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天吃粗粮反而胃反酸,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2020-06-22 12: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祝博士 凤凰养身研究所

自古以来,“五谷”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五谷”在历史记载中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稻、黍(玉米)、稷(高粱)、麦、菽(豆类)。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可当主食使用的粮食,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类,大豆、红豆等豆类和薯类及其他杂粮。

其中,稻米、小麦经加工后,成为现代人最主要的主食,即大米与面粉,也被称作“细粮”;与之对应,“五谷”中剩下的谷物、豆类和薯类则被称为“粗粮”。

“接地气”的粗粮,与加工过的精米白面相比较而言,种类繁多,价格便宜,但营养价值却很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近年来,“吃粗粮”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粗粮饮食风靡之后,许多商家借此机会夸张地宣传粗粮的价值,恨不得让消费者三餐不离“五谷杂粮”,而有些人在“多吃粗粮”后,身体却没变好,反而还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了不少隐患。

专家提醒

很多人对粗粮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和并不完全正确的认识,因“吃错粗粮”而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有的中老年人在追求健康生活,关注饮食营养的同时,也会有些矫枉过正,过度依赖粗粮,反而适得其反。

“吃粗粮” 是一门学问,只有吃对了品种,用对了方法,才能让它们的营养价值翻倍。

No.1

小米养人,您吃对了吗

提起小米,大家肯定不会陌生。

小米就是粟米,由粟的种子去壳后制成,因颗粒小,而得名“小米”,小米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有的品种还带有黏性。

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酒是用小米酿造的。中医认为,粟米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小米能益脾胃、养肾气、除烦热、利小便,中医常将小米用于治疗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或脾虚腹泻,烦热消渴、口干,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

小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食品,其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脂肪和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 它所含有的B族维生素比大米更高,因此,既 清香又美味的小米粥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餐桌 必备”。

专家提醒

小米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它的赖氨酸含量很低,影响了小米在“粗粮界”的营养排名。

赖氨酸是一种人类和哺乳动物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无法依靠自身合成。赖氨酸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病毒、缓解焦虑情绪等方面,也能够促进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它的作用在营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餐桌上常见的小米一般被烹制为小米粥、二米饭和小米辽参。

�� 小米粥口味清淡,能够健胃消食,但美中不足的是小米粥的营养太过单一;

�� 用大米和小米一起煮饭叫作“二米饭”,虽然在控制血糖方面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大米和小米都缺乏赖氨酸,并不是补充蛋白质的最佳搭配;

�� 小米辽参虽是一道名菜,其蛋白质含量比二米饭丰富,但缺点是辽参价格有些偏高,并不适合普通百姓经常食用。

��:小米应该怎样吃?

小米其实有一种既便宜又富含赖氨酸的“黄金搭档”,可以改变小米“偏科”的状况。黄豆即大豆,含有人体易吸收的赖氨酸,能够完美弥补小米的不足,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小米和黄豆,不仅可以煮粥,还可以炖猪蹄或者配家常豆腐。

人红是非多,小米也有类似的“烦恼”。

有些老年人是粗粮的“虔诚信徒”,他们认为小米不仅养胃,还可以控血糖,每天坚持熬小米粥喝,一定对身体有好处,但却因此出现了胃里反酸烧心的情况。

专家提醒

“小米养胃”的说法因人而异,消化功能不强的人群,若是喝粥时不经过咀嚼,可能会引起胃食管反流。

高血糖人群在喝完粥后,升血糖会由于粥中的“糊精” 而变快,但也会很快下降,可这种“过山车式” 的血糖升降,对老年人来说并不友善,老年人喝粥不宜过量,且不宜只喝粥。

需要吃小米帮助控血糖的人群,应做到以下三点:

1⃣️ 小米虽是粗粮,但摄入的总量不宜过多;

2⃣️ 胃肠道若能耐受,主食可选择二米饭(大米+小米);

3⃣️ 就算是糖尿病患者也不可以让粥代替所有米饭,易引起营养不良,让血糖更加控制不稳。

No.2

你会吃玉米吗?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玉米的品种类型很多,它不仅可以当作粗粮食用,还可作加工品种使用,如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等。

它的营养丰富,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脂肪、少量矿物质和粗蛋白。

玉米在营养学上还有个“有趣”的特点,它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完美结合体。

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能够维持血糖水平和胆固醇水平;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会溶解于液体,在 人体中主要承担清除废物的作用,它能加快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内壁上的“垃圾”。

但很多人吃玉米的“姿势”却不太正确,以为自己吃得很干净,实际上却错过了最有营养的胚芽部分,玉米胚芽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远高于玉米粒的其他部位。

人们吃玉米时,总是敷衍了事,随意啃一啃, 常会把胚芽留在玉米棒上,这时可用汤匙将胚 芽刮下,以免浪费宝贵的营养。玉米虽好,但 也不可只吃玉米。与小米相同,若以玉米当主食,人体摄入的氨基酸成分并不完整,大家可以将原来主食的食用量减少至一半,另一半用半截玉米替代。

另外,玉米在食用前不宜过多地加工,松仁玉米、蛋黄玉米等烹制菜肴破坏了玉米原有的“气质”,最简单的水煮反而能够保留玉米所含的营养价值。

“听说玉米须泡水喝能控血糖,我几乎天天都喝。”一些患者盲目地认为食疗可以替代药品, 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变得健康。

专家提醒

切忌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玉米须泡水等食疗方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若是擅自停药可能引起病情恶化和其他并发症,最后耽误治疗,酿成悲惨的结局。

No.3

被“捧上天”的苦荞

苦荞是一种“药食两用”作物,它既不是药,也不是保健品,而是种能够被当作主食食用的食品,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有人说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它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对心脑血管的健康很有帮助;苦荞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通便排毒,缓解便秘。

一部分中老年养生“狂热派”对苦荞情有独钟,喝苦荞茶,吃苦荞面,甚至有人干嚼苦荞,看似养生,却引发了肠梗阻。

专家提醒

苦荞中的膳食纤维虽是好东西,但大量摄入后会起反效果,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导致肠蠕动变慢或吸收变差,引起肠梗阻。

大多数人提到苦荞时,都会想到苦荞茶,但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用,脾胃虚弱的人喝苦荞茶,不仅无法吸收其中的营养,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只需要“一口铁锅”就能够解决苦荞的这个问题。

有研究发现,苦荞经过炒制,可以使营养成分更容易释放,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体胃肠道的耐受性,减少生吃或泡水喝有可能带来的排空慢、胃肠道反流等不适感。

中老年人每日食用苦荞的总量最好控制在50克,胃肠道不好的人群不建议食用苦荞。

辟谣:“苦荞茶可以降血糖,饭前喝效果更好!”

专家提醒

苦荞的“降血糖”并不是真的让血糖下降,而是让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幅度出现明显的下降,准确地说,应是“辅助调节血糖”,避免血糖过快过猛地升高;空腹饮用苦荞茶,立马就会出现胃肠的不适反应,体形消瘦的人反应会更明显。

文章选载于2020年第5期《祝您健康·养生堂》

原标题:控糖粗粮三搭档

原标题:《天天吃粗粮反而胃反酸,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