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山”理念15周年②|湖州经济核心竞争力:向“绿”而生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宏伟 葛熔金
2020-08-13 12:1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

15年很短也很长,可以让认识凝聚成共识,也可以让理念变为一个国家的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和坚定不移的践行地,15年间勾画于湖州大地的丰富实践告诉我们:

面对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的进退与抉择,会有阵痛,但不能迷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在咬定青山的坚持不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转换,社会治理的和谐相融同样是最美的风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向。

为此,从余村出发,以“两山”理念15周年的湖州实践为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入踏访调研,力求探寻和解答这一生态文明成功样本背后的为什么。本组系列报道共5篇,以下是“经济篇”。

湖州城区  本文图除署名外均为湖州市委宣传部 图

8月10日,65岁的船老大刘殿魁驾驶着川达21号内河集装箱船,从湖州安吉出发沿着长湖申航道运送绿色家居外贸产品前往上海。这条长270公里的航路,他已经跑了40多年,从“运石子”到“运箱子”,看着集装箱里的货值越来越高。

刘殿魁们船上货物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浸润下,湖州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发展思路发生的颠覆性转变。从2000年前后,建材业和纺织业占据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到现在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和休闲旅游成为新的四大重点主导产业,湖州将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底色,在“绿色工厂”、“绿色智造”和“绿色金融”等领域率先破题,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和谐共赢,生态优势正日益成为湖州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太湖倾斜”之下的慌不择路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初文学家戴表元这首诗,印证了湖州自古以来的清丽景致,这也是湖州人引以为傲之处。

湖州是太湖边唯一因湖而名的城市,从公元前248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在此建立菰城伊始,这里一直因为生态环境禀赋优异而成“鱼米之乡”。农耕时代“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就是对湖州富足的最佳注解。

真正给湖州带来大量财富的,是丝绸行业。桑蚕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颇高,土壤、水源的好坏决定了桑树的生长,而大气质量、湿度等因素则对家蚕发育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湖州丝绸已有4700年的历史,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残绢和丝麻织品,实证湖州是“世界丝绸之源”。湖州自唐代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吴兴赋》中“其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就是描绘当时湖州桑林遍野的景象。

随着1843年上海的开埠,湖州丝绸运往上海、进而销往全球。 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丝绸志》显示,1845年起,上海生丝出口量首次超越广州,并逐年扩大。1847年上海生丝出口为18158包,其中湖州辑里丝13426包占74%。丝业的繁荣,让湖州涌现了不少商界巨贾,以湖州近郊南浔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最为有名。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绸为主的纺织业依然是湖州的绝对支柱产业,在全市GDP占比超过30%。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省第一个年收入过亿的乡镇就是湖州南郊知名的蚕桑之乡道场乡。

1994年公布的湖州1993年度GDP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在一片欢欣鼓舞声中《湖州日报》却“不合时宜”地刊载了反思文章《为了太湖不再“倾斜”》。该文章写道:同为沿太湖城市的苏州、无锡同年度GDP已分别达400多亿元,且增长率与人均指标也远远高于湖州。这便意味着,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不仅落后于北岸,而且差距在拉大。 文章刊发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湖州上下背负了沉重的危机感。

1995年始,被“太湖倾斜”深深刺痛的湖州人试图奋起追赶。而此时,压箱底的优势产业丝绸业由于需求锐减以及国有经济体制的自身弊端,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严重亏损,湖州的百年丝业老厂永昌、天昌、达昌、湖丰等悉数或破产拍卖或裁员改制。焦虑之下,颇有些慌不择路的湖州走上了一条不顾一切追求短期快速发展的“野蛮生长”之路。 

湖州石灰石资源丰富,采矿历史悠久。随着上海浦东大开发后对建筑石材需求更趋旺盛,湖州抓住这个“商机”开始了一轮大干快上。德清洛舍镇面积超万亩、号称亚洲最大的露天石矿迅速扩张,吴兴区妙西镇、安吉天荒坪镇、长兴李家巷镇等都成了石矿开采重镇。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龚西征介绍,湖州最高峰时分布在各区县的大小矿山企业有612家,最高年开采量达1.64亿吨。

1971年,15岁的刘殿魁就跟随父亲在安吉县梅溪镇周边跑船,手摇7吨木船运送石块赚工分。“我们装运的石头主要来自安吉和吴兴妙西一带,上世纪90年代后航道变得特别繁忙,运石船密密麻麻,跑一趟上海原本来回只要五六天,那段时期却普遍要堵上十天半个月。”刘殿魁告诉澎湃新闻。

为了GDP的追赶,湖州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景象,印染、化工和蓄电池等高污染排放企业随处可见。以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为例,最多时聚集了175家蓄电池企业。

矿山开采对山体植被也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开矿产生的粉尘让矿区附近群众苦不堪言,呼吸道疾病增多,引发矿山企业与周边百姓的大量矛盾纠纷。粉尘使得许多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原本的生活水源被矿粉污染后流入了太湖。

湖州昔日因为矿山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作为太湖的主要水源地,入湖水量的60%来自于湖州。由于湖州的矿山粉尘以及纺织业、养殖业和餐饮业等污水直排,致使太湖的水质常年为劣五类水,由此带来水体的富营养化滋生蓝藻。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直接导致无锡全城停水。作为湖州发展迅速的蓄电池行业,长兴县和德清县也都曾因此发生过大规模儿童铅中毒事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不破不立的生态风暴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03年,在‘绿色浙江’战略的指引下,深受发展困惑的湖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生态市'的目标,首要动作就是整改关停矿山等污染企业。”在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伟民看来,“两山”理念与湖州的结缘由此埋下了伏笔。

2003年,湖州编制了《湖州市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3-2012年)》,全面摸清全市矿山滥采现状,并着手进行矿区关停整治工作。湖州安吉天荒坪镇余村村石灰石矿区就在其中,通过关闭矿山进行生态复绿治理,余村开始尝试发展绿色经济。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在听取余村毅然关停矿山发展旅游休闲经济的汇报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理念,为正在困惑中艰难探索的湖州指明了未来方向。

不破不立,一场整治污染企业、行业的绿色生态风暴席卷湖州。

2005年12月,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矿山,并壮士断腕迅速关停不符合规定的矿山开采。截至目前,湖州矿山企业由最鼎盛时的612家减至46家,而且严格筛查全部建成绿色矿山,其中24家进入了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在全省占比44%。

在蓄电池行业最为密集的长兴县,一场大刀阔斧的污染整治也在2005年全面铺开。2006年初,长兴县专门召开蓄电池行业整治的专项会议,县主要领导斩钉截铁地表态,“宁可GDP掉几个点,也一定要把污染治理好!”经过两轮大规模的整治,长兴蓄电池企业从175家锐减到16家,留存企业则必须提升生产工艺,并进入统一规划、治污系统完善的专项产业园。

为了保护太湖水质,湖州明确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排放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全部被关停,周边100头以上规模的畜禽养殖场被集中整治并划定“禁养区”。重拳治出了优良水质,如今湖州7个主要入湖断面水质连续12年稳定保持在III类水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入太湖”。

铁腕整治触动既得利益,异常艰难也异常坚定。  

“记得当年我带队关停了一家小型蓄电池工厂,老板冲到办公室里找我,进门口就拿着刀说‘你让我活不下去,你也不要好过’。好在我搬起椅子挡了。” 一位时任长兴蓄电池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

而德清县洛舍镇为防止采矿死灰复燃,很长一段时间都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前往被关停的露天矿区守夜。“矿区面积有上万亩,不少人会趁黑夜流动盗挖石矿,挖一晚就有几千上万元收入啊!‘猫抓老鼠’,有时还真有点危险的。” 

但维护更多人长远利益的生态治理,无疑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天能集团是长兴蓄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董事长张天任回忆起当初整治时坦言:“尽管转型痛苦,也有很多人抱怨,但我们内心都深知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只有端好‘生态碗’,才能吃好‘绿色饭’,真正守牢这座‘金山银山’。”10多年来,除了在生产环节坚决进行绿色化改造,天能更是投入巨资建绿色循环产业园对废旧蓄电池进行回收利用。目前,铅利用率可达99%以上,残酸回收率达100%,处理的水可以用来养鱼。痛苦却坚决的绿色转型,让天能集团最终收获的是冲上中国电池产业百强第一的喜悦。

天能集团绿色循环产业园内景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随着矿区关停、石材运输量减少,湖州港货运吞吐从最高1.72亿吨跌至不足0.5亿吨。这让刘殿魁感觉到危机正在逼近,不过他没有抱怨而是主动求变。2010年,他果断地将散货船改造成了集装箱专用船,而当年整个湖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尚不足1000标箱。

“矿区关停之初对很多乡村的集体经济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德清东横村在矿区关停前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集体一年收入有三百万元,关停第一年跌至二十万元。让人欣喜的是,东横村以变应变,将矿区复垦成水田,还大力发展钢琴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了两千万元。像这样的转型故事在湖州有很多。” 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龚西征说。     

项目“拒”与“争”背后的绿色逻辑

向“绿”而生,湖州最先需要解决的是广大干部绿色政绩观和发展观的转变。

2005年,湖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绿色GDP考核机制,即GDP核算必须是扣除环境污染损失后的净值,从而不再唯GDP论英雄。当年12月,首次公布了湖州市区2004年绿色GDP核算结果,原先核算的GDP“成绩单”被扣除环境影响成本8亿多元。2008年开始,又正式将绿色GDP全面纳入了对各县区的综合考核体系。自上而下的倒逼与发展观引导,“两山”理念逐渐在广大干部中牢牢生根,并浸润到经济工作的全领域。

招商引资是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的直接体现,也是行业、项目和企业进入的第一道门槛。目前,生态因素在湖州引入的招商项目中具有一票否决权。

“产业园从首个项目签约至今已有10年,因为环保问题前后婉拒了50余个项目,我们必须守好生态这条底线。” 湖州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工作人员陈丽君告诉澎湃新闻,前几年,一个酵母项目想落户园区,对方给出的承诺是投产后营业收入12亿元以上。但在仔细审核后发现这个项目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最终婉拒了。去年1月份,又有一个至少投资14亿元的生物项目,对方能满足产业园关于销售、纳税等各方面要求,但因为该项目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有机废气排放,也被否决了。   

绿色环绕的湖州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摄

对污染行业、项目坚决地“拒”,而对绿色环保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则是千方百计地“争”。德清的地理信息小镇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0年初,浙江开始布局地理信息产业园区,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将杭州滨江、富阳等地作为考察点,德清并不在其列。时任德清县主要领导闻讯后10多次前往主动对接,以最优的投资政策与环境打动了对方。2012年,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正式创建,次年便有首批32家企业入驻。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也在这里举办。截至2019年底,小镇已聚集300多家地理信息相关企业和数以千计的高端人才,实现营业总收入201亿元,实缴税收16亿元。不仅如此,地理信息产业的应用延展,又为德清带来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近年,一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相关重大产业项目随之纷纷布局德清。

在今天的湖州,打造绿色生态型经济已经从共同的理念转变为普遍的行为自觉,聚焦清洁化、高效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的绿色工厂遍地开花。截至2020年7月,湖州二星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2464家,规上企业覆盖率达84.24%。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占全省总数的34.6%。湖州还结合金融业开发了全国首个绿色认定信息系统,实现企业运行绿色认定与授信融资联动,根据“绿”的程度分别给予6%、9%和12%的贴息补助。截至目前,湖州已评定517家绿色企业、41个绿色项目,累计发放绿色贷款1870.93亿元。

与绿色产业体系的加速建设相伴随,湖州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不断成长为产业绿色转型的高地、优质项目集聚的高地、科技人才汇聚的高地、现代智慧应用的高地。目前,已先后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绿色家居、休闲旅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数字经济、金属新材、高端装备、现代纺织4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已达37家。

湖州围绕“两山”理念与绿色经济持续践行、不断探索,也因此成为许多国家级绿色项目的试点城市,为经验的复制推广探路。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等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7年4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湖州被列为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湖州再度跻身全国首批八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

让办公室与青山绿水只隔一块落地玻璃

15年咬定青山执着坚持,湖州谱写出了一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奏曲。

上海长峰集团董事长童锦泉在长兴县实地踏勘位于太湖边陈湾废弃矿山修复整治区时,当即被石灰石岩壁和废矿坑形成的一潭清水打动了。最终,他选择在此投资260亿元打造集酒店、古镇、动物园和马戏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龙之梦乐园,目前已部分开园营业。在湖州,“两山”转化通道正逐步打开,带动了文旅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破亿,旅游收入破千亿,占GDP的14.4%,成为湖州战略型支柱性产业。

湖州龙之梦乐园局部

“10多年来湖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方向,从未迟疑摇摆。”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说,湖州正坚定不移举“两山”旗、打“两山”牌,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两山”理念在湖州大地深入人心、结出累累硕果。

今年以来,湖州更是相继重磅推出招商引才“湖八条”、“人才新政4.0版”、“湖九条”等撒手锏级政策,攻坚重大产业项目和高端人才引进。特别是“湖九条”专门设立1000亿元的扶持资金,包括建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绿色产业基金,每年新增300亿元以上的绿色项目专项贷款。今年上半年,湖州全市新增签约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458个,同比增长86.9%,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同比增长103.6%。

总投资10亿元的见闻录滤波器项目今年在湖州签约,该项目从考察到签约只用了10天。“‘湖九条’中的绿色产业基金对我们很有吸引力。”湖州见闻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舟说,项目投产后产品将应用于5G信号基站、无人驾驶汽车等多个领域。

据了解,以“两山”理念为主轴,湖州正在谋划“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的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一湾极化”,依托拥有65公里南太湖黄金岸线的湾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两廊牵引”,以沪苏湖高铁为横轴、以宁杭高铁为纵轴,分别打造沪苏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和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多区联动”,发挥万亩千亿平台的作用,做大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全域美丽”,就是充分彰显湖州“滨湖、山林、水乡”交相辉映的韵味,全市域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

“我们想把生产力布局到绿水青山当中,让蓝绿空间的占比稳定在70%以上,真正实现‘办公室与青山绿水只隔一块落地玻璃’”。湖州市市长王纲向澎湃新闻表示,产业、项目发展需要人才,怎样吸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至关重要。“两山”转化的1.0是从“卖石头”到“卖风景”;2.0是如何从污染产业转换为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的财富创造;而“两山”转化的3.0关键在于怎样提供一种绿色的生活态度。“有风景就会有新经济,有态度就会有年轻创业者。”

湖州的黄金水道长湖申航线依旧繁忙,见证了这座古城的百年兴衰,也目睹了它新与旧的转换嬗变。

“现在儿子和女儿女婿都分别新打造了更现代化的集装箱船,船上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有两居室、还能上网,一路船行两岸也是美景如画。他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刘殿魁说。

    责任编辑:谢春雷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