料;

口腔卫生欠佳者,如没有刷牙习惯或坚持不好,以及佩戴正畸矫治器的患者;

抗龋能力较差者,如唾液分泌较少、牙齿排列不整齐等;

还有因颌面部肿瘤进行过放疗的患者以及干燥综合征患者。

了解一下龋齿的原因

目前公认龋齿的病因是“四联因素”学说,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四个因素。

细菌是指造成龋齿的致病菌,主要有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的细菌,细菌不直接破坏牙体组织,而是通过产酸引起牙齿脱矿,继而形成龋损;常见的致龋菌主要有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和放线菌等。

食物是指我们进食的又能被致病细菌利用的食物,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常见的有各种淀粉类食物,尤其是蔗糖,这些食物既可以被细菌生长繁殖所利用,也容易粘附于牙面,进一步吸引细菌粘附在牙齿表面;

宿主是指被细菌寄生的人的全身情况、口腔情况及牙齿的情况,包括有全身免疫水平、口腔唾液分泌、进食习惯、牙齿表面的缺陷等等;

时间是指龋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

龋齿发生发展的过程是:

细菌粘附在牙齿表面并形成菌斑→细菌利用含糖食物进行生长繁殖→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牙齿脱钙→脱钙的牙齿有机质崩解→龋洞形成→龋洞逐步扩大变深→更易于食物嵌塞和细菌停留→进食冷热食物敏感→进入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阶段(牙髓炎)→暂时缓解,时间不定,期间伴有牙齿结构继续崩解→再次发作,牙床肿痛化脓→暂时缓解,时间不定,牙齿结构继续崩解→牙齿成为残冠或残根→再次发作→牙床肿痛化脓→缓解→肿痛……

龋齿有什么症状?

健康的牙齿表面应该是完整、光滑、有光泽的。龋病患者的牙齿在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白色斑块或黄褐色斑点,此时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中期以后患者会出现对冷、热、甜、酸敏感的现象,同时牙齿外观上会发现有龋洞。

随着病程的发展龋洞也会越来越大,甚至还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症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最终可能导致牙齿丧失。

典型症状

初期症状

牙齿表面开始有无光泽的白色斑块或因着色而呈现黄褐色,一般无明显龋洞。临床上称这一期的龋齿为浅龋。

中期症状

龋病若没有及时治疗,则会慢慢形成龋洞,此时会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塞等)比较敏感,遭受刺激容易感到酸痛,刺激去除后症状即消失。这一期的龋齿,临床上叫它为中龋。

后期症状

一般龋洞比较大,龋损已达到牙本质深层,用牙科医生的探针或牙签等物体触碰有明显疼痛感,对外界刺激可出现比中期更明显的疼痛反应。这一期的龋齿,临床上叫它为深龋。

龋齿的自我检查

1、牙齿颜色

对镜仔细观察牙齿有无颜色的异常改变,前后牙都要观察,两牙间的邻间隙有无颜色改变,不能只看前牙忽视后牙,牙齿唇颊面的牙颈部等颜色的改变。

如果咬合面的窝沟处颜色呈墨浸状,有可能牙齿已经龋坏。

2、牙齿质地

被细菌侵蚀后的牙齿硬组织会脱钙、变软,在承受嚼压力时可能断裂,形成较大的龋洞。

3、牙齿形态

发生龋坏的牙齿的表面会变得不完整,有的形成洞、有的形成小碎块脱落。

4、牙面清洁度

牙面经常粘有食物、软垢等,有刷牙去除不了的色素沉着。

5、自觉症状

在遇到冷热刺激或吃酸甜食物时,有酸痛不适的感觉。

有以上异常改变或有自觉症状时,建议及时去牙医处做进一步检查及必要的治疗。

原标题:《牙不疼也可能有蛀牙!龋齿这件事,可大可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