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汇区瞄准社区服务精准供给品质供给,打造“人人都有归属认同”的自治枢纽

2020-07-04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乐山二三村,距离繁华的徐家汇商圈核心地段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里的生活却和小区名应有的“喜乐”之意几乎不沾边——这里,大多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多层公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4平方米,65岁以上老人在所属街道内占比1/3,残障人士占比1/3……也因此,乐山新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怎么都绕不开“空间”二字——想要一个能容纳左邻右舍休闲社交的空间,能满足老人日间照料的空间,哪怕是一个能坐着“发呆”的空间。

7月1日,经过数月置换打造,一个涵纳丰富功能的“邻里汇”在乐山新村向居民开怀。近4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内,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文娱场所、阅读教育,一应俱全,还率先创新接驳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功能,实现40项居民高频业务现场办理——拓展了居民的活动空间,更营造出一种“心宽大过房宽”的心理舒适度。

聚焦“美好生活共同体”,经过近年的实践,徐汇区所打造的家门口品牌服务站点“邻里汇”已覆盖全区13个街镇和306个居民区。然而,如何回应人民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精准供给、品质供给?紧扣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徐汇区启动了“邻里汇”的升级迭代——通过创设特色服务、凝练文化品牌、构建资源平台,让其成为群众生活离不开的新型“便利店”,更成为人人都有归属认同的自治共治枢纽。

上图:老人们在邻里汇学习交流智能手机使用心得。左图:乐山邻里汇外观。(均受访者供图) 制图:冯晓瑜

“洼地”社区“弯道超车”

微雨燥热的天气,走进乐山二三村的这个“邻里汇”,眼前“画风清新”——空间设计精巧简约,这边厢,有老人带着孙辈在书屋阅读;那边厢,志愿者在电脑前教授老人如何清理手机内存、玩转电脑修图;一旁,有居民现场办理涉医保事项,候场的邻里在交流如何登录直播间;二楼,专业护工正帮助老人完成健康打卡……新开张才两天,这里俨然在居民口中成为亲切的“屋里厢”。

是的,这儿的居民太需要这样一个物理和心理上的空间了。

过去,因为硬件弱,因为脏乱差,因为居民意见多,乐山新村几乎是整个徐家汇街道的一处“洼地”,更是难啃的社区更新“硬骨头”。去年10月,乐山新村迎来自小区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摸底走访,200多名街道党员干部社工沉入6500户家庭探寻触碰居民心底的“最纠结”。走访中摸起的1600多条意见,让共性需求清晰浮现:停车、物业、菜场,当然最闹心的是没有“活动空间”。

陈奎友,原是街道党员干部,为了“啃硬”,他下沉蹲点,成为乐山地区综合治理联合党支部书记。依托这个大片区,他争取来了街道众多力量和属地资源,不仅筹建起“邻里汇”,叠加入符合乐山新村特色的定制服务,还为社区布设智能安防,并将走访中排摸出的700多名社区党员及有专业特长的达人充分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自治共治。

楼栋口装起了人脸识别智能装置,“邻里汇”叠加了独有的政务服务家门口办理,社区内党员志愿者定期为居民义务理发、修理自行车……“我们乐山要开始弯道超车了”,满意写在了居民脸上。

从“服务载体”转向“治理枢纽”

位于五原路上的五原小区,由于房屋属性、居民构成等,原也是个难管的“硬骨头”。但依托于家门口的“邻里小汇”,这儿孵化出了一支硬核的自治团队,仅一年不到时间,社区面貌大有改观,还一举从“拖尾”逆袭成区内文明标杆。

“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当下,升级版的“邻里汇”已不仅仅满足于构建社区家门口的“服务圈”,更要通过党建引领逐步完成凝聚群众、发动群众的自治和共治平台,完成从“服务载体”到“治理平台”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依托这个枢纽平台,实现“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

五原小区所属的湖南路街道春华居委会,经过创意设计和改造,压缩原有办公空间,打造出了一个嵌入居民社区,且涵纳多种服务功能的“邻里小汇”,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引导居民从兴趣结伴到参与自治,孵化出了诸如“吾缘花友会”等多个自治组织。

社区内一处拆违完成后,空出近30平方米的公共面积,关于这30平方米究竟派啥用场,社区各方都有诉求——物业希望成为存储空间,有居民希望成为自行车棚,还有居民想建花架,最终,“花友会”迅速协调了各方需求,达成一致:给社区打造一方大家共同维护的“后花园”。

就这样,居民们从起先的“一起玩”转向“一起议”,逐渐养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先后通过协商制定了楼道公约、清洁排班表等,治好了楼道堆物、脏乱差等顽疾。

在满足居民日常服务的基础上,要把这个“邻里小汇”打造成“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共治枢纽,街道党工委书记董伟透露,下一步还将深化“邻里汇”资源链接者和社会组织孵化者的功能定位,聚合更多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多元治理主体,孵化出更多自治共治的品牌。

空间变革牵引治理内涵升级

从某种角度上,“邻里汇”就相当于居民家门口的“微基建”,它不仅丰富了社区服务,加载了信息化手段,更牵引起一场基层治理的深层次变革。

不少居委会纷纷撤出办公桌,压缩办公空间,将空间让渡给居民和自治,更将空间变革重构的“硬治理”和邻里小汇内涵升级的“软治理”深度融合——广大居委会干部由此开始了“移动办公”,真正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融入居民日常。

7月2日,对标国际水准的国际邻里中心开建,这标志着“邻里汇”在徐汇区完成区、街镇、社区3级覆盖的完备体系。

今年,升级版“邻里汇”将聚焦社区各方主体共治共享,让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分散化走向全域化、系统化,推动建设 “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区。一方面,推动“邻里汇”各类运营主体沟通协商、协同合作,打造“一汇一品”“一街一特”;同时,将深入研究“邻里汇”规范建设、标准完善、品质升级等,启动实施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让“邻里汇”不只汇聚获得感幸福感,更汇聚治理效能。

相关阅读

来源:文汇报 顾一琼

原标题:《徐汇区瞄准社区服务精准供给品质供给,打造“人人都有归属认同”的自治枢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