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林徽因与佛光寺的缘分

2020-07-04 1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民族危亡之际,面对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构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仍坚持相信国内殿宇必有唐构,这一信念如何在1937年7月5日得到实证?五台山佛光寺为何被誉为“亚洲佛光”,镇寺之宝是哪四绝?林徽因,这位女建筑师,“却是第一个发现这座中国最难得古庙的捐献者也曾是一位妇女”,是否因缘际会?
一起穿越时间的距离,走进千年佛光寺,聆听历史的故事。

我们在大殿(编注:佛光寺东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我的妻子觉察到在一根梁底上有非常模糊的毛笔字迹象。这个发现使我们大家极为兴奋,没有比将建筑的年代实际写在其梁下或刻在旁边的石头上,更令我们高兴的。这里是我们第一次发现的极好的唐代建筑,但是我将如何报告其年代呢?唐朝从公元618年延续到906年。现在这块带有模糊字迹的木材,不久将给我极为渴望的答案。为了清洗木梁和研究近在手边的题词,当我们正忙于在有价值的塑像之间搭脚手架时,我的妻子直接投入了工作。她仰起头,努力从梁下不同的角度,用热切的目光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紧张的努力以后,她已经能够读出许多带有冗长唐代官衔的、不清楚的人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大梁最右边的部分清晰的文字,即“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佛光寺东大殿四椽栿上墨迹

佛殿是由一位妇女捐献的!而我们这个年轻建筑师,一位妇女,却是第一个发现这座中国最难得古庙的捐献者也曾是一位妇女,这似乎未必是巧合吧。她怕自己由于想象力太活跃,而误读了些难辨认的字,但她记起在外面平台上的石经幢,上面好像见过有类似官衔的一些名字。她离开大殿,希望从石柱的刻字上去核实自己的解读。这回,她大为高兴,因为发现除去一连串显赫官员的名单外,同样的词句赫然在目,即“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这颗石经幢带有纪年为“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

于是它使我们理解到:那位身着世俗服装、在坛末谦恭地坐着的妇女塑像,僧侣们称之为“武后”的,原来就是宁公遇夫人本人。

林徽因测量佛光寺经幢

林徽因与东大殿女弟子宁公遇塑像合影

假定石经幢是大殿完成后不久所立,建筑物的年代也就可以大致肯定。它比过去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还早127年。它是我们在这些年的寻访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而且在一座殿堂中,我们拥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从每项来说,它们已属难得,何况集中一起,则更是罕见。

由于“战争已经开始”这个迟到一周的消息,立即打断了我们的调查。我们离开了我们的唐代庙宇,迂回地回到北平,以后又随另一教育机构到了西南。在以后的几年中,山西已成为重要的战场,而唐宇所在的豆村,则从原先的默默无闻转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报纸上,有时成为日本人进攻五台山的基地,有时成为中国人反攻的目标。战后该唐代建筑还能剩下什么是很成问题的。我不希望我的照片与图纸竟为它唯一现存的记录。

本文节选自梁思成《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一文,该文载于《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英文原文《China’s Oldest Wooden Structure》于1941年发表在《亚洲杂志》。

确定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正是1937年7月5日。据莫宗江(与梁林一同到佛光寺考察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回忆,那天傍晚测量完,林徽因提出,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把带来的所有罐头拿到大殿前的空地上吃,地上铺上席子、毯子,好像野餐似的。

他们一边吃,一边欣赏夕阳下的东大殿,却没有料到暴风雨即将来临。

两天后,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天,一份电报从山西五台发至北平,此时梁林尚不知“战争已经开始”;7月9日,《北平晨报》披露了电报内容,题为《营造学社调查组发见唐代建筑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报告,测绘故宫赶制模型即开始》,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报道。此前,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以异常肯定的口气宣称:“中国全境内木质遗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实际说来,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这一判断,建立在日本与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遗存长达20多年大规模调查基础之上,却在卢沟桥事变前两日,因佛光寺东大殿之发现,遭到颠覆。

83年后,同一时间,“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四场《千年一寺看佛光》隆重开讲。

7月5日18点,梁思成再传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带你欣赏夕阳下的佛光寺,推开这座千年古刹的大殿之门,与梁林隔空对话,重回宏伟大唐。

主讲嘉宾

刘畅,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1987年至199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92年至1998年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1998年至2002年,返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研究生教育,获得博士学位;其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著作十余部,如《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天王殿精细测绘报告》等;学术论文百余篇,如《算法基因:两例弯折的下昂》《算法基因:晋东南三座木结构尺度设计对比研究》等。

原标题:《“人文清华”讲坛 | 《千年一寺看佛光》7月5日开讲!(内附直播地址和听课攻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