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习原地】追记老党员唐光友

2020-08-04 18: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身边的榜样最有力量。在全市“六大”活动中,市委市政府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唐光友同志学习,始终坚持为民做好事。

唐光友同志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献身国家的崇高品格和初心使命,兑现了他“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铮铮誓言。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

人物名片:

唐光友,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1926年2月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48年6月入伍,1949年3月入党。1979年被评为全军“雷锋式干部”,1983年荣立一等功,1984年被授予“人民公仆、老兵楷模”荣誉称号,1985年因病离休。2019年国庆前夕,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多次被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学雷锋标兵”“先进离休干部”,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全国一级星火奖章、湖北荆楚雷锋奖等等。今年2月23日,因多功能器官衰竭逝世。

【从年少到白首,他与初心共白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咸宁市慈善会收到最特殊的一笔捐款,当属来自老党员唐光友的11800元。

这11800元是唐光友临终前的所有积蓄。其中10000元是工资,1800元是春节时市领导慰问的2000元,给了老伴100元,给了女儿100元,剩下的全部捐了。

春节前后,唐光友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处于半昏迷半清醒状态。尽管如此,老人仍对新冠肺炎疫情牵挂在心。2月16日晚,他一清醒过来便要出去捐款,被老伴拦住。

2月17日一早,老伴拿着11800元现金来到咸宁军分区干休所,工作人员赶紧用自己手机帮助办理了银行转账手续。病床上,唐光友看着电子转账单的截图,舒心地笑了。一周后,唐老安详离世。

早在1985年,唐光友就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医生认为最多能活3年。哪知,他坚持锻炼,与癌症抗衡,30多年来除身体有些消瘦外,病情一直控制得很好,被誉为“抗癌司令”。

“请医学专家把我的遗体解剖进行研究,看对病症患者有没有作用。”2月23日晚,遵照唐老2012年就立下的遗愿,他的遗体捐赠给咸宁市红十字会供医学研究,成为目前我市年纪最大的遗体捐献人。

“唐老就是一位在物质生活上把自己压榨到最低点,却把奉献的能量释放到最高度的老党员。”咸宁干休所所长陈金龙说,老首长唐光友是在倾尽一生报党恩。

犹记得唐老生前所言:“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党的恩情”“我活着,是党和人民的儿子;死了,也是党和人民的儿子”“把一生献给党和人民,是我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唐光友出生在佃农家庭,家有9口人,父亲和两个兄长惨遭兵匪杀害。历尽苦难的唐光友,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后参了军,人生才看到曙光。

1949年3月,因作战勇敢,唐光友荣立二等功,被批准入党。那一刻,唐光友暗下决心:今后不管有多大的考验,都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1959年,襄阳发生水灾,时任湖北襄樊公安大队某中队中队长的唐光友,率先冲进咆哮的洪水抢救群众,差点被洪水吞噬;1974年,时任咸宁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唐光友,带头冲进失火仓库去救火,肩部被倒塌的屋梁砸伤,险些丢了性命……

从襄阳到郧阳,到阳新,到咸宁,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唐光友工作多次调动,每次危险面前都是冲锋在前,总是走一路好事做一路。他说:“我所做的,都是党章上写的。”

“他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句话抄在日记本上,也刻在了心里。”湖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黄明村说,几十年来,从一名年轻战士到军队领导干部,唐光友的初心从未改变。

【他像一粒红色种子,走到哪就在哪发芽】

生前,唐光友老人一直坚持在自家阳台上升国旗;如今,斯人已去,家人替他珍藏起这面五星红旗。

“老唐把国旗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最近经常下暴雨,赶紧收回来保存好。”七一前夕,咸宁军分区干休所五楼,唐老的老伴梁宏玉双手捧出国旗告诉记者。

梁宏玉说,自从1985年退休以后,唐光友就形成了习惯,每天在自家阳台升国旗。每天清晨,伴随着咸宁军分区干休所嘹亮的军号声,他要亲手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并虔诚地敬一个军礼。

唐老最后一次升起国旗,是今年春节。那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阳台上风很大,梁宏玉怕他着凉,不让去。但他说:“现在我已经不能为党贡献力量了,只有看着国旗,心里才安宁。”

1985年,唐光友得知自己患了食道癌之后,首先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组织。他担心身体原因会影响工作,决定提前从咸宁军分区副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下来。

离休不离党,离休不离责。唐光友一边用革命军人的顽强意志与癌症斗争,一边用肩扛起了“老一辈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责任。他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党的事业、社会主义宏伟大业需要他们去继承、去奋斗、去实现。”

唐光友率先与离休干部狄希亮一起,发起成立了当时咸宁地区第一个“关心教育下一代小组”,走进学校、走进落后青年的家庭,用真情和爱心使80多名失足青年重新树起生活信心。

这些年来,唐光友先后担任市实验小学、温泉中学等8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做好事、帮他人”活动,为学生购买健康书籍……

他带领十几个学雷锋小组,长期利用节假日无私奉献,上街打扫卫生,到车站义务值勤,为灾区人民和残疾人募捐……

唐光友还倡导成立了一个“革命传统报告团”,自告奋勇当起了团长。不管是学校,还是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前来邀请,都满口答应;无论听众多少,都认真准备;无论天晴下雨,都按时到会。

“唐光友老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我们要向他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唐光友先后通过数百场朴实的报告,唤起了青年们奋发向上的感慨和行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唐老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像一粒种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咸宁军分区干休所所长陈金龙说。

【奉献的快乐可以为千万人所享受】

都说唐光友一辈子最听党的话,但他却违背了一次组织的决定。

春节前夕,市委书记孟祥伟和咸宁军分区司令员来承坦前去看望唐老,得知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但他却坚持病情略有好转就出院,当即指示由市委和军分区联合下文,让唐光友服从组织安排住院治疗。

唐老收到《关于要求唐光友同志服从命令配合治疗的决定》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他坚定地拒绝:“现在医疗资源紧缺,患者这么多,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

即使生命垂危,唐光友心里想的,还是他人。就这样,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违背了组织的意愿。

“回顾几十年的追求,我逐渐理解雷锋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价值观……”唐光友的女儿唐建辉捧出父亲的日记说:“我们对父亲的举动,深表理解。”

今年春节前夕,尽管唐老已经病重,但他仍不忘困难儿童和群众。1月19日, 他特地安排女儿唐建辉参加唐光友基金儿童服务站挂牌仪式,资助了6万元,并反复叮嘱一定要把基金用好。

“一生捐款240多次,仅离休后捐款就超110万元。”咸宁干休所政治协理员李磊给记者列了一份唐光友捐款清单:

1981年,听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唐老拿出全部积蓄和给女儿办婚事的钱凑成1000元捐献。不料钱被退回,他就认购了1000元国库券,是当年咸宁个人认购国库券的第一人;

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分别捐款3000元,交特殊党费3000元;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召开前夕,分别捐款10万元,用于救助困难群众;

建党95周年,捐资30万元与驻地街道办事处一起设立“唐光友关爱救助基金”,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儿童;

2019年国庆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捐款30万元用于扶贫攻坚。

……

“其实,这仅仅是我们干休所掌握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唐老悄悄地捐给了个人,捐给了学校、福利院,我们不知道。有些是因为人家找上门来,向干休所反映,我们才了解情况。”李磊说。

这些捐款的来源,是组织授予给他的奖金,还有他的工资、津贴等。“没有那些钱,我冻不着、饿不着,但它却能改变其他人的命运。”唐光友总是这样解释。

受唐光友影响,他的老伴梁宏玉也时常说:“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我们的养老金吃不完、用不完,就应该为社会多献一点爱心,多做一点贡献。”

唐光友从1958年当连队干部起,就开始接济五保户。1972年,他一调到咸宁军分区后勤部任副部长,就上门照顾驻地张家湾、陈家湾的五保老人,先后为7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自己有空就去帮忙挑水打柴,请医送药;吩咐女儿前去帮忙做家务,送蔬菜;逢年过节,送猪肉、送白糖、送鸡蛋……五保户的左邻右舍都说,“这比亲儿子还亲。”

在日记中,唐光友这样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对党对社会对人民作贡献,这样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人不能都名扬天下,但奉献的快乐却可以为千万人所享受。”

【钱应该公来公去,全部用在党的事业上】

“六十年代当连长,家当一担挑;七十年代任军分区后勤部长,家当一板车;九十年代,家当也不足一卡车;现在,家里只有一台液晶电视算得上现代家电。”咸宁军分区《关于深入开展向唐光友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如此描述。

走进唐光友的家,会发现这个描述毫不夸张。小餐桌是上世纪60年代自己手工打造的,破旧的藤椅加了块垫子继续用,冰箱是儿子淘汰下来的,老式的棕绷床窄小的床头已经磨光,唐老用过的老花镜腿上绑满了布条……

“前年,家里的电扇坏了,我看不过去,给家里装了空调,可父亲总舍不得用。”女儿唐建辉说,父亲一生节俭,常年穿的是旧军装,不让母亲添置衣物,儿女买的新衣服试试就又放回箱子。

有一年,3个受他资助的贫困生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他们特意和父母一起前来向唐光友报喜。当看到老两口就着咸菜吃馒头后,他们不禁泪流满面。

唐光友历任战士、公安队副队长、队长、副大队长,独立营副营长,阳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咸宁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咸宁军分区副司令员。但他的家人从没沾过“一点光”。

唐光友与家人约法三章:私事不准用公车,用药不准超标准,生活上不准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大儿子唐建国从部队退役,被父亲“推荐”去当铁路检修工;二儿子唐建江高中毕业,被父亲动员去新疆支边;小儿子唐建海退役回乡,在保险公司干外勤,不幸因车祸去世。女儿唐建辉则在知青下乡两年后招工到咸宁机械厂当工人,下岗后四处打工补贴家用。

当年,唐老查出患有食道癌时,组织提出让他去武汉休养,把女儿调到身边照顾。他坚决反对:“不能因为我是模范就搞特殊。武汉不去,女儿不调。”

唐光友任咸宁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时,到当时的武昌县英雄大队蹲点一年多。群众关心他的吃住,全被婉言谢绝。群众把鸡蛋放在他碗底,一经发现立即给住户孩子吃。

咸宁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开平曾在干休所当了四年司机班班长,但他没有给唐老出过一次车。“按照他的级别,完全可以派车,但他怕费油,坚持‘能给国家省一分是一分’,出门都是步行。”

“我当福利院院长不久,唐老拉着一大车印花被子来了,福利院30多位老人,一人一床。可唐老自己盖的被子,还打着补丁……”提到唐光友,张开平默默地抹眼泪。

唐光友一生简朴,对公对己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一次,他带一名干部出差,回来后会计报销12元出差补助。他坚持退款,会计不好处理。他才变通办法买了“毛著”送给驻地附近的民兵。

“钱是身外之物,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该公来公去,全部用到党的事业上……”正如唐光友同志生前在每次报告中所讲,要像雷锋一样,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来源:咸宁日报

原标题:《【学习原地】追记老党员唐光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