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感动!榜样的力量引领我们砥砺前行!

2020-07-11 1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聆听英雄事迹 汇聚前行力量

7月9日下午

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我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举行

宣讲了5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副主任施海

铜山区铜山街道无名山社区

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书珍

沛县敬安镇党委原副书记、镇长罗启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晁亚丽

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堡公安检查站一中队

原指导员、一级警督司元羽

5位报告团成员动情地讲述了他们

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

兢兢业业、真抓实干、

坚守使命、服务人民的先进事迹

一起来聆听……

不负韶华 不辱使命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副主任

施海

↑↓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施海,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担任徐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用忠诚与无畏为党旗增辉、为党徽添彩,是我的初心。

2020年1月23号,武汉封城。25号,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决定选派全国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我第一时间向院领导请战。作为一名有着20年医龄的呼吸内科医生,我深知疫情的凶险,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本来就是医者的责任。作为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党员,当国家有难,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投入战斗,更是一名党员的使命!

面对白发苍苍的父母,面对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我也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与牵挂。但是,疫情就是命令,无数的生命在呼唤我们!大年初二,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我告别了父母妻儿,率领全队23名队员“逆行”出征,驰援武汉。

我们的战场是江夏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三科。医疗队到达时,我们面对空无一人的大街,人满为患的病房,慌乱疑虑甚至恐惧害怕的病人,这一切不再是小说里的描写,而是残酷真实的现实。更为糟糕的是,很多当地的医护人员已经身心俱疲,有的还感染了新冠病毒被隔离。

危机关头,群众看党员、队员看队长,作为带头人,我的一言一行事关全队。唯有自身站在前、冲在先,才能稳住大家的情绪,才能顺利开展救治。

紧,但不能急;忙,但不可乱。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全队认真学习最新的治疗指南,并严格考核院感防护流程。同时,积极配合医疗队的院感专家,指导病区修建隔断,建立“三区两通道”,为队员备齐防护用品和生活物资。我把22名队员带出来,就要平安地把他们带回去。每天进病房前,我都反复叮嘱队员仔细检查防护装备,严格遵守防控流程,及时了解队员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同时,密切保持与后方的联系,为大家协调解决家中的实际困难,使每一名同志都能后顾无忧、全身心地投入高强度的战斗中。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只有武汉平安了,湖北才能平安;湖北安全了,全国才能安全”。当党旗与红十字一起飘扬,我们的身上就充满了力量。没有炮火和硝烟,没有刀光和剑影,但与病毒的白刃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时刻紧盯治疗指南的调整,及时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和最新经验,科学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案应用于临床,合理针对每个病人进行个性化治疗。对于疑难病人,我在每晚的省队例会后,继续和有关专家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检查治疗措施。对于危重症病人,我和队员们时时关注患者的各种数据变化,及时作出预判调整。小心谨慎处置每一次危机,争分夺秒抢救每一个生命。

一个班下来,护目镜里全是水珠、内衣也全被汗水湿透。但看到病人一双双渴望治愈的眼神,听着他们对医生深切期盼的话语,所有的苦和累都消之于无形。我深知,隔窗的一望,会让他们心安,因为有我们在,他们的心里就会感觉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截至接管病区病人清零,我们的战斗历时52天1248个小时,徐州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确诊及疑似病例330余人次,占江苏医疗一队管理病人总数的1/4,其中病重76人病危33人,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治愈出院或者好转后转至医学隔离点。

2月14号,一对当天康复出院的情侣真诚地对我们表达:“结婚时,江苏的医生无论在哪里,一定都要让你们吃上喜糖!”是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风雨交加的时刻,但风雨从来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我们终将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

离开武汉的那一天,武汉人民十里相送。隔着口罩,大家甚至还不知彼此真实的面容,但那一刻,生死相依的情谊,已经紧紧地把所有人的心连在一起。

我们的辛苦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卫健委的高度肯定,陈伟同志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医护工作者,我和赵伟等同志被省人社厅和卫建委记功,王贺、房娜等同志被嘉奖,徐州赴武汉应急医疗队被评为先进集体,我和杜永亮等12名同志被市卫健委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赵伟、李赞等17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王辉、井权等10名女队员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前后方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援下,同志们圆满完成了支援武汉的光荣任务,于3月18号安全返回徐州,经过两周的隔离和核酸检测,确定队员全部零感染。

众志成城,死神却步,万众一心,战无不胜。作为党员、作为医生,庚子之春,我们不负韶华;武汉之战,我们不辱使命。“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在苦难而厚重的中华史册里,请记住,举国同心写下的这一段热血篇章。

火柴虽小当闪耀

铜山区铜山街道无名山社区

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周书珍

↑↓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周书珍,是铜山区铜山街道无名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火柴虽小当闪耀”。这个题目来自于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作为无名山社区的负责人、网格长、一名普通党员,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这根“火柴”着实“闪耀”了一回。

那是在大年初一的下午。街道召开疫情防控紧急会议后,我立即通知党员、志愿者、网格员、业委会、楼长到社区开会。因为家家户户都还沉浸在团圆的氛围中,能有多少人来参会,我心里确实没底。但当我急急火火赶到办公室广场时,我一下子被眼前的场景镇住了,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没想到广场上已经来了百十人。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党中央发出的“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力。那天阴着天,特别冷,我穿着大衣,一手拿着喇叭,一手拿着宣传材料,急切动员大家马上进入疫情防控的战斗状态。不知现场的哪位同志拍下了我动员讲话的视频,传到了网上,被网民点击百万余次,成了爆红全网布置防疫工作超“硬核”的给力大妈。或许,地道的徐州口音再加上“硬核防控”的表情是网上走红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不是身处其中、身在其位,很难体会到社区工作者当时所背负的巨大压力。

无名山社区有32个小区,常住人口加外来人口超过3万人,春节又是返乡高峰。能不能守住社区阵地,直接关系到这场阻击战能不能最终打赢。而我们就是这道防线上的守门人。

那天下午四点,动员会结束,我不敢有半点耽搁,立即带领社区的工作人员开始挨家挨户排查,夜幕降临、午夜到来,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不断下降,我们的排查工作一直在进行。我看实在太晚了,就动员大家先回家休息,等第二天一早再把剩余的排查完,但同志们没有一个愿意休息,一定要干完才安心。直到凌晨4点,整整12个小时,我们从一万多户居民中总共排查出27位近期从湖北返回的居民。从年初一到初三,我带着大家跑遍了社区的32个小区,三天两夜没合眼,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我的腿不好,前些年的一场暴雨,我和伙伴们在齐膝的水里泡了一整夜抢险救灾,落下了病根。这次走的路多就反复发作;说的话多,喉咙哑了,咽炎犯了。疼狠了就打封闭,说不出话就吃两片喉片。按咱徐州话说,多大事儿!这点小伤小痛,和全社区3万人的安全比起来,哪个更重要,我拎得清!

有亲戚朋友问我,你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天天那么拼,图个啥?工作布置布置不就完了吗,能多拿钱还是能升官?我说,都不是,社区干的就是最关乎老百姓的事,你是党员、是社区干部,你不干,谁干?

我家四世同堂,母亲和婆婆年事已高,两个孙子年龄还小,每年过节,家里的年货都是我置办。今年春节我一直在防疫最前线忙乎,没给家里做过一样过年的东西。当我想起年迈的八十多岁的婆婆在家吃力地做家务事,和面蒸馒头、剁馅包饺子,我心里有愧。我婆婆还是个残疾人,有时我很晚到家,她还等着给我热饭,给我说:“你坐着歇会,我给你热饭去,热水袋我给你装好了,你暖暖腿。”听到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在眼里打转。对于家庭家人,我亏欠太多;对于社区居民,我甘于付出。特别是这个时候,大家更是小家,社区平安、铜山平安、徐州平安,就是付出的再多都值!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在小区的主要路口设了四个防控卡口,24小时值班,对过往行人、车辆一询问、二测温、三登记、四消毒,对排查出的武汉返乡人员进行居家隔离、楼道消毒。我喉咙哑,说话费劲,就对着喇叭录了自编的防疫知识,在32个小区门口用小喇叭播放,做到疫情防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发动所有居民正确面对。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我和社区“两委”成员一起,3天一个夜班,24小时值守在6个卡点上,无名山社区的工作人员没有哪天夜里是12点以前回家的。2月底到现在,我们共接收了从国外返回的38名人员,分别对他们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确保不漏掉一人。我们铜山区一直保持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双零”的好成绩。

我不是什么“女铁人”、“女金刚”,也不希望成为“网红”。我只是一名普通党员。我只坚信一点,党就是我们的主心骨。98年特大洪水,03年抗击非典,08年汶川地震,哪一次不是党带领我们战胜灾难,挺过风雨。这次疫情,总书记一声令下,举国同心,无数人逆行而上,我看到了决心、信心,看到了党心、民心,听党话、跟党走,永远都没有错!

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很微弱,但千万根火柴一起,全国9000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一起发光发热,还有什么黑暗驱赶不了,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我愿意接受网友们给我的“最美中国大妈”称呼,因为我背后,站立的是最美的党,最美的中国!

愿得此身长报国

沛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姚瑶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姚瑶,是沛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今天,我向大家报告的是沛县敬安镇党委原副书记、镇长罗启培同志的抗疫事迹。

罗启培所在的敬安镇地处沛县南端,位于丰、沛、铜山交界处,有“百里大集”之称。再加上322省道穿镇而过,进村小路有30多条,防控压力之大可以想象。从1月24号参加防疫工作以来,罗启培就吃住在镇里,终日奔波在一线。

2月26号清晨,等待汇报工作的镇政府人员发现罗启培没在往常的固定时间走出宿舍,多次拨打电话一直显示“无人接听”。工作人员觉得不对劲,用备用钥匙打开宿舍门,发现躺在床上的罗启培已经失去了意识,工作人员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将罗启培就近送至敬安镇卫生院抢救,但累极了的罗启培再也没有醒来。奉献于斯,亦长眠于斯。罗启培没有兑现一个月后与妻子一起过结婚19周年纪念日的承诺,将42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他坚守的敬安大地上,以忠诚与担当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他的办公室里,一副手套和红袖章还摆放在办公桌上,这是他防疫巡视时的必用品。手套下面压着一个摊开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上午,县领导视察全镇防疫和复工复产工作;下午,主持全镇安全生产动员会”。这本来是26号那天罗启培一天的工作安排,而就在前一天,罗启培拨打了上百个电话,查看了几十个卡口,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点多,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竟然是他跟大家最后的诀别,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工作日记本上记录的这个日期。

镇政府大院里,罗启培在敬安工作时骑行的那辆黑色自行车静静停放着,车轮上的泥土已经干涸。疫情防控战斗打响后,罗启培每天蹬着它,跑遍了全镇26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143个防疫卡口,一边走一边看,生怕放过一点隐患。33天,罗启培总共骑行了1千多公里。整整33天,他把身心全都扑在了防控工作上,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他的手机相册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份捐款证明,是武汉市慈善总会的捐赠感谢书。“亲爱的罗启培:您于2020年2月20日向武汉市慈善总会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基金捐款1000元。我们将遵照您的意愿,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对于您的善行义举,致以诚挚的敬意。”

一本工作日记、一辆自行车、一份捐款证明,罗启培给大家留下的是辛劳和坚守、奉献和牺牲织就的坚固防线。

在他生命的最后33天里,很多个深夜,他的办公室灯熄了,紧接着旁边宿舍的灯亮了,那是罗启培刚刚下班。在他生命的最后33天里,他三天两头骑车到敬安最偏远的宗楼村,在全镇第一个排查出武汉返乡人员。在他生命的最后33天里,为了包挂的金虹钢铁能够顺利复工,他联系购买了6把额温枪和两万个口罩;复工手续不齐全,他就跑部门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复工计划不周全,他联系相关部门办理了30多张车辆通行证、150多份职工健康档案。就在罗启培去世前两天,企业的负责人还电话告诉他好消息:50万吨特钢项目已顺利施工,预计两个月完成建设,预计将增加20亿元年收入,新增就业500人……

但罗启培再也不能亲眼看到复工复产企业欣欣向荣的生产场景,再也不能亲眼看到敬安大地上冬去春来、夏花怒放。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天空。

在罗启培去世的三个星期后,他的母亲离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也没能等来她最心疼的儿子!3月30日是罗启培与妻子吕蕾19周年结婚纪念日,妻子含泪给离去的丈夫写了一封信:“大女儿想起你的时候也会难过,但她知道,在两个月后的高考中,交出让你满意的答案,才是对你的最大宽慰。我们的小妮妮也是最依赖你的,她像之前一样,每天早早起床训练跆拳道。你看,孩子们的生活节奏一点没变,就好像你是去了另外一个时空出差了,时间久了一些,但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相聚。”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罗启培,将自己的人生答卷写在了四季轮转的自行车轮上,写在了敬安的一草一木上,写在了鲜红的党旗上。这位“自行车上的镇长”,用生命践行使命,以使命守护家园。为有牺牲多壮志,愿得此身长报国!

71个日夜的生死相托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

晁亚丽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晁亚丽,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今年2月2号,我与120名急危重症战友组建成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经历了人生中最紧张也最难忘的71个日夜。

1月初,我结束了一年半的援疆任务,从5000公里外的南疆回到家乡徐州。这时,武汉的疫情已经一天天严峻起来,感染中重症、危重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我是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重症病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和党员的责任感让我坐立难安,无论如何都要回到患者身边去!

2月1号,江苏省卫健委发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集结令”,我当即请缨。仅仅1个小时,徐医附院火速组建起一支7人援鄂队伍,由我担任组长,15个小时后将离开徐州奔赴武汉。时间紧迫,我来不及细细向婆婆解释,来不及给两个孩子道别。

离开时,两个幼小的孩子都还在睡梦中。作为母亲,最揪心的就是这样悄悄的告别。多想和他们打个招呼再走,因为这次征程,生死未卜,我多想让他们再看看妈妈一眼,可又生怕他们醒来会抱着我的腿不撒手,难分难舍。后来,婆婆说,那天早上孩子们一直在问:“妈妈去哪儿了?她又去新疆了吗,你怎么不把她绑起来?”但党员,就要冲在奋斗一线;医生,就要守在病人身边。我在请战书里写道:“如果说援疆给我最宝贵的是什么,就是责任和担当,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随时奔赴前线。”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被祖国所需要?作为一名妈妈我这样做,我想,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飞机在夜空中轰鸣,一路上我们沉默不语。所有人都不知道,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武汉。或许,我们的记忆都还停留在那个美好、热闹、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的武汉。直到飞机落地,一位曾经一起进修的同学给我发来短信“我的城市曾经车水马龙、阳光灿烂,但现在它生病了。谢谢你来守护它,可惜,不能和你并肩作战。”那时候,她已经在ICU奋战了近一个月,因感染正在接受治疗。当我们走过寂静的机场大厅,看到路边居民楼上闪烁着“武汉加油”“中国必胜”的大字,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到达了战役的最前沿。脚下,就是生死战场。

战斗一触即发。2月4号,我们进入同济中法新城院区C9病区。刚刚改造完成的ICU病房共有32张床位,仅仅3天时间床位就全部满员。整个病房里,到处都是呼吸机监护仪滴滴滴的报警声,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

2月6号夜班那天,我们6个医生手上16个病人,使用气管插管、高流量、鼻导管、无创呼吸机等设备进行患者抢救。我把呼吸机从1床推到23床,衣服一下子就湿透了。一停下来,浑身冻得直打寒战。物资不全,初始人员配合缺乏默契,病人危在旦夕,我们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当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冰冷的防护服,把麻木的双手从勒得紧紧的手套中解脱出来,我才发现我们竟整整忙碌了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里,没有吃饭、没有喝水,很多人甚至没有上厕所。

作为重症科的医生,我更加明白,我们的坚守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与死神的赛跑中,只有跑得快、跑得对、跑得顽强、跑得不屈,才能跑赢死神,赢得那块生命至上的奖牌。

ICU是病毒浓度最高、暴露风险最大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看不见的病毒击倒。一天夜里巡房时,一位患者呼吸机屏幕上的通气波形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位男性患者,此刻呼吸费力,凭借十多年临床经验,我判断他是气管插管脱管,必须及时处理。病房物资有限,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给患者重新插管,我们将会暴露在气溶胶中。可时间不容许片刻的犹豫,我和同事立即跪在地上对患者进行操作。护目镜里满是雾气和水珠,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我们使劲摇头,晃动水珠,让护目镜上能出现一道道缝隙,就这样透过缝隙进行操作。虽然动作十分小心,但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插管造成患者剧烈咳嗽,在相隔不到10厘米的距离里,一阵气流突然喷在了我的面罩上。我的心里一惊,但马上镇定下来,已经顾不上这些了。20分钟后,插管成功,患者的脉氧恢复正常,我们又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生命。

事后,很多人问我,当时怕不怕?说心里话,不怕是假的,谁都有担心、谁都会害怕。但我相信,在面对一个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生命时,任何一名医生都会做出和我一样的抉择。我们等不起,就怕来不及,必须要啃下硬骨头,和死神抢时间。

在患者面前,我必须永远是坚强的“女汉子”,只有我做到了坚强果敢,患者才能感受到生的希望。我必须和我的战友一起放下所有的牵挂,全力以赴,战胜病毒。3月2号,我被紧急抽调到武汉市肺科医院ICU,那里是前线中的前线,全武汉收治最危重患者定点之一。在那里的25天时间里,我们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一位68岁的危重患者。老人多脏器功能衰竭,命悬一线。我每天进入“红区”,和团队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有时凌晨两三点发现参数有问题,就立即线上开会讨论商定最佳方案。经过整整25天的努力,我清晰地记得,是下午2点多,患者成功脱机。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嘴里插着管子的老人老泪纵横,他不能说话,只是对着我一再点头。那一刻,我看懂了他眼里的感激,更坚定了“中国必胜”的信念。武汉战役,武汉的总体治愈率达到94%,重症患者治愈率超过89%。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一丝希望,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中国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即将离开武汉的那天,我站在长江边,内心百感交集。这座无数人用生命捍卫的城市,此刻已灯火通明。71个日夜里,我和我的战友们亲手将一批批患者从死神的手里夺回,送他们出院、回家。71个日夜里,我见证了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白衣战士不惧生死的逆行。我在想,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聚集起一支支浩荡的战队;还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一样,党中央一声令下,让五湖四海涛声震荡,让三山五岳挽起臂膀,让生命屹立,让希望永存!

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中国医生,所代表的已不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国。从“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晁美丽”,到武汉人民口中的“徐州医生”,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使命、医者的初心,那就是:冲锋在前,救死扶伤!我也想借此机会代表徐州8万多名医护工作者,向党、向国家、向人民庄严承诺: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

用生命守好身后这座城

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蓝剑突击队教导员

倪辉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倪辉,是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蓝剑突击队的教导员。

在这次疫情战斗中,公安干警用闪亮的警徽为火红的党旗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这色彩之所以炫目,是因为它是用生命与无畏铸就的.

三堡公安检查站位于连霍高速公路苏皖省界,是守护江苏北大门的“桥头堡”。这里车流密集,过往人员复杂。一旦病毒从这里侵入,就突破了进入江苏的防线。1月28号,一声令下,徐州公安在这里筑下了铁壁铜墙。此时,交警支队三堡检查站一中队指导员司元羽正准备与专程赶来的弟弟一起去山东陪母亲过年,接到返岗命令,他立即决定让弟弟赶回山东,“替我给妈道个歉吧,这个年我就不回去了!”说罢,立即返回了三堡检查站。

一中队共有民警7名、辅警6名,按照命令,检查站对进苏车辆逢车必查、逢人必测,日均查车5000余辆、人员13000余人。司元羽请战:“夜班,都让我来值!”严寒、风雪、厚厚的防护服,一天下来,47岁的司元羽身体有些吃不消。一夜过去,他的微信步数将近2万步,这几乎是整夜都没有休息。在连值了6个夜班之后,同事实在不忍心,坚决找了个理由把他换下来休息一晚。

2月12号清晨,司元羽没有像往常一样到食堂吃早饭。他像钉子一样钉在三堡检查站,已经连续16个日夜了。同事们都不忍心去叫他,想让指导员多睡一会儿。直到中午,大家感觉不对劲,踹开房门,这时候才发现,司元羽已经没有了呼吸,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

直到现在,他的老母亲依然无法相信那个憨厚孝顺的儿子走了,他的女儿也无法相信,每天和自己视频连线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那顿做好的年夜饭再也等不来儿子的匆匆脚步,那个经常拉着自己聊聊天的父亲永远关闭了熟悉的语音。天人相隔,爱子远去,父爱永失!

16个日夜、384个小时,已经耗尽了司元羽脉搏的最后一次跳动。

16个日夜,每次值班,司元羽都站在检查站两道岗线的最前沿,直接面对急驰而至的车流。在对众多外省车辆排查劝返时,总是第一个抢上去,直面风险。

16个日夜,司元羽曾把自己的护目镜和两套一次性防护服送给驰援武汉的司机;在听说同事小孩生病请假后,他二话没说就顶了上去。可谁能想到,这次代班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坚守。

在整理司元羽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了一张折的整整齐齐的纸张,这是一张还没有来得及使用的社区出入证明。值班室里还保留着司元羽使用过的一个800毫升的大水杯,这是他为了不用中途离开岗点去喝水,特意找来的。能离家但不能离岗,司元羽在考验面前明白哪里是他生死坚守的阵地,哪里必须有他屹立不倒的身影。

可很少有人知道,司元羽守好了大家安居的这座城,他的小家却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妻子多年前身患重病,孩子还小,双方二老年事已高,司元羽一人担起了三个家。而伉俪情深最终也没能战胜病魔,2016年11月那个寒风乍起的日子,他最爱的妻子走了;不到一年,最疼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岳父母家境一般,他就把房子让给岳父母居住,自己却另租了一间小房子。面对家庭的困难,司元羽在全市最远的红花埠卡点一守就是4年,在最为辛苦的高速大队工作11年,对组织从不提要求、讲条件,从未要求调离。

岁月无声,山河无言。

沧海横流,英雄本色。

“你要让我说,这座城市哪儿好,我让你看看,用血肉和生命垒起的战壕。你要让我说,这些人民哪儿好,我让你听听,用离别和牺牲谱写的歌谣。”这不是煽情的诗句,而是真实的牺牲。寒冬去,冰雪融。我亲爱的战友,在与疫情的残酷战斗中,倒在了曙光初现的冬夜里。虽然看不到疫散花开,但他已经跃入星辰与大海,用忠诚与担当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怎能忘却,那个在风雪车流中挺立的身影;怎能忘却,那个“有事就喊我!”的高大汉子;怎能忘却,那些疲惫与坚守是全世界都承认的最帅的容颜。

让我们再把时间倒回到司元羽站在抗疫前线的第一天。那一天,司元羽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火线请战书,诠释了“共产党员”这四个字的神圣内涵:

“三堡党支部:我叫司元羽,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难,人民有难,我将临危而上,勇践使命!”

朴实的语言诉说伟大的情怀,

平凡的岗位书写不朽的篇章。

他们崇高的追求、忘我的奉献,

让在场人员经历了一次党性和人性的洗礼!

点赞,逆行者!

致敬,最可爱的人!

融媒体记者:滕莉

编 辑:薛杨雪

总监制:衡思叶

监 制:吕夫建

审 核:高 帆

致敬最可爱的人!

原标题:《感动!榜样的力量引领我们砥砺前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