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仅有一镜到底是远远不够的

2020-08-07 21: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影院复工两周之后,被新冠疫情耽误了的好莱坞大片终于上映。今天,《1917》和《极速车王》这两部上了本届奥斯卡提名名单的大片同时上映。尽管此前已经在电脑上看了两遍《1917》,但我还是在一周之前就下单买了今天下午场的票。一是因为有浙江电影消费券在手,不用就浪费了;二是《1917》实在太精彩,我必须在大银幕上再认真看一遍。

悬念和节奏

此前知道《1917》,是听说这是一部完全“一镜到底”的电影。2016年,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用一个42分钟的长镜头,赢得了国内外影坛的关注。两年后,他又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用了一个长达一小时的3D长镜头,却遭到众口一词的批评。著名的法国《电影手册》刊载评论称之为“空洞、无聊和野心的作品”。两年多前,德国影片《维多利亚》更是以138分钟的一个长镜头,讲述了一群无聊青年惊魂一夜的故事。一时间,“一镜到底”似乎成了先锋电影的代名词,时髦无二。当听说萨姆·门德斯“一镜到底”拍摄《1917》时,我心里实在是有些抵触的,生怕又是一部空有炫技而无内涵的平庸作品。

不过,20年前因为《美国丽人》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英国人萨姆·门德斯可不是吃干饭的。这部《1917》虽然最后只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3项技术奖,但其成就绝不仅限于此。在影片节奏、悬念、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上,《1917》都非常精彩,绝对称得上一部教科书级的优秀作品,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棒的战争片。

我最为佩服的,首先是影片紧凑的悬念和节奏。按照如今的电影技术水平,一镜到底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世界影坛有过不少这样的影片。关键是一镜到底的合理性以及与剧情和节奏的融合度,关键是能不能拍得好看和抓人。萨姆·门德斯做到了,全片将近两小时一镜到底,紧张刺激,全程无尿点。这就极其不易。

影片的情节其实很简单。1917年4月,一战战场,英军士兵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受委派到前线传达命令,要求英军部队停止进攻,避免落入德军圈套。两人历经艰险,穿越无人区和德军战线,终于成功地挽救了1600名英军士兵的性命。24小时穿越火线的惊险是容易做到的,但一镜到底的丰富性和节奏掌控却很难。前面所提到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和《维多利亚》就都有镜头单调的问题。《1917》在这方面做得极其精彩,全片的紧张和舒缓错落有致,基本上每十分钟左右就经历一次高潮,然后舒缓一下,又接上另一次高潮,给观众畅快淋漓的观影享受。

全片节奏分明,大致可以分成4大段:英军战壕,两军阵地之间的无人区,废弃农庄和德军占领的艾科斯特镇。每一段又分成若干小段,情节逻辑清晰,干脆利落,毫无拖沓累赘之处。比如穿越无人区一段,就有穿越铁丝网,走过坑道,腐烂的尸体,泥泞的地面,巨大的弹坑等桥段。每一个紧张的段落之后,都会有舒缓的节奏调节。比如布莱克在坑道里坐在德军弹簧床上开玩笑,逃出坑道后布莱克讲那个老鼠咬掉战友耳朵的故事,卡车上英军士兵模仿战友语调讲故事等等。音乐和音响的设计又有力地加强了这种张弛有致的节奏,尤其是那种鼓声引导的强节奏音乐,绝不亚于两年多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开头那紧张震撼的段落,完美地渲染了战场的紧张和恐惧感,令人肾上腺素急升。

人物和人性

当然,仅有紧张的悬念和节奏,是不能成为一部优秀影片的。《1917》不仅拍得紧张好看,而且塑造了战争中生动的士兵形象,具有人性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

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是战争中最微不足道的小兵。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伟大之处。两人虽有争执,但却是亲密的战友。在德军坑道里,布莱克舍命救了被地雷爆炸埋在瓦砾里的斯科菲尔德。然后,不愿意参加这次行动的斯科菲尔德又义无反顾地替布莱克完成了传达命令的任务,解救了布莱克的哥哥和1600名英军士兵的性命。两人之间的真诚情意是这部影片中最感人之处,在紧张的悬念和节奏中给人温暖的感动。人们常说,战争是人性的净化器。在炮火连天、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性的高尚之处往往会凸显出来,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在紧张的节奏中,《1917》巧妙地穿插了不少温馨的“闲笔”,比如战场上废弃农庄里盛开的樱花,湍急的河流上飘落的粉色花瓣,斯科菲尔德在废墟里遇见了法国女孩和婴儿,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藏在身上的家人照片,树林里英国军人唱的思乡歌曲,都彰显了残酷战场上人性的温暖。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有大写的人,必然就有小写的人。战争让人高尚,也会让人卑劣残忍。《1917》里的两个细节令我久久不能忘记。一个是布莱克冒死救了坠机的德军飞行员,转身却被他一刀刺死。一个是艾科斯特镇上的德军士兵不听斯科菲尔德的劝阻大声喊叫,导致斯科菲尔德不得不把他掐死。这些细节,无不深刻揭示了战争的冷酷性质和无意义,揭示了战场上的人性变态。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是,冷酷的现实又深深地改变着人类。战争使人不得不残忍、冷血,因为我如果不杀死敌人,敌人就要杀死我。尸体成山,血流成河,让战争中的人慢慢脱去善良的本性,而成为残忍的人。这是《1917》告诉我们的悲剧。

大写的人和小写的人并存才是战争的现实。人会在战争中爆发出巨大的力量,用善良战胜邪恶。人也会在战争中演变成嗜血、冷酷的动物,习惯性地弑杀同类。我们不必去无谓地褒扬,也不必去刻意地抹黑。

内涵和回味

除了悬念、节奏和人物之外,《1917》还渗透了一些对战争的思考,其中值得称道的是对战争荣誉的讨论和小人物逆转大局的结局。

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出发前,中尉对他们说:他们的行动有可能赢得勋章和绶带,“绶带是最能让遗孀振作起来的安慰品了。”布莱克说:“我要是有块勋章,我就会带回家。人家拼了命争这些荣誉。”而斯科菲尔德却用勋章换了一瓶酒喝,他说:“就是一小块锡而已,并不会让你与众不同。对谁都没有用。”3个军人对勋章的不同看法就是对这场战争的看法,颇令人寻味。

下了卡车后,卡车上的英军军官对斯科菲尔德说:“见到麦肯齐上校时,要确保有人看到你。因为有些人就是想打仗。”最后的指挥官麦肯齐上校也说:“现在命令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在黎明进攻。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办法,战斗到最后一口气。”这些对话绝对不是闲笔,而是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正如上一节所写“大写的人和小写的人并存才是战争的现实”一样,战争的伟大和卑劣并存,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两个士兵无疑是渺小的,生命极其脆弱。但是,他们义无反顾,为拯救战友和亲人的生命以身犯险,又是伟大的。战役甚至战争往往就因为这样一个两个小人物的作为,而被扭转了方向,正像影片中1600名英军士兵的侥幸脱险。历史就是这样,由一个一个小人物和偶然事件组成。这些小人物和偶然事件虽然渺小,但却孕育着必然,孕育着推动或者改变历史的巨大力量。

《1917》让我们在紧张的观影之余,思考了一把战争和人性,实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有精彩的一镜到底,而且有着许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内涵。这是值得毕赣们认真学习的。须知: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仅有一镜到底的炫技,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