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影节海报设计师:不如让庸常的生活,多一点有趣

2020-08-10 0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

设计师为之斗争的东西,其实不是某一种既定的样式的好坏,而是要保证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如果设计师都没有办法保证世界的丰富性,或者为世界的丰富性做贡献的话,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刘治治

"

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一向饱受争议,今年刚刚发布的先导海报也未能幸免。

但相比于往年“美丑、对错”的二元化判断,今年的争论方向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张先导海报与往年的设计风格有极大的区别和改变,由此发展出更大范围的讨论不再拘泥于简单的美丑,而是延伸至平面设计领域的标准、范式、突破与折叠。

这场愈演愈烈的讨论,也将平面设计和设计师推至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讨论高度。上周,我们特别邀请到这张海报背后的设计工作室——“立入禁止”创始人之一刘治治,录制了一期播客节目。

对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今天美与丑的意义;比如面对严重窄化的讨论空间,相对安全的公共议题是否成了更合适的聚焦点;比如对电影海报的惯性预期,是否应该延续到电影节海报上;比如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能被称为好的设计?

设计,为了给庸常制造一点有趣

看理想 x 刘治治

[ 对谈人 ] 

唐醋排骨 | 看理想设计部主管

猫爷 | 看理想编辑部主编

林蓝 | 没理想编辑部Broadcast德艺双馨打碟主持

1.

无关美丑,关乎意涵的传递

林蓝:因为我们这里的布局就是每个人对于海报都有一点不一样的意见,所以先来采访一下大家,对于这张“大名鼎鼎”的海报有什么看法?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静态)

猫爷:我最开始是“反对派”的,我倒不觉得这是丑或美的问题。当时看到海报的第一眼,我确实不觉得它是我既定印象中的那种好看或者是美的设计,但后来我也跟我们的设计师同事讨论过很多轮,我说,这幅海报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规”,或者说,是给我带来了一种所谓的“刺激”。

我常常觉得人都会有这种情绪,当我们看到一个“异己”的东西,不是我们惯常习惯的时候,它引起的情绪往往是排斥的。我们对于非常规的东西或者对于不符合标准或某种规则的东西,往往第一反应是排斥,这种排斥就导致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出现。

直白地说,这张海报虽然与去年甚至往年的海报设计都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是我真的第一眼不认为它是我心目中一张“好看”的海报,但是我欣赏它的一点是在于,它带给我的那种刺激——

因为其实现在我们去讨论所谓美和丑的这种对立,已经不太具备真正意义的审美价值了,美和丑真的有意义吗? 或者说,我们去制造、去产生这种对立有意义吗?

我觉得更多的是在于,也就是翁贝托·艾柯他在《丑的历史》里所说,在今天,美和丑都变成了一种选项,一种可能性的选项。

我比较好奇的是,作为主创者,对于海报的美或丑是否有自己的界定?对于大家的争议,又是如何看待的。

唐醋排骨:我其实原本并不知道这张海报是由治治老师的工作室(立入禁止)来做的,我当时看完就觉得,这次主办方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想要去做一些改变。

这张海报如果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它的设计风格实际是一种已经流行了很多年的设计风格,设计语言在我们看来其实已经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方式了,并不算是很冲击的那种。

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有一个审美的判定,比如说我会觉得这张海报的配色还不够好看,但是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一个需要被拿出来讨论的点。

更重要的应该是,我看到了这样一张海报,我受到了某种吸引,我好奇它的背后到底想说的是什么?这是我比较关心的点。

我们对于好不好看或者“丑”的范围其实特别广,就像猫爷刚才说的,我接受它是一种选择,是其中的一个选项而已,而这些选项我都可以接受。

但是我们最想讨论的是它背后的逻辑,也就是通过这张海报的设计,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什么样的一个含义想要传达给我们。

猫爷:我记得海报出来的时候,我跟朋友讨论,我们甚至产生了一个观感,因为我们知道过去电影节的海报和设计一直都是那个状态的,也一直被人诟病。所以我们甚至揣测,是不是因为这次的设计师太有性格了,有一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试图用一种极度的反常规或者反视觉的设计来刺激大家,为了打破往常的认知以及表达一种“胁迫”的意味。

刘治治:你们的意见都特别好,很多人其实和你们是一样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放到网上以后,虽然意见的底色是这样温婉的,但是到了网上以后就容易变得特别激烈,也很有意思。

今天我刚看到一个朋友给我发私信,其实我挺佩服的,私信的第一句是问我,“你为什么要滥用Helvetica(海报字体)”,“已经有那么多Helvetica,你还嫌不够吗?”这是第二句。第三句是,“你怎么总是用Helvetica,让我觉得特别恶心,我都要吐了,你还在用”。

Helvetica 字体样张(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完这封私信我就觉得有几个问题正好想要回应,比如何为“难看”还是“好看”,比如现代主义之后,你能说像Helvetica这样的字体,或者黑体、宋体,甚至再往广泛了说,一个玻璃杯、一个马克杯、一把折叠椅有没有审美?

或者换一个角度,这些东西它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审美吗?也可以再换一个角度,一个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师,他要完成的一个工作只是为了做一把美丽的椅子吗?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和公众来探讨。

现代设计的产生,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去美”的过程?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动作是打破当时所谓的那种审美的这样一个过程?

当然,我并不是想用一个大的历史进程来为自己辩解,我只是觉得这些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想一想。

其次是具体到个人,其实每一个人都在做个人的判断,今天你觉得海报美或丑,买一件衣服、喜欢哪一位明星,也都是在做一个判断。我支持每一个人做判断,只是当到了一个公共平台的讨论里之后,要求他说出这个判断背后一整套的审美标准或审美逻辑又是很难的,所以我也特别理解他们。

我想大家的确是首先感觉到“不一样”了。当你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东西的时候,会感到恐惧,这是一种很本能的反应。

但是我觉得人类有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在于这种本能的恐惧之后,是能够再仔细去看看这个陌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与它共处,或者它会带给我们什么不同。这也是我原本的一种期望。

至于海报的配色或者美丑,如果我们不深入到一个美学讨论里,它其实就是一个很个人、很主观的判断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今天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公共意义上的美丑,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却好像总希望有一个公共意义上的美丑。但是到现在也很难明确指出来,到底何谓“美”。

其次,这次的海报如果就平面设计领域来说,它更多还是偏向一个平面设计方式来处理的海报。我可以认真的说,这张海报没有犯任何平面设计上的错误。尽管不像建筑设计那样精密,但是平面设计一般也有我们自己的一些“核心科技”。

有时候我们的确会特意去犯一些平面设计上的错误,也就是你刚才所说的“刺激”,去引起大家的一种关注。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今天设计一样东西,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看见。而人往往容易被“刺激”的东西吸引,所以我们有时候是会去犯忌讳,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注意。但就这次海报来说,我其实并没有特意去触犯这些禁忌。

从平面设计的角度,这张海报的板式排列,比如主体已经是天坛,那么旁边的文字就不会再给予过多的设计,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颜色已经足够突出,而且特意用镜片组成的一个天坛意向,如果旁边再配以特殊设计过的字体,反而可能让整个设计元素相互抵消了。

2.

突破固定范式,还是延续惯性?

猫爷:我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 我们该如何看待一幅电影海报,或者电影节海报。刚才治治老师提到,设计有的时候是需要回归到功能性的,并不是纯粹地为了追求美或某种美感,它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某个目的或功能。

判断它好还是不好,其实不能单纯地从我们一般所谓的审美标准来看。它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作用物。那么就电影节海报而言,从设计师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它的功能的?

唐醋排骨:之前我也和其他设计师朋友讨论了很多,有设计师朋友就告诉我说,他们觉得这张海报不好看,做得不够好。

我当时的反应其实是特别愤怒,我愤怒的原因不在于他认同与否这张海报的审美,或者说是否与我的审美判断不一致,我愤怒的是大家对于好的设计的标准太单一了。

好像设计就只剩一个好看不好看的标准,一旦“不好看”,它的第一要义似乎就不存在了,它就不是一个“好设计”了。

我更想说明的是,好的设计不一定只是“好看”,要看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国际主义之后,现代主义之后,其实有一些新的观点在发生。

未来可能的一个设计思潮,是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加多元化,为了更加开放。我们会考虑一些新的方式,是为了去打破原有的概念,或者为了更加个性化,为了探讨更多的表达形式,所以设计不应该只有这么唯一的一个(美丑)标准来判断所谓的好与坏。

我也想问一下治治老师,电影海报和电影节海报是不是还有区别?在我看来,电影海报可能更多的是想传达一个情节,用剧照或者其他更具象的图形来表达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

而电影节海报,由于电影节是一项活动和赛事,它背后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包括大家广泛认同的金马影展以及戛纳这些更国际化的电影节,它们设计的海报背后,这么多届的视觉设计师以及电影人会慢慢去打磨一个内核,不断去传播它们想要表达的理念。

刘治治:应该说,人们对于电影海报往往有个预期,一个范式的预期。

而电影节海报,也会被认为是电影海报的一个延伸或者拓展,这是人们对它的预期。

也就是说,大众可能会认为电影节海报是一个更发散的、但是必须带着电影海报的惯性的一样设计作品。这种对于电影海报承载的惯性比较强,希望这种惯性也介入到电影节的海报设计里。

但是,其实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套设计语言。这次的海报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讨论是在一个不对位的状态下发生的。

具体地说,电影海报首先要有图像,而且是很具体的图像;然后这些具体的图像,又会再次被处理成意象。观看电影海报,你通常会注意到两件事,第一个是你知道它是在叙事,它在叙述一个事件;第二是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电影工业的那种工作量,也就是说,电影海报的设计师可能会专门去找到演员进行拍摄,然后再到电脑里制作,去强调光影或者轮廓,让画面变得非常丰满。

那么,如果是一个平面设计师,会怎么做呢?平面设计师往往会希望把我们具象的世界给抽象化。抽象到什么地步?抽象到点、线、面的地步。

比如平面设计师今天要表达一个金色的沙丘,会用匀质的圆点构成一条曲线,再构成波浪一样的曲线,上面那些匀质的圆点可能都是矢量图(或者位图)。所以平面设计师和电影海报设计师,两者动作的出发点往往就不一致,但是都没有对或错,因为它本身就是两种范式。

电影海报的一个重点是在叙事,即便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片花,都能从海报上阅读出一种文学性的东西。而电影海报上的字体,它的叙事性,和图像在一起其实都是一个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关键还是叙述电影。

电影海报其实是平面设计母题之下的一个分支,可以说是最独立的一个分支。所以通常对于设计领域而言,大家会默认电影海报和其他平面设计是两套视觉的语言。

至于电影节海报,其实有时候是可以突破电影海报的固定范式的。

电影节海报有时会更像戏剧海报,它也保留一定的叙事性,但是它可能更偏向绘画感,没有那种数字制作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有点复古,可以看看戛纳的海报,很长时间以来都有绘画感,但在绘画感里还是保有了一定的叙事性。

客观而言,电影节海报首先需要服务的是电影节品牌本身,而不必像单体电影海报那样强调叙事性。设计者往往第一反应会更面向突出品牌宣传效应的那个方向上去设计。

近的例子比如柏林电影节69届的那组熊的摄影,70周年的大大的字母B和70。古早一点的戛纳电影节五十周年海报上就是红色背景放着它的logo那一片标志性的棕榈叶。

这在国际性电影节操作上是非常常规的手法,所以其实我们的设计并没有一丝挑衅和冒犯大众的意味。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周年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为什么到了北京电影节同样类型的操作手法在部分人群里就会失效,并被直接划为这与电影无关?这也是在之前的采访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非常欢迎与我们一同探讨。

3.

审美教育的缺失,还是公共议题的缺失?

唐醋排骨:我特别想知道到底是哪一块的缺失,导致我们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差异,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为什么?比如国际主义、现代主义之后,这种设计领域内的新的观念和主义的诞生,对于大众而言,似乎是不知道或者不在一个专业讨论的范围内的。

猫爷:我作为一个外行,如果刚才没有治治老师告诉我,平面设计和所谓电影海报设计的这种巨大的差异,我其实是没有办法去做这么细的一个区分的。包括电影海报原来是需要承载一个叙事的作用,但平面设计师是更希望还原到最根本的点线面上。

由此也能暴露一个问题,确实我们在审美教育这一块是完全缺失的。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这种美学教育是相对缺失的,至少我几乎没有接受过这样的一个训练或者说理念的感知,包括对于文化艺术更广泛的这种认知,也是缺失的。

林蓝:其实之前北影节海报也一直被人讨论,或者说设计不好看,但是这次治治老师的海报在网上被批判得这么厉害,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治治老师是一个具体的人,终于让大家觉得有一个具体的人可以去抨击了。但是之前其实没有一个具象的对象可供人去质问或者抨击,这可能也是这一次大家反应尤为激烈的原因之一。

刘治治:我自己也反思了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论。除了刚才提到的关于两种设计语言的不对等,这种不对位的讨论语境产生的一个结果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我们不能轻易忽略当下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民意沸腾的时代,但是其实可供我们探讨的公共话题本就非常少。

由于可讨论的公共话题太少了,很多的意见和讨论就都只能通过这样一个狭窄的管道被彻底抒发和释放。

所以我们好像只能讨论一张海报的美与丑、选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具体到那些质疑,其实很多人他并没有真正去考虑,为什么每届北影节海报都要有天坛和风车?

这我可能需要替电影节解释一下,因为它还是需要出现一个物象,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表示。这种物象往往会引导意向,引导人们对这个物象的某种判断。对于这样一个官方的电影节,它就只能选择一个最安全的物象来作为它的视觉印象。

猫爷:这也就是艾柯指出的,现下社会一些所谓美和丑的判断,它的判断标准根本不是所谓的审美标准,而是政治和社会标准。所以你只能在这个框架下去做一点点突破。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动态)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4.

“挑战”可贵,还是“愤懑”可贵?

猫爷:我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该不该肩负一种教育大众去提升自己的审美判断、审美标准的责任?

刘治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该肩负的,但不是一种教化。

换个角度来说,今天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设计师到底是干嘛的呢?今天为什么还要有设计师?当一切最基本的需求几乎都已经被前代大师们解决了,为什么还需要包括建筑、产品、时装、平面等等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呢?

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解决两件事。第一件,给我们惯常的、庸常的生活,制造一些新的可能性。

比如今天你想买一个杯子,选一张沙发,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选择。所有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你提供一种可能性,让你稍微和最基本的需求满足拉开一点距离。

再直白一点说,就是为你制造一点有趣。在一个庸常的状态下制造有趣。

第二件事,其实就是拉开人群和人群的距离。常常会有人说,设计为大众,其实这里面是隐含了一种政治正确的希望。但是设计其实是无法真正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

反而某种程度上,设计是在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做出一个可感知可观看的物质状的标志物,让其消费之后获得一种心理认同。

包括国际主义精神,比如包豪斯他们当时就是想为大众设计。但是这个的基础还是为了区别于之前那种奢靡的贵族的巴洛克风格,它是在反权威。

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区隔人群,他们同样不是为所有人服务,他们就没有为贵族服务,并借此产生了一场革命。但是在此之后,包豪斯又再次走向了精英化。到60年代左右,还曾经有一段消解现代主义的返潮。

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我也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设计流动进程中的一个人。但是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我还需要对得起我的甲方。

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就是设计师做设计还是要有一定的公共性,也就是说,设计出来的作品还是得变成一个可流通的商品,能够进入公共流通,能够被公众讨论,在向度上对公众也还是要有一个责任的。这也是这次我的一个反思。

猫爷:那您可能还是更像个艺术家。因为这让我想到,当年法兰克福学派是怎么去看待和批判大众文化的。比如阿多诺当年就是把艺术和文化分开去看待的,他觉得艺术本来应该具备的一个功能,就是去挑战现有的秩序,或者拔升现有的秩序,让人意识到一些不适感,才会迫使大家去观察为什么有人想要提出这样的一个变化和改变。在他眼中,这是艺术本来应该具备的功能。

但是在文化工业里,艺术的这个功能反而被消解了。文化工业里的艺术反而变成了一个保守的态度,因为它需要变成一个商品,需要流通,需要面向市场取悦大众,也因此失去了原本的那种挑战秩序的功能,更多成了一个被消费的姿态。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海报的这种“挑战”其实是很可贵的,至少让大家意识到设计的不同。

假设今天真的做了一张,是以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电影海报的惯性思维去设计的所谓“好看”的海报,可能反而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或许那样的“好看”也只会让人觉得,今天终于进步了一点,但不一定能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或讨论。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

刘治治:可能也不能这么先验地说。比如就像这次,我原本认为已经是一个很安全的状态了,如果本身我希望的就是挑衅,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根本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它的整个文化特征其实还是一定的“去精英化”。大众中其实有一种强烈的声音,可以让一个具体的人的愤懑得到表达。我们需要承认,这个事情实际对社会是有帮助的,因为今天一个个体的表达其实特别难。

原本我们这种交流是非常单向的,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但是到了今天,借助信息工具,很多个体的表达是能够发出声音并被听见的,甚至可以是精准抵达的。这种管道存在了,只是说这样的公共话题管道还是比较少、比较受限而已。

5.

有趣、体面、想象力

唐醋排骨:我觉得平面设计特别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它可以挖掘一个很深层的逻辑,但是通过创造一个浅显易懂的图象表现方式,把这个深层的逻辑展现到观众面前。这是我觉得设计最有价值的地方,至于它最后的视觉结果到底是好不好看,我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

猫爷:治治老师能否分享一下,你定义中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刘治治:只说平面设计,我定义好的设计首先应该是有趣,其次是承担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设计应该为我们整体的视觉环境,带来一定的审美上的突破。通过这种突破,再带来一种审美的引导和改变。

林蓝:有趣的另一种说法,可能就是让人有想象力。让大众看了之后,能够催生出他自己的一种想象。

猫爷:我原来一直认为,什么样的设计或审美才能被称作是好的呢?我的理解可以用我很喜欢的一个单词来概括,叫做“decent”。

可以翻译成是体面的,也可以说是合宜的、恰到好处的,这是我原本的理解,设计要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但同时又提供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不过听完治治老师的理解,我也认可有趣的设计的确更吸引人。

唐醋排骨:最后还想问一个问题,就设计师和很多正在学设计的学生来说,这次的争议会让我们都产生一些困惑。假设设计和大众,或者说这么多不同的圈层之间对设计的理解鸿沟这么大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者说,设计师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听到这些论调的时候,我的确是比较悲观的,不知道该去怎么解释。

刘治治:没事儿,就跟学弟学妹们说,怎么过不是一辈子呢?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点信心。你看即便今天这张海报的争议很大,但是起码官方这么大的一个组织还是愿意找到我们来做,愿意去做出一点改变。

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好的设计,有趣的设计,对于这个世界永远是有补充的。

除了有趣之外,我相信这世界一定要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定要是一个纷杂的世界。

不要总是做二元的判断,多姿多彩的世界、丰富的世界才能够让你幸福,因为丰富的世界才能给每一个个体有选择的权利。

*本文内容整理自「没理想编辑部」播客,内容有大量删减,小标题为编辑添加。完整内容可至「看理想App」内收听。

「立 入 禁 止」

立入禁止工作室官网 studionaeo.com

立入禁止 于2015年重组,核心成员包括刘治治、迷盒、张琦。立入禁止的成员由设计取向完全不同的创意人组成,他们从事平面设计、插图、交互界面、出版、策划展览……几乎涵盖了平面设计的所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艺术、时尚、产品、建筑、媒体、互联网、音乐、文学、教育等, 具有极强的跨域性。

刘治治 / 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2010年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2003年与广煜、何君建立 MEWE 设计联盟,2007年与广煜重组吐毛球工作室,2015年重组立入禁止。设计作品曾获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提名奖(2004—2009年),纽约国际艺术指导俱乐部优异奖(2005—2006 年)。2010年成为 AGI(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会员。

原标题:《北影节海报设计师:不如让庸常的生活,多一点有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