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从静宁到武清:收入翻番,生活改善,感到未来可期!

网信武清
2020-07-27 2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丽武清 ,作者美丽武清

美丽武清

宣传推介武清

【武清援甘纪实之十四】

夏日的甘肃静宁

云海翻滚,梯田层叠

走出界石铺镇高庄村高庄组

要经过道道弯弯的盘山路

王三平的父亲一路相送

挥手告别间,再三说着感谢的话

在老父亲看来,47岁的儿子仍然让他挂心

三平40多天时,妈妈就去世了,这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老人说,一年多之前,刚知道儿子要到千里之外的天津市武清区工作时,满是担心,“他牙不好,吃啥都费劲,身体也弱……”

可想着家里的光景,老人还是答应了下来。

当年,为了让孙子和孙女到镇上读书,在镇上买了房子,也幸亏买得早,只花了6万元。但这笔钱已经让王三平一家举步维艰。在距离镇上3公里左右的高庄村老家,王三平的父亲多年住着土坯房。直到2018年,政府提供贴息贷款,王三平一家才翻新了老房,盖起了三间红砖房。

房子盖起来了,账也欠下了。

王三平的妻子尹小银说,盖房子装修,除了政府提供的4万元贴息贷款,这几年还欠着十几万元的债务……“家里种着二十几亩地,都是玉米、洋芋和小麦。”王三平说,家里的地不算少,但在“看天吃饭”的情况下,一年也就能有2万多块的收入,“还养着一头年,弄好了,能有个万把块钱。”

3万余元,是王三平一家五口一年的全部收入,当然,这3万余元,也要支撑他们全家一年的生活支出。“我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镇上读书,一年就要一万多块。”王三平说,现在村里只有11户人家,不具备建小学的条件,孩子们读书,都要到镇上。也正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开销,王三平家的欠款一直没能还上。为了多赚点钱,王三平还曾跟着村里人一起到过南方打工。

家里的窘境终于在2019年初迎来改善的机会。

这一年春节刚过,王三平就在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武清区信义玻璃公司。此前,武清区多次在静宁县举办招聘会,组织区内企业将用工岗位送到当地居民的家门口。

招聘会上,王三平看了不少企业。但他年纪较大,工作不好找,直到信义玻璃给了他一个机会。虽然离家千里、前途陌路,但王三平还是决定试上一试。

和王三平一起来到信义玻璃公司的,还有他的老乡范庚生。在与界石铺镇相距二三十公里的原安乡辽坡村,范庚生一家六口的生活同样窘困。20多亩地,收成实在有限。“平时,我在周边乡镇跟人干干零工。”范庚生说,打零工很不稳定,就算是在工地干干建筑,一年也只有8个月的工期。

“这孩子,还是得读书。”虽然收入有限,范庚生还是把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送到30多公里外的静宁县城读书。穷了一辈子,他清楚,读书,是走出大山最好的出路。可学费、生活费、房租费……一年就得三万块。

改变悄然而至。如今,已经在信义玻璃公司入职一年多的范庚生,成了车间主操副手,每月6、7000元的收入,不仅可以担负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让一家人的生活境遇好了起来。

“以前我们天天就是吃自家的土豆和白面,现在能吃上蔬菜、油饼蘸蜂蜜。以前孩子的书包就是旧衣服缝的,现在能背上新书包咧,除去娃们上学,家里生活,这一年还能剩下个两三万,生活大有改变咧。”范庚生的岳父徐振军感慨地说。

▲范庚生家人

同样,王三平家最近两年也得到极大改善。“除了贴息贷款的4万元,其他的欠款都已经陆续还上了。”说起这个,尹小银笑得合不拢嘴。父亲不仅满意于儿子每个月转账回家的收入,更让他安心的是在传回来的照片上,儿子看着特别精神,人也胖了点,“感觉各方面都挺好”。

范庚生和王三平已经渐渐适应了在武清区的工作,休息日他们还会到附近的金融街转转。平日里,他们也会关注新闻,特别是关于家乡的发展。

说起未来,不善言辞的王三平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那家家户户都养牛,但一直也没有形成规模,这几年,通过武清区的帮扶,家乡的养牛业越来越好了,引进了新品种,还有技术支持。以后还上账,存点钱,等干不动了,我就回老家,多养上几头牛!”

▲王三平家人

“现在,我们基本掌握好这门技术了,干活不吃力,收入又有保障。”范庚生坚定地要在武清区努力工作,他要好好存钱,为妻子和孩子在县城买上一套房,虽然这项支出需要三五十万,但他还是乐呵呵地说,以前,真不敢想,现在,觉得没啥问题!

记者手记

俗话说“穷看眼前,富看长远。”日日为温饱而奔忙的生活中,或许看不到更高更远的可能。王三平和范庚生从千里之外的静宁县来到武清区,不仅收入从每年两三万元提高到七八万元,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改变人生的可能。

武清区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泾川县两地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不仅帮助当地搭建起多种产业体系,还把先进的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可能带给了当地人民。武清聚焦劳务扶贫,通过订单式招聘的方式,先后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8187个,518位受援地区的贫困人口先后来津就业,就近转移就业2479人。

志智双扶、鱼渔兼授,武清的全方位帮扶不仅使两地实现了脱贫摘帽,也使贫困群众开拓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激发内生动力,是确保不再返贫的基础。有了范庚生、王三平们对生活的憧憬,幸福可及,未来可期!

采访结束时,王三平的爸爸一路相送,老人最后站在一片树下不停挥手告别。后来听工作人员解释才得知,房前屋后的几千棵树都是老人亲手种下的,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站在这里告别,代表着他最真诚的敬意。我们仿佛看到,那座被郁郁葱葱树木掩映着的房子里,曾经弥漫的愁云,如今都散开了。

文字:吴彦 杨雨涵 张炼

图片:董鑫 杨雨涵 张炼

视频:于飞 方立明 杨雨涵 张炼

原标题:《他们从静宁到武清:收入翻番,生活改善,感到未来可期!》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