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驻村第一书记刘君宜:九年芳华奉献给两个贫困村

2020-07-22 21: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刘君宜(左一)在扶贫车间与贫困户攀谈

驻村九年,被村民再三挽留,三次选择留下。“第一次是对农村的情感,第二次是对农民的亲情,第三次是对脱贫攻坚的责任与担当。”回忆起自2011年起至今的九年的驻村经历,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村第一书记刘君宜感慨万千。他以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给贫困村办了一件件实事,让一个个接地气的产业在农村生根发芽,让一个个家庭走出阴霾获得生活的希望。

建强支部,筑牢“战斗堡垒”

“市文化局派来的,别指望他能干啥,人家应付应付镀镀金都走了。”2011年10月,当时40岁的刘君宜踏上沈丘县大郭庄的土地时,迎接他的是村民的质疑。

而今,虽已离开大郭庄三年多,再回村见父老乡亲的时候,刘君宜还会被村民热情地围住,左一句刘书记,右一句刘书记叫着。大家称赞道:“刘书记脑子活,点子多,会把俺大郭庄的脉,治大郭庄的病,带俺们脱贫致富。俺们得感谢他。”

刘君宜(左一)带领党员群众参观周口市博物馆

大郭庄位于沈丘县卞路口乡东南方向,下辖两个自然村,1600多人。走进大郭庄,但见主村道柏油马路宽阔整洁、漂亮的民居鳞次栉比、文化广场上人们在健身娱乐……“从前,俺村可不是这样,村口横着一条废沟,垃圾遍地,村里到处坑坑洼洼。”曾经的贫困户卞可义回忆起过去,不胜感慨。

刘君宜刚来大郭庄村,就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的情况摸了一遍。经过走访,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新的支部。结合掌握的情况,刘君宜很快配合乡党委选出了新一届的村党支部,并且推荐了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到村“两委”的工作中来。为了重振群众对村党支部的信心,刘君宜同村党支部一道访贫问苦、处理村务,组织各种党建活动,完善各项党建制度。就这样,大郭庄村的党支部成为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党支部坚强了,下一步就是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刘君宜与村“两委”一同理出了村子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本村紧邻乡政府、207省道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商贸步行街为抓手,以实行土地流转发展园林业为载体,带领村民致富,建设美丽村庄。

沿着这个思路,刘君宜带领当地干群,在废坑之上建起了占地20多亩的商贸步行街,为当地提供了100个创业岗位和500个就业岗位。他四上郑州,请回了在郑州发展的苗圃种植能手郭清华回乡做致富带头人,成立清华苗木合作社,3年流转了土地3000多亩,发展苗圃经济,年产值3000多万元,每年可安排150多位村民就业,为村民致富找出路。

刘君宜(右一)看望残疾人

大郭庄临近公路,坑塘多。为了让留守孩子有一个安全的场所,刘君宜协调了很多部门,建起一座集投影室、书画室、娱乐室于一体的“儿童之家”。“有这个‘儿童之家’,我们在外打工也算放心了!”村民们由衷称赞,民政部门的现场会也多次在这里召开。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成绩,2014年当刘君宜三年任期将满时,大郭庄的干部群众亲自跑到周口市委组织部门去请愿,要求“刘书记不能走”。组织部门的领导也深受感动,刘君宜最终留下来又干了两年。在刘君宜2017年被调离大郭庄时,全村17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

扶智扶志,点燃生活的希望

大郭庄6年的驻村历练,让刘君宜更加成熟。2017年5月1日,组织决定派刘君宜到更贫困的郸城县巴集乡徐楼村任第一书记。这也是刘君宜驻村6年后,第二次进驻贫困村帮扶。

一到徐楼村,村小学破败的景象深深刺痛了刘君宜。这个小学只剩下2名学生和5位老师,也就是四年级的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教室四面透风,没有完整的门窗,学校连厕所都没有……面对这样的学校,很多村民宁愿花高价让孩子进城上学,由此家庭负担更重、更加贫困。

刘君宜下定决心,协调各级部门争取资金。刷墙、建伙房、拉院墙、修厕所,忙活了几个月,一所小学初具模样。第一个暑假开学,60多个孩子又重返村小学,现在学校已经有140个孩子、11名老师,村民不再花高价进城上学了,徐楼村小学有了新模样。刘君宜还带领徐楼小学师生到周口市国防园、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去开眼界长见识,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真本领,长大报国显身手”。

徐楼小学

刘君宜特别重视 “大喇叭”在农村发挥的大作用,徐楼村率先在郸城全县装上大喇叭。每天定期转播中央新闻节目,在农闲时间播放文化、戏曲等内容,让群众接受文化熏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刘君宜还请来了种植专家、养殖专家传授经验,让群众学习先进技术,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如今,郸城县借鉴徐楼村经验,村村有了大喇叭。

每年春节都是刘君宜最忙的时候,别人回家过年,刘君宜在村里过年。因为他要请返乡的乡贤们吃顿饭,动员大家献计献策畅谈家乡发展计划,让他们献计献策。正是这顿年饭,让徐楼村发挥了很大的改变。

何高峰在外是个包工头,听说徐楼三个自然村没有文化活动广场,带头拿出3万元。在他的影响下,这些热爱家乡的人们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3个自然村都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

徐楼广播站

曾经的徐楼村,有过老父老母住地头,儿子孙子住高楼;哭穷装穷,隐瞒实际收入;“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等“怪事儿”。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刘君宜决定要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开始。刘君宜结合县里的工作,开展“两建三扶四评”活动,“建强基层组织、建设美丽乡村,扶志、扶能、扶业,评孝老爱亲户、诚信守法户、清洁卫生户、脱既弘扬优秀品德和传统美德,又推动当地移风易俗。如今的徐楼村,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优良风气早已形成,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深情驻村,有了得意之作

在常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中,刘君宜往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从而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坑塘整治”是得意之作,郸城县正在借鉴刘君宜的坑塘治理经验,在全县铺开。

北方农村的坑塘往往是垃圾场,塑料袋、废酒瓶、生活垃圾堆积如山,恶臭难闻。徐楼村下辖的三个自然村都有这样的垃圾坑塘。刘君宜带领大家清理深挖这些坑塘,注水养鱼养鹅,现在3个自然村的坑塘养了好几万只鹅,每个坑塘带来收入两三万元。过去是垃圾场,现在是聚宝盆。郸城县土质适合种植白术、药牡丹等中草药,刘君宜流转了60亩土地做实验。去年每亩地实现了5千元的收入,村民把自己家土地按600元每亩的分红流转后,又可以薅草干活按天挣钱。

徐楼人居环境

村里的扶贫车间做起了鸭肠、小食品加工,村民足不出户就在家门口就业,80多名村民在这里上班,每月最高的工资总额达到11万元,最低也在8万元左右,加工的产品供到沿海等地。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人家,刘君宜也有不同的扶持办法。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有,在外务工的徐如峰不得不返乡创业,在刘君宜的帮助下挖了4个池子养起了小龙虾。这些小龙虾直接供货到周口附近的夜市,每天供不应求,第一年就赚了六七万元,今年打算扩大30亩。

贫困户徐如魁因受伤无法外出打工,刘君宜一面帮助他联系蘑菇种植培训,一边又帮他申请金融扶贫贷款,很快徐如魁的蘑菇大棚就建立了起来,刘君宜又帮他联系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兄弟单位帮他进行销售。三年时间,徐如魁的蘑菇大棚由一个发展到三个,年收益15万元,他的蘑菇也早已不再需要单位帮助销售,每天拉到市场第一时间就销售一空。

刘君宜来到郸城县徐楼村时,村里没有一个产业。如今中药种植、养殖鱼鹅、小龙虾、扶贫加工车间、蘑菇种植等产业一个个兴起。徐楼村原有贫困户189户,经过政策覆盖、产业带动、鼓励创业和就业帮扶,目前还剩8户未脱贫户,至年底也可实现全部脱贫。昔日贫困落后的农村变了模样,村民腰包鼓了,有了干劲,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

徐楼村小龙虾养殖基地

9年时间里,刘君宜的扶贫故事数不胜数。他在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由于工作出色,2017年他被评为河南省“年度十大扶贫人物”,2018年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出席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主持的座谈会,并代表全省市派第一书记发言。2019年5月被提拔为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处级调研员。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称赞,也是对他工作最高的评价。

(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记者:张莹莹

责编:李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