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有东北澡堂,古有端午沐兰

王潇雨
2020-06-25 19:33
来源:澎湃新闻
生活方式 >
字号

端午节又称沐兰节,民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如果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后来因为佩兰不是很好找,所以也会用艾、蒲等香草替代。除了药浴,中国古代人洗澡又有哪些习俗呢?

沐兰节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

如今提起洗澡,不得不提东北澡堂。在热气蒸腾的澡堂里,搓澡巾一顿伺候后,满身通红,一身轻快。洗完后再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看电影,洗澡在东北已经成了一种社交方式。其实明清时期在江南一带已经有当今东北澡堂的雏形,在扬州,饮食文化就和沐浴进行了结合,沐浴后人们也会吃茶休闲。

中国古代的洗澡条件虽然不如当今,但是对洗涤却分得颇为细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分别解释了“沐”、“浴”、“洗”、“澡”四字: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专门的洗澡器具,类似于现在的澡盆。到了汉代,洗浴之风不减,甚至出现了“洗澡假”即“休沐”。《汉官仪》记载道:“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也就是说官员每五日可休假一天回家沐浴更衣。那时候虽然没有搓澡巾,但已有圆形和扁平形的搓石,多为素面火山石,也有陶制的搓石,一般表面饰有花纹。

西汉搓石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唐代最被世人熟知的澡堂是华清池,“五日一下沐”也在唐代改为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像是华清池这样的高级澡堂属于皇家御用,而商业性质的公共浴室则是在宋代逐渐形成,被称为“香水行”,后来改称“混堂”。当时经营浴室的老板“必挂壶于门”,用来招揽顾客。

在沐浴用品上,除了上述提到的佩兰和搓石,古人会用淘米水作替代。据《礼记》记载,先秦时期,古人流行以淘米水洗脸美白,称之为“潘。淘米水富含淀粉、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直到今天仍有部分人用淘米水洗脸。

皂荚也是天然的去污原料。中国古人用的肥皂就是用皂荚果实,磨碎了去污,清洁效果也好于淘米水。一直到宋元时期,皂荚仍是常用的去垢用品。

皂荚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洗涤用品,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将皂荚入药,称皂荚可以医治咽喉肿痛、小便淋闭、胎衣不下等几十种疾病。

肥珠子果实

在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类似皂荚的清洗用品——澡豆。澡豆的原料是“肥珠子“,因其种子肥大,肉厚,而得此名。肥珠子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制作时将其捣碎研磨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形状。因为加了香料,所以也叫“香皂”。

香皂一般用于寻常百姓家,富裕一点的家庭会以动物内脏为原料制成澡豆。制作方法上,是先将猪胰腺与面粉、鸡蛋清调在一起,晒干后与其它香料一齐捣成细末,再与豆粉混拌。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辈会将肥皂叫作“香胰子”的缘故。

如今,淋浴因为较为方便成了主流,各种沐浴产品也层出不穷。在端午的这一天,不妨给自己一点小的仪式感,泡个澡。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打上一盆水,放上艾草包,舒服地泡个脚放松一下。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