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细数东黄坨之变迁!

2020-07-31 16: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年来,新一届东黄坨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重要指示和省委“两个率先”要求,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力建设“旅游小镇,幽雅之乡”。

一、搬迁集贸市场,解决多年集市拥堵状况。

原东黄坨镇集市沿和泰大街开设,经过镇中学及政府,开集时,人声嘈杂喧闹,妨碍正常的工作学习;交通拥堵无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垃圾随意丢弃,破坏整洁的镇村环境。

经东黄坨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东黄坨镇现有集市实施搬迁,在东黄坨村东侧选取废弃地一块,占地20亩,取缔了困扰多年的路边集贸市场。集贸市场的搬迁,大大优化了东黄坨镇中学周边环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遇到集日道路堵塞问题,疏畅了交通,也为绿化美化村主街腾出了空间,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二、改善机关环境,建设现代化办公小镇。

东黄坨镇党委政府致力于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现代化办公环境,对办公室进行翻修,铺设木纹地砖,用石膏板包墙、pvc吊顶,安装了空调;对各办公室进行重新规划,统一安排室内办公桌椅摆放位置,统一科室牌,做到整齐划一,办公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安装起落杆,有效的拦挡了外来非公车辆进入,在机关院内规划了21个车位,切实改善了院内车辆拥堵、乱停乱放问题。通过一系列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工作热情,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维护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党建引领,吹响美丽乡村建设冲锋号

东黄坨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会议精神,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示范片区,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变废为宝,打造乡村建设新亮点

一是镇政府南芦苇坑变为小菜园

镇政府南门外有一块面积为一亩的芦苇地,为西黄坨村废弃地,杂草丛生,常年荒芜,与整洁有序的机关环境格格不入。为改变这一现状,东黄坨镇党委政府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将荒地流转,由镇政府开垦变成了小菜园,种植了黄瓜、豆角、西红柿、西蓝花等时令蔬菜。工作之余,机关干部自发到菜园除草浇水,昔日虫蚁滋生的芦苇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的小菜园,美丽乡村建设镇党委示范先行。

二是镇政府西垃圾场变为群众文化广场

镇政府西邻是一个垃圾场,多年来一直规划建设群众文化广场,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建成。2019年下半年起,镇党委政府克服重重阻力,重新启动了广场修建计划。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西黄坨村“两委”完成了广场的修建,新建广场占地面积2400㎡,设置一盏太阳能照明灯,栽植碧桃、金叶榆、玉兰、丁香等绿化苗木200余棵,并设立石制村标一块,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村民在广场开展广场舞、大秧歌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王各庄纳污坑塘变为小花园

王各庄村村委会南,本是一个纳污坑塘,污水垃圾成堆,严重损害村集体形象。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带头,党员出资出力,先后投资8万余元,对面积2.5亩的纳污坑塘进行全面改造,打造了别具匠心的荷花塘。之后又陆续投资10万元,完善周边硬化、安放运动器材和观景凉亭,使荷塘更加优雅精致,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景点,吸引十里八村的群众前来纳凉游玩、拍照直播。

四是王各庄村北垃圾场变为小静园

王各庄村北原是一块垃圾场,村内生活垃圾主要倾倒此处,严重影响了村庄形象。东黄坨镇党委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动员王各庄村“两委”高规格改造村北垃圾场。2020年,王各庄村投资13万元改造村北垃圾场,平整土地、建造喷泉、栽植玉兰、美国红叶、暴马丁香、金叶槐等绿化树种430棵,昔日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小静园。

(二)持之以恒,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

2020年,东黄坨镇党委坚持疫情防控要抓紧,环境整治不放松,始终保持定力和韧劲,持之以恒抓好各项举措落实,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

一是坚持一体化推进美丽乡村和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务、村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东黄坨镇17个行政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规格建设规划,每个村至少打造出了一条示范大街,形成了灯、树、花草、展牌为一体的景观。三是组织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拉练评比”活动,支部广泛发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全民参与,保洁公司大力配合,党委政府定期开展观摩评比活动。两季度共出动大型机械1800多台套,清理各类垃圾30000余吨,新购置垃圾桶1400余个,春季造林837余亩,清理河塘沟渠21公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五、乡村旅游,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东黄坨镇党委政府整合全镇产业、文化、生态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出了一条贯穿全镇12.8公里的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路线。围绕一条主线、九个发力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该路线一期工程和泰大街已经安装了路灯,栽植了野花组合和金叶榆,安装了各类旅游指示牌、展牌30多处;二期将打造镇政府到工业园区一段总长7公里的区域,进一步提升景区风貌和品质,助力提档升级。

一是依托清古桥,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东黄坨“继善桥”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因横跨于小青龙河上,又名青龙河桥,是滦南县域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2020年为加强文物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将继善风俗发扬光大,东黄坨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40万元,在古桥旧址的基础上建立了清代古桥主题文化公园,修建观赏亭一座,补栽观赏性树木280余棵,修建岸下清淤小青龙河,重修护坡,栽植花草,同时追溯古桥历史,挖掘古桥传说,丰富古桥文化氛围。

二是修建民俗馆,大力弘扬乡土文化。东黄坨镇民俗馆选址东黄坨镇崔二庄村和泰大街南侧一处民宅,占地200余平米,投资20万余元进行翻修,收集了插秧、打渔、摊饹馇、织布纺线、推碾磨粮食等昔日村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几百余件,真实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滦南农村的生产生活原貌,展现了滦南历史的变迁,群众在浏览参观过程中,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在“品味”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今的民俗馆已成“网红”成为快手、抖音的“打卡”圣地。

三是规划园区,发展工业旅游。东黄坨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旅游”战略,持续推进工业园区的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和镇村、主干线、曹妃甸的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打造迁曹公路沿线景观带,环东黄坨工业园区绿化带,新栽植绿化树木1万余棵,做好绿化文章,突出整体感和层次感,做到“企景合一”。以“政府引导、部门支持、企业主体、合力推动”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每家企业均留有观赏通道,配备了观光缆车,接待外来考察、调研。

六、招商引资,1.7亿项目入驻园区

东黄坨轻工产业园区,入驻10家企业,以河北盛奥松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板材生产、板材轧面刨花、家具制造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家具制造产业链,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东黄坨镇党委政府在坚持大中小项目、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的同时,突出引进工业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投资6500万元的唐山伟创门窗生产项目已经摘牌落地,正在办理审批手续;总投资1.7亿元的河北万兴挤塑板生产项目签约落地,为园区注入新的血液。

七、品牌效应,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东黄坨镇域内皆为平原,地质、气候等条件非常适宜甘薯种植,是甘薯种植的黄金地段。东黄坨镇政府以此为契机,大力扶持黄坨甘薯特色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加快发展步伐,以新户村、郑庄子村、营守庄、闫庄户村为核心,建设规模达万亩的甘薯种植基地。全镇注册甘薯合作社5个,薯片生产厂13家,年生产薯片达1万多吨,通过互联网及农村电商等渠道,远销全国各地,形成了甘薯种植、薯片加工、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借鉴迁西板栗等品牌经验,东黄坨镇申请滦南黄坨甘薯、滦南黄坨甘薯片国家地理认证标志,打造滦南黄坨甘薯、滦南黄坨甘薯片品牌,增加产品经济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定位,开拓高端市场。

原标题:《细数东黄坨之变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