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语小测试80分,该不该奖励呢?

2020-07-07 20: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晨榕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孩子考试前……

“宝宝,你这次要是英语随堂考得80分,我就给你买乐高。”

“宝宝,你要是期末考能考进前十,我们就去日本玩。”

“宝宝,你要是这次语文默写没考到90分,我们就不去吃炸鸡了。”

毋庸置疑,这些激励有时确实有效果,但这样的方式真的好吗?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鼓励小朋友学习背后的逻辑:小朋友认真学习的目的,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对于外在物质奖励的渴求,或者对责罚的害怕。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孩子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没有达到你设定的目标,最后与奖励失之交臂时,或不得不面对惩罚时,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

“唉,我怎么努力也没用!那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反正也得不到玩具。”

当把结果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把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手段时,我们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状况,孩子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家长们的初衷应该不单是希望孩子能在物质激励下好好学习,而是希望孩子未来能爱上学习,自发主动地学习吧。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心理学家是怎么说的吧。

自觉理论

心理学家Richard Ryan和Edward Deci做了一个关于自觉理论的实验(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主要是关于人类的动机,以及为什么要选择做某件事情。他们把人的动机分为内在驱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内在的积极暗示,自己享受且喜欢做这件事情。没有人会奖励我,也没有人会惩罚我,但我依然去做了)和外在驱动力(extrinsic motivation, 只是通过外在的反馈,奖励来产生驱动力。奖励你的时候开心,惩罚你的时候担心)。

实验表明,小朋友接收到越多的外在驱动比如物质奖励、惩罚,他们对做那件事情兴趣(内在驱动力)会越来越低。如果失败了,他们会更倾向于责怪别人, 比如,觉得老师不够好,家长不对,等等,而不是检讨自己是否努力,是否尽力。

当小朋友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得不到奖励时,家长和小朋友的内心OS:

家长说:孩子,好好学,考到80分就给你买乐高。小朋友很努力,但是只考了70分。

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会这样想:哎呀,只差10分,下次我继续努力就可以得到这个玩具了。

小朋友认为:我很努力了,可是我还是只得了70分,算了反正都得不到,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学习。

注意了:奖励不是目标。奖励存在的意义是鼓励孩子热爱学习的心,而不是变成一个最终结果。

家长该怎么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且在初期的时候保持耐心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成长,保持好奇心,并且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学习本身就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快乐(心流)。通过学习,孩子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本领。这种努力付出后的收获可以给孩子带来持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同于刷抖音,微博得到的信息,学习需要经过一段有些枯燥的时光,有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如果家长以小朋友得分的高低来评判学习的好坏,这无异于抹杀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韧劲,不益于孩子未来成长。

我知道让家长忽视成绩的重要性很难,但是如果小朋友一开始就养成了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学习的想法,你有多少的物质可以给他去维持学习的热情呢?你是在帮助他更好地学习,还是喂养他的物质欲望呢?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了多少内容,而不是为了比谁考的高,比分多高。对比的对象只能是之前的自己。考试也是一个自我审查和正确认知自己的一个很好的过程。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觉得自己能考多少分,定下目标。等分数出来的时候,再进行分析为什么没有达到或者超过自己的目标,是不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在不断学习和考试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给小朋友一个概念,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你要比昨天的自己知道的更多一点就好。

二、物质奖励的对象是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

学习是需要付出的,很多学习过程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因此一开始就完全依靠小朋友的内在驱动力很难实现。一方面要用更多元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吸引和引导孩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外在驱动力来激励孩子。一旦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逐渐变成自主学习。因此,物质奖励并不是不可取,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奖励不可过于昂贵或者是小朋友特别想要的,因为这反而会减弱内在驱动力,强化物质奖励。这些可以放在生日,儿童节购买。奖励也需要仪式感。

2. 应该奖励的是小朋友认真学习这个过程。比如小朋友认真学习了30分钟,期间没有开小差,可以奖励小朋友一颗糖,并且说你真棒,这么专注地学习了30分钟。研究表明奖励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小朋友学习的习惯,并且能更好地面对结果的不如意。家长要把关注点从学习的结果转移到学习的过程,一步一步培养小朋友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成长型思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 提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有较为客观的自我认知,认为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他们不惧怕失败,会更积极地面对任何挑战。

内在驱动力是成长型思维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当小朋友认为学习会带来快乐的时候,TA不会纠结于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是以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困难、压力和失败。内在驱动力会让人更有力量去面对失败,爬起来继续前进。

文献:

Ryan, R. & Deci,E.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Ryan, R. & Deci,E.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作者简介

李晨榕

就职于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关注中美家庭教育跨文化研究,擅长儿童情绪管理,儿童学习动力,拖延症和积极心理学。

版权声明

绿丝带

凡本微信平台标注“原创”的作品均经作者授权首发,合法拥有版权,欢迎各类媒体转载。但转载前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