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课了,孩子的学业压力和亲子冲突如何解决?

2020-06-24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上海浦精 浦精心灵驿站

2020年6月18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六期的主讲人-刘亮主任为大家带来了“复课了,孩子的学业压力和亲子冲突如何解决”。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刘亮主任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1.空心病

欣绘:说到厌学,可能我们会想到孩子背负的社会的一些过度期待,家庭的负面情绪,还有同学之间竞争,以及自我空洞感,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对于“空洞感”,我们怎样来理解?

刘亮: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最近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空心病”,空洞的空,心灵的心,疾病的病。确实在我平时临床的咨询工作和生活当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很多孩子,他们的在校学习成绩挺好。但是当问这些孩子,他们自己到底未来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会说不知道。然后再问他觉得现在学习的意义何在?是为自己学习还是对学习有其它的看法?很多孩子会很茫然地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学习就好像一种父母和老师、社会交给他们的任务一样。就像我们大人有时候对工作的态度一样,有些东西不得不做,但不知道做的意义何在。所以对缺乏人生目标,觉得学习完全是一项差事的这些孩子,我们用“空心病”这个词来描述。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精神科诊断,只是对一个社会现象的描述性用语。

欣绘:孩子虽聪明伶俐,但是面对学业时,如果他犹豫不前,甚至有纠结、有痛苦,这意味着他没有目标性,是吗?

刘亮:有的家长可能会问说,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志向、没有想法、自甘堕落,实际上不是的。在我接触的案例中,恰恰很多厌学的孩子,成绩非常好,在学校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很不错,但是他觉得学习没意义,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很多孩子一方面觉得学习很无聊,不想学,但是另外一方面又不知道不上学他可以做什么。同时又担忧不上学的话,对不起父母,道理上也说不过去。所以这方面来讲,很多孩子厌学的孩子,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纠结和挣扎的。

欣绘:这个问题到底出在了谁的身上?

刘亮:不能讲问题出在谁身上,因为如果讲问题出在谁身上,大家第一反应的是想问谁是肇事者?也就是使坏的人。实际上造成这个现象,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家庭,孩子个人多个层面的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前段时间上海市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前很多孩子要上一个民办的学校,要经过很多面试。最近上海市出台了一条新规则,要求学校要考虑怎么样教出好学生,而不是怎么去选好学生?我个人觉得这个信号很重要,它实际上就是提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家长,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从兴趣出发、去爱上学习。

所以说第一个社会的因素,现在社会上普遍的对孩子的分数的期待比较高,这是社会层面的一个原因。很多家长接触到社会的期待后,自己会很焦虑,很多家长他看到孩子上网课时分神看手机,心里就扑通扑通跳,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灾难化的想法,就会觉得孩子上课不专心,成绩就会下滑;成绩下滑,成绩就会不好;成绩不好了,就考不上好的学校,以后他的人生就完蛋了。这种灾难化的家长,很多时候这种灾难化想法,一方面受到社会普遍焦虑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跟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现在社会本来压力就大,加上家长的焦虑,孩子面对繁重的课业,加上学校的老师再一催促,很多心理弹性比较差的孩子,面对这些压力在遇到挫折后很容易出现所谓的厌学的情绪。

欣绘:您刚说孩子们这种空洞感,会不会有点像家长的一个误区是一样,他们也在没有搞清楚不想上学的原因,就急着寻找办法让孩子回到学校的这种心理?

刘亮:是的。实际上您说的很重要,这是我们普通大众经常会有的一个误区,在没有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如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之前,就急着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思想逻辑如同开车去一个地方,在不知自己身处何处,却急着寻找一条到达终点的路线,这样就更无法知道应该走哪条路线。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先了解原因,每一个特定的孩子身上,到底厌学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先理解再行动。

欣绘:我可以这么理解吗?就是一边我觉得好像是个惯性让我知道我要去学习,但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喜欢它,热爱它,甚至变成了我的一种负担。

刘亮:对。很多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主观的一个体验,只是觉得周围的小朋友都在上学,父母和老师也告诉他应该学习,他沿着父母和社会设定的轨道,像一辆列车一样向前面行驶,但是这辆列车未来奔向的目标和车站,他并不知。也如在海上航行,一艘船漫无目的行驶,没有灯塔指引,海上风平浪静的时候,正常行驶,就会造成错觉这条人生的小船不会翻船。但是一旦风浪来了,颠簸的时候,如果船上的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属于自己的人生的目标,没有自己渴望做的事情在内心支撑他前行和面对困难的话,他很容易自动停下来。

欣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也算是偏见,认为条件殷实的家庭似乎要比经济条件一般的工薪阶层,对孩子的各方面的学习的进度,和家长的自身的焦虑会低一些,在您的案例当中是这样子吗?

刘亮:这个要看家庭和父母各自从小成长的背景。大样本数据调查显示确实是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在人生目标规划上可能会比家境稍微差一些的孩子要明确一些,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困难,他们父母能帮他们找到的社会和其它方面的资源也会多一些,他们走的这条路可能就会顺一点,但这并不是一个导致孩子学习进度的绝对的因素。据我观察,很容易焦虑的父母都有一些特征,如他们本身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婚姻,包括对自己的职业不太满意,他们就会把这种未遂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代自己来实现。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对学习的焦虑,对学习的排斥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因为孩子背负的期望值会更多一些,他们不只是为自己活着,也要替父母。

2.孩子学习不在状态,家长应该怎么办?

欣绘:疫情之下,面对病毒,我们需要关注到身体的防护,同时也要关注到心理的健康。对于出现的新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关注它,和科学的化解.

疫情期间亲子矛盾还是比较集中的,现在孩子已经复课,但是每天据老师反映都不在状态,不知这种情况该如何理解?

刘亮:这位王女士提的问题确实是当下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每天的门诊也经常遇到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咨询的家长。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们想象一下,孩子在被关在家中上网课的一个星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孩子只能通过网课这种比较间接的方式,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和学习发生一些常规的连接。但是我们也知道,网课这种方式本身的带入感是很差的。以前在学校里,即使在课堂上不想上课,但是周围都是同学,大家安静的坐着,一起专心上课的氛围,本身就会有一定带动感,有的孩子他即使不想学,就好像跟着队伍一起走正步,大家都在走正步,他其实不想走,他也被动的会走一下。但是大家想想,孩子在家里边以这样一种没有精神,没有氛围下,学习了几个月,现在突然把他放到原来学习状态里,这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只是不同的孩子,适应的节奏不一样。可能有的父母比较有先见之明,隔离的时候,建议孩子除了上课和同学有接触,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这些方式和同学保持连接。这样的孩子本身在归校之前,这种群体的代入感一直维持着,返校后的适应性就比较快。但是有的孩子本身在隔离期就没有什么接触,现在让他回到学校环境,以一种新的方式学习。而且每天去进校测体温、填表,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面临更多的一些心理上的应激和压力。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实在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所以我们很多父母首先要调整的自己心态,接纳孩子的这种情绪。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一些行为时,我们的焦急来源于我们对他们的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往往是无意识。当我们不能理解孩子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紧张。当很紧张、很焦虑的时候,从医学上讲人的交感神经会兴奋,一兴奋,人的喉部的肌肉就会紧张,说话的时候眉头不自主紧锁,声音音调变低,这个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和孩子说话很正常,但是孩子眼中却是表情臭臭的,有点很狰狞的样子,这时如果拿面镜子照照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像头野兽。

欣绘:我朋友圈看到上网课的时候,有些家长把书房或者说客厅的一角,收拾成一个类似于课堂的环境,给孩子营造一种好像在教室里学习的感觉。

刘亮:这些家长比较有智慧,他们了解一个我们心理学上讲的基本道理——环境催眠,即一个个体在一个环境里是否愿意做一件事情,环境对他催眠作是很强。有时候当我们进入那个环境以后,本身就会被环境催眠,就比如我此刻坐在安静的演播室,面对专业的主持人,我就会觉得我可以安心的去分享很多我想说的事情。但是如果把我放到一个所谓大街上,或超市那样的环境,即使是同样的主持人和同样的我,我也没有办法安心去做这件事情,所以环境的催眠作用是很明显的。

欣绘:其实家长是可以帮助孩子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去让他专心的学习的。

刘亮:当然,家长有时候看到孩子分神,家长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情绪,稳定的充满知识性的情绪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焦虑。

欣绘:家长在感觉到自己生气、焦虑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焦虑、生气的原因,以及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刘亮:是的。在我们专业上有一个词叫“家庭情绪系统”,意思是我们的家庭就像我们个体一样,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主导的情绪反应习惯,如的家庭里家长特别容易焦虑,而每当他焦虑的时候,他通过自己的那种不自主的语气、语调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相应会变得更焦虑。所以焦虑这种情绪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这种情绪却很容易在家人之间传染。因此我想对各位家长说,(实际上我也是家长,我也有孩子)当您看到您的孩子学习分神的时候您会焦虑,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但是焦虑出现以后,也许您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去接纳和意识到自己此刻的紧张,然后做几个深呼吸。然后,您的第一反应不用着急催促自己赶走焦虑,你也许可以再做几个深呼吸以后再做第二步。您也许可以问问自己此刻到底是孩子的哪个行为让您觉得焦虑?您出现这种焦虑以后,藏在您焦虑背后的最担心是什么?一般焦虑背后藏的都是担心,比如说担心孩子就此堕落,或者担心孩子就此沉迷游戏之类。然后接下来您意识到自己的恐惧以后,您再回过头看看自己的焦虑和愤怒,也许就会发现好像您真正想告诉孩子的是您的那份担心,那份恐惧,然后您可以试着再把这份担心和恐惧变成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孩子。跟孩子交流时,掌握一个最核心的原则: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千万不要变成2~3句话,也不要用那种很焦虑的、指责批评的语气去讲。

欣绘:特别是不要太家长制,还是要学着理性的和对方沟通,而且要多倾听对方的意见。

刘亮:是,理性地、平等地、带着共情和理解去沟通。每次当我们要冲孩子发火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按一下我们发火的暂停键,首先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您更多的去有意识的接纳自己的焦虑,接纳自己的一些恐惧的时候,您可能会发现您自己更稳定,也更有能力hold住孩子的情绪。

3.面对学习,“鸡飞狗跳”的亲子关系

欣绘:网上经常有一些段子说的就是因为做作业了,所以会导致以往的母慈子孝就变成了鸡飞狗跳。

欣绘:其实都是我们家长造成的,对于刚才我们做作业这件事情,采访了街头的孩子们、家长、还有老师,来听听看我们的嘉宾刘亮医师,您怎么看?

刘亮:刚才这段对话很有趣,我特别注意到几个点:第一个点是小朋友说好像漏题了,做错题了,被父母批评,就很无语的。实际上我从小朋友的话里边听到另外一层意思是:他想真正告诉父母,实际上做错题、漏题他也不想,他本来就很挫败了。但是如果挫败的时候,父母再用一种单纯的指责或者批评的态度跟他沟通,他就会更挫败,挫败到最后,觉得好像也没有办法跟爸爸妈妈说话怎么办,就无语,也就不回应了。这个时候很多父母会更抓狂,很多父母可能就会说他们焦急、学习又很重要,孩子怎么会就无所谓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孩子的无所谓,相互加强的。实际上这一点可能就透露出很多孩子真正想告诉父母的一个信息是:事情本身是那个事情,但是父母跟我沟通的时候,沟通的态度本身可能比你们跟我说的事情的内容还要重要。同样一个事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父母下次再看到孩子漏题的时候,不是一上来就带着一种焦虑的、抓狂的、批评的语气去沟通,而是换一个方式来沟通,说:“好像你这次漏题,我也觉得很奇怪的,为什么这个题你总是会漏掉呢?你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讨论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情况是你觉得爸爸妈妈或者老师需要去配合你,能帮到你的?当家长带着一种真诚的、好奇的、支持性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问题,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可能很多孩子的体验就会不一样,他就会觉得实际上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并不孤独,是有很多人支持和理解的,就和前面那种情况又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欣绘:但通常我们的父母们会用的是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又做错了,又是这道题,你怎么就那么笨呢?

刘亮:您说的太对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自己都忽略的一个事情,家长经常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特别是“你怎么就那么笨”,这句话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最致命的,因为这句话已经带有对孩子一个人格的评价和攻击了。

欣绘:甚至这句话有可能就会让他成为他一生的阴影,他会觉得很多事情我做不好,那是因为我笨。

刘亮:是的。但很多孩子心里边又会有另外一个声音不停的抗争,说:实际上不是因为我笨,是我这个观念是由父母造成的,但没有办法说这个话,毕竟是他的父母,他也没有办法完全去否认他父母和他之间的亲情关系。所以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就在这样一种一方面觉得自己笨,一方面又不服气的矛盾心情当中度过。

欣绘:有的孩子可能他怕父母的一个唠叨,他索性就闭嘴不谈,自我封闭,我不想跟你们聊天,也有一些孩子他采用的是顶嘴的办法来回击对父母的不满,这种顶嘴可以看成是孩子的一种对于不满的宣泄吗?

刘亮: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不管孩子是回避和父母沟通,还是顶嘴,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是孩子在向父母传递一个信号:你现在对我的方式,或者你的某些观点我是不同意的。只是一种方式是回避,一种方式是直接公开的反对。

Q

那么家长当他就是采用了语言暴力的时候,其实他也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孩子,我们允许他们宣泄吗?

刘亮:如果是孩子宣泄的方式比较多地停留在对父母的抱怨,比如说一个孩子都跟父母说,你们不要再唠叨了,你们这样唠叨会让我很烦的,我很不喜欢你们老是这样唠唠叨叨的。如果孩子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那个事情进行发泄,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给孩子这样一个空间的,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

4.当孩子压力大时,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欣绘:亲子冲突真的是全天下谁都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对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来解决它?

孩子时常跟他抱怨,学习压力大,他也是非常的着急,但是他又给不到孩子更多的一些指引,只能够做好他的后勤部长,说这种时候我能够替孩子做些什么吗?

刘亮:从这位家长的文字里,我能体会到他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的焦急、挫败感,还有自责感。但是我想说,(当然这只是我的经验),许多时候当你的孩子在跟你抱怨,学习压力大或者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实际上他真正需要的可能并不是你直接给他一个所谓的建议。家长虽然很了解孩子,但毕竟不是孩子本人,也很难知道什么样的建议对他来说是会马上有效的。所以很多孩子在这样告诉家长的时候,他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一双能够愿意去耐心倾听他的诉说的耳朵,以及来自家长的那份愿意去耐心接纳他这种无助和焦虑情绪的那种(像有点像情绪的避风港,安全的港)的一个态度。所以我想给这位家长的建议,下次也许当您的孩子再向您说他的苦恼的时候,您先不用急,先不用想着给出建议,您先摁住自己的焦虑,耐心地把您孩子的情绪听完,听完以后您也许可以跟他说,“虽然我没有办法一下想到一个建议给你,但是你的那种焦虑我是听明白了,你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爸爸妈妈也愿意提供我们想提供的一切帮助给你,你愿不愿意我们来讨论一下,现在我们可以怎么帮你?”您可能会发现,当您真正给孩子这样一个稳定的情感回应和包容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自己的资源就会出来,会自己去找办法,如说有的孩子可能就会说好吧,这个问题也许我可以去请教我的同桌,那个问题我可以去请教某某老师。

5.面对复课后的适应期,如何进行亲子沟通?

欣绘:陈先生的提问。

陈先生他说孩子在复课以后成绩变得越来越差,最主要学习习惯也变差了,怎么办?之前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刘亮: 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只是我从这位家长的话里边好像还听到了其它一些隐藏的,可以提示我们的重要信息。作为家长,他也意识到孩子学习习惯有改变,成绩下降,和疫情期,包括疫情结束以后,学习环境突然的变化有关。我建议这位家长,不一定要先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成绩上面。如果这个时候每天孩子放学以后,您只是第一时间马上去问孩子,今天上课是否专心?成绩怎样?可能孩子本身就会很反感,他会觉得家长好像只是关注他的成绩,不真正关心他在学校过得如何?这时,家长也许可以换个策略叫“曲线救国”,每天孩子回来以后,可以询问,“你今天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怎么样?你上次说的和同学聊的某个话题很有意思,今天没有你没有在聊吗?你最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新的想法?”您先去关注,了解他现在在学校里边,和同龄人建立的人际关系系统和支持系统,它的质量怎么样?如果它的质量还可以,也许您可以稍微询问一下孩子最近在学习上面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遇到一些困惑想要和家长讨论的?如果孩子说他倒有一些困惑想和家长讨论,那就先听他把他的困惑讲完,家长要先不要急着给建议?如果真的很想给建议,也请家长一定听孩子讲完以后再给出建议,但是千万不要让家长的建议变成一种强制的命令。

欣绘:曾经有一道心理测试题,说如果说你想放弃你的男友的时候,你把他的缺点写在一张纸上,再把他的优点写在另一张纸上,看一下到底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说是优点多的话,我们就暂时不和男友说再见不分手。如果说家长当你对你的孩子怎么看都觉得不顺眼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试着拿张纸和笔记录孩子的优点,我们来看看。

刘亮:主持人您提这个建议,我觉得挺专业的。我在咨询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布置给家长的一个作业就是:写出孩子的有点。我门诊中见到很多家庭,如果家长去说孩子的缺点,他们像倒背如流,一、二、三...几十条: 上课不专心,老是玩手机,不爱起床,爱顶嘴。但是问他们孩子有什么优点吗?对很多家长来说,像遇到了世纪性的科研难题一样,怎么都想不出来。所以我就经常会给他们布置这个作业,要求回去以后,家长每个人拿张纸写出孩子的至少50条优点。有的家长当时会说“不,不,不,他一条优点都没有”。但是我会坚持,我会说“不可能的,如果你们孩子一条优点都没有,他活不到现在。” 然后会发现很多家长真得强迫自己,当然有的家长可能是觉得必须听医生的,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开始去用心的观察孩子的缺点以后,慢慢就是说像我们中国的太极图一样,他们慢慢地去关注黑色的一半里面的白点,关注孩子的优点,慢慢会觉得好像孩子真的和以前不太一样。实际上孩子就是这样一种很有资源、很有弹性的一种存在,如果用一种欣赏的、皆大的眼光会去看他,他慢慢对你的那种抵触的情绪就会减少,他会觉得他做的事情是被父母欣赏的。当他感受到这种被欣赏的目光以后,自己会慢慢变得情绪更好,会更积极,然后可能就会做出来更多让父母觉得可以欣赏的事情。

欣绘:所以当你的眼里都是孩子缺点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开始转换一下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记录下孩子的优点,或许就会改变你之前顽固的负面的评价。

6.亲子冲突中,家庭的“边界”

欣绘:孩子们非常的可爱,那么好像听下来和母亲的冲突的强度是要高于和父亲冲突的强度的,为什么?

刘亮:不同的家庭在照顾孩子的角色分工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最容易和孩子发生冲突的家长,也是平时和孩子接触最多,感情最亲密的家长,相爱相杀。我们有一个词叫“边界”,实际上“边界”这个词就是指的两个人在情绪上的亲近程度,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冲突不好,但是冲突本身也是两个人在相互纠缠的一种方法。有的家里边爸爸忙于工作,可能很多时候情绪上、生活上和孩子并没有太多的交集,这个时候这个担子可能就只能落到妈妈身上。而这个妈妈自己一个人承担照顾孩子生活、学习,照顾孩子情感的这种责任,也会很疲劳。她一肚子的委屈可能也想有个人讲,如果这个时候她和老公讲,老公不回应,妈妈的这种委屈和自责的情绪就会更明显,反过来就会更影响到她和孩子的相处。这种情况,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只是孩子和妈妈的问题,但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在家庭里边缺位的爸爸,所以很多时候要求妈妈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稳定情绪,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老公能学着靠近自己的妻子,安慰自己的妻子。

欣绘:所以说现在的女性承担的实在是太多了。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个好的队友,千万不要是什么猪队友。

刘亮:对,猪队友起码不能在自己的妻子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旁边说妻子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好。要学会去补位,不要去挖墙脚。

7.疫情反复,孩子再次回家,家长如何缓解焦虑?

欣绘:最近我们北京又紧急叫停了复课,那么对于那些家长来讲,可能会更加焦虑。

刘亮:对的,就像刚才说的神兽好不容易归笼归到学校了,现在要重新回到家里面了,这些家长首先能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就是一件好事儿。实际上你会焦虑,你会一下不知道说本来我们计划好的,如果孩子回去上学以后,我们自己的事业,我们的生活要怎么安排,现在突然孩子又回来了,我们有点不知所措了。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家长们可以先去接纳自己的这部分情绪,不用刻意的压制,也许可以和你的伴侣,你的妻子(你的丈夫),先来讨论一下最近你感觉怎么样,然后在接纳这个情绪之后,也许可以你们去重新商量一下。如果这个疫情有了反复以后,孩子再回到学校,我们这个时间我们俩对于管理孩子学习生活的分工又是怎么样来完成?总之一个核心原则是:我们也需要相信,我们作为父母自己,还有我们的孩子本身都是有弹性,可以有调节性的。最切忌就是在疫情的变化期,不经过孩子同意或者说很专制的,又去非黑即白的给孩子安排很多所谓很专制的不容辩驳的一些所谓的家庭的规则。

欣绘:刘女士的问题,孩子不愿睡觉,只想看电视怎么办?

刘亮: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去看,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出现。实际上据我所知,很多孩子他为什么会喜欢电视?可能确实在家庭环境里边,他除了去看电视,从电视里边发现一些乐趣外,他找不到其它可以让他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们除了考虑怎样去堵孩子看电视这个行为以外,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一想,现在如果要培养孩子其它的情绪,我们可以有哪些其它的事情可以有意的去培养一下他对这些事情的兴趣。比如说也许可以周末的时候或者平时晚上的时候,父母可以想一想,我们除了让他看电视,有没有其它更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可以和他一起做,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些阅读,或者大家去做一些有益的亲子的运动,就是说你只是想着把孩子的看电视的兴趣拿掉,可能是会觉得单向的努力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你在单向堵的同时,再来加一个可以吸引那个孩子的另外一个兴趣,也许这个过程就会容易很多。

欣绘:青春期高一的孩子沉迷玩手机,自己想做主管理手机,那么就让他管理,可是又管不好,每天还是把大把的时间耗在了玩手机上,该怎么办呢?

刘亮:实际上看手机这个事情,本身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大家知道手机这个东西对所谓成瘾的人来说,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孩子是在学习之余,觉得只有玩那个手机才能成为他唯一解脱和缓解自己焦虑情绪的方式。有的孩子可能他在玩手机,玩游戏的时候,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在那个群体里边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我建议家长还是你在看到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先别急着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可能还是先需要带着尊重好奇去了解一下,到底这个玩手机对你们的孩子来说意义何在?你了解以后可能再和他去就事论事的讨论说,比如说类似于可以做出的态度是虽然我们不是你可能这种体验我们不能完全体验到,但是我们还是尊重你这个手机对于你的意义,但是可能也需要提醒你,你知道一直玩的话,可能对于你当下必须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学习休息,都是会有很明显的影响的。这样的话不管你接不接受,但是我们起码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你愿不愿意和我们做一定的妥协?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订协议的话,我建议订的协议要有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在共同商议、双方平等协商的情况下讲清楚的;第二个原则:孩子每天玩多少个小时,做到了可以得到什么,做不到他将失去什么,就要落到一些很具体的条款和细则上面;第三个可能这个协议也需要有一些弹性,比如说孩子说今天可能我心情特别不好,遇到这种情况我能不能多玩一段时间,这种弹性是需要有的,千万不要定一个协议,说不管你在刮风下雨,你心情好与不好你就只能这么执行。

8.想逃离家的女孩

欣绘:这边看到由于手机引起的这种焦虑,争吵啊实在是太多了。还有听友说今年的考生被称为史上最难的考生,一边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边要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还有各种情绪的问题,所以家里的环境的氛围最近确实比较紧张。那么说到家庭环境氛围紧张,我们这边还有一位女孩给我们写了一封信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就请您用一些时间来替他解开他的心结。

每天早晨当我还在睡梦中便可听到他的河东狮吼,你怎么还好意思睡懒觉?你看人家隔壁小孟6点就起来背单词了。每当听到妈妈的这些指责与命令,我都非常烦躁,忍不住和她争吵起来,好,想逃离这个家我该怎么办?

刘亮:我从这个女孩子的话里边好像也听到了,真真切切的发自她内心的三个期待。

第一个期待她说“河东狮吼”、什么如雷贯耳的声音,我想说可能我理解这位女孩她并不是完全听不懂或者说排斥她的家长跟她说的那些话的内容,她可能还是想告诉父母的一个心声是“你们说的话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真的是真心的希望你们跟我说话的时候可以温柔一点,你们的语气语调可以更放得更平缓一点,那样的话相同的话,也许在我听来我会更乐于接受。”

第二个部分我好想听到她的另外一个心愿是好像她觉得自己在父母的眼中好像就只有缺点,但实际上我恰恰能从她的这句话里面感觉到她渴望被自己父母接纳和认可的那种愿望。所以说如果孩子的父母你们在听节目的话,我倒是真的是建议你们想一想你们孩子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去想到那种你们愿意发自内心去认可她的优点,多反馈给他。

第三个也是这位女生一个可能很多孩子会有的心声,实际上很多孩子真的不愿意在父母批评的时候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这孩子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谁家的谁,你怎么就不如他。因为虽然很多孩子不说,但是实际上很多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真实的心愿。爸爸妈妈在你们的心里,我觉得我希望你们觉得我是最棒的。

家庭教育他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家长也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那么疫情之下家长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无形中会给你家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请家长要管理好您的情绪以及您的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