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端午,端阳风物

2023-06-20 13: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也让端午节有了很多有趣的别称。比如,因为端午要赛龙舟,所以这一天也称为“龙舟节”;又因为古人有在端午采摘兰草、煎汤沐浴的习惯,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浴兰节”。除此之外,端午还被称为“女儿节”。

明代沈榜所著的史志书《宛署杂记》就有这样的记载,大意是说:到了端午这天,女孩要系着五彩丝,戴艾叶和五毒灵符,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已经出嫁了的女子,也要回娘家去看望父母。

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乏对这一场景的描绘,我们来欣赏一阕欧阳修的《渔家傲》。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哢,犹瞢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词的第一句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说的是五月石榴花盛开,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艳丽。

有人说这个“烘”字有点俗,但就是这个烘字,写出了这妖艳鲜红的花朵,也写出了仲夏时节炎热的气息。

富贵的石榴花如火焰一般盛放,当你触摸到那柔软的花朵,仿佛抚摸到了阳光的温度。

这里,词人用触觉的“烘”来深化视觉的“艳”,给我们更富有层次的感受。

接着,作者切换场景:远处是被雨丝浸润而沉沉下垂的绿杨枝条,而眼前人们用五彩丝线缠好了粽子,把它放在金色的盘子中送到桌上来。

由远及近,从静美到欢愉,作者这里描写的都是端午时节常见的场景。

而最后一句“生绡画扇盘双凤”,却让很多人心生疑问,怎么在这里忽然多了把扇子呢?

原来,作者是用画扇代指人,其实说的是手持生绡双凤扇的少女。

而这个少女到底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留了一个伏笔,下片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词的下片写道:人们以兰草煎水煮汤,用来祛除污秽;悬挂菖蒲,小饮雄黄酒,可以祛邪疗疾。

而在这热闹的节日中,却独有一处清幽的景象——就是刚才那个手持画扇的少女,因不胜酒力而在树下微醺欲睡,却被啁啾的黄鹂,打破了这春闺里的美梦。

用青春的少女点缀古老的端午,这样的描写使得这个风俗独特而又历久弥新的节日,更为烂漫生趣、妙不可言。

北宋的欧阳修,用词作将端午节的喜乐恬淡寄予后世,而这份温润淡然的气息,一直绵延到几百年之后的明清。

明清时代关于端午,有很多清新典雅的清供画作品。比如明代陆治的《榴花小景》、清代任颐的《端午图》等。

▲《榴花小景》明 陆治
▲《端午图》清 任颐

在这些端午清供画中,有一幅清朝意大利籍的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的《午瑞图》,显得尤为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风采。

▲《午瑞图》清 郎世宁

绢本设色 140cm×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午瑞,指的是端午的祥瑞,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幅寄托端午美好愿景的清供图画。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精美的青瓷瓶里插着精心摆放的植物:妖娆艳丽的石榴花、吐红露粉的蜀葵,在蒲草绿叶的映衬下,显得精致美好。

画的左下角有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刚从树上折下来的李子和樱桃,这种连枝带叶的时鲜,让我们仿佛闻到了画中水果清新的味道。
最后作者用画面右侧那几个散落一旁粽子,点破了主旨,这是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绘制的一幅清供画。
这幅《午瑞图》吸收了欧洲静物画的构图特点,就是画中的物体要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选择,而精心摆布,以期展示更强的表现力。

就《午瑞图》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物品聚散有致,瓷瓶、盘子、粽子呈正三角形布局,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过的,为的就是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感。

这幅画还有一个亮点,就在于画面的立体处理,也是本画区别于其他国画的一大特色。

花叶、水果、瓷瓶在色彩深浅和光影明暗中,表现出了富有变化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尤其是瓷瓶肩部,我们能看到质感极强的光泽感。这是常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中绝对没有的“高光”手法。

西方的油画技巧,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幅画中细腻地缠绕融合为一体。而这幅画,也被很多推崇者誉为“中西绘画交流史上的代表作”。

时至今日,端午节的粽香已慢慢飘散了,但那些诗词里的榴花,画卷里的蒲草,依然是萦绕在炎黄子孙心头,永远的端午记忆。

原标题:《端午节·端阳风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