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茅奖作家徐贵祥新作《穿插》《伏击》出版,续写英雄传奇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0-08-11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最近,军旅作家徐贵祥的新书《英雄山·穿插》《英雄山·伏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部作品为姊妹篇,有独立完整的人物和故事,又前后呼应,从“一正一反”两个英雄人物的视角讲述抗战时期的壮阔的故事。

徐贵祥

徐贵祥的“英雄山”系列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地点设定于当时国、共、日、伪各种力量胶着的鄂豫皖地区,这里也是徐贵祥许多战争题材作品的“诞生地”。《英雄山·穿插》的主人公为红军侦察参谋凌云峰,他擅长打“穿插”,以少量兵力迂回到敌人侧翼或后方作战,屡建战功。后来,凌云峰所在的军队经过惨烈的战斗,几乎全军覆没,凌云峰本人也不幸与主力部队失散。在前往陕北寻找队伍的途中,抗日战争爆发,他阴差阳错进入了曾经的敌人、地方军旅长谢谷的部队。在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大背景下,凌云峰需要做出自己艰难的抉择。

这是对一段尘封往事的重提,如同《英雄山·穿插》开篇所写的:“如果不出意外,我将永远沉默。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开口说话了。你看,对面那个小楼的门口,昨天下午挂上了一块牌子——历史遗留问题调查委员会。是的,是历史了,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过去的战友们终于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遗留问题了。那个三层小楼,就是当年的天堂客栈。那个只有一条胳膊的将军,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就是我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他手里拿着的照片上,那个身穿红军军装、打着绑腿、挎着驳壳枪的人,就是我。现在,我就是让他们头疼的历史遗留问题。历史确实遗留了很多问题,众说纷纭,活着的人都是一面之词,这就是我不得不开口说话的原因。”

下部《英雄山·伏击》是《英雄山·穿插》的“反面”——故事揭晓了很多谜底,包括凌云峰“复活”的真相,国民党军校“特殊人才”易晓岚在接受了培训后,更名改姓,冒充红军团长凌云峰潜入红军队伍。此前,易晓岚对凌云峰的个人历史做了充分了解,他渐渐开始敬仰自己冒充的这个人。

作者徐贵祥是皖西人,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的代表作之一《历史的天空》曾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为其摘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徐贵祥曾亲身参加过一线战斗,这也赋予他作品真实的质地和现场感,以及对战争本身的深刻认知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把握。《穿插》和《伏击》延续了作者《历史的天空》《马上天下》等军事文学作品的“英雄主义”精神,希望重塑在战争年代所涌现的英雄主义。

徐贵祥称自己是一位一直有着“英雄梦”的作家,从参军前阅读《烈火金刚》等作品,到青年时奔赴战争一线的作战经历,再到开始文学创作、书写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这个“英雄梦”一直伴随着徐贵祥。但是这种“英雄自信”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寻找、挖掘的,这就是他创作“英雄山”的初衷——从炮火硝烟的历史记忆中挖掘真正的英雄精神。两部作品的大背景涉及红四方面军的发展、战斗以及国共合作抗战的历史,众多人物的命运发展走向也是紧随这一历史进程而铺开的。

“英雄山”系列体现着徐贵祥架构复杂战争主题的能力,故事横跨十余年,呈现了从长征到抗战末期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内容。在《穿插》《伏击》中,跟随主人公凌云峰、易晓岚、楚大楚、蔺紫雨、蓝旗等人的视角,读者会了解很多前所未知的军事知识,比如红军、八路军、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等等。在作品中,穿插战、游击战、攻坚战、伏击战、间谍战等专业军事战术,都在具体战例中得以直观呈现。

《伏击》的主人公易晓岚原是国民党“特殊人才”,作品从谍战的角度切入,向读者呈现了战争的另一个侧面。在这部作品中,特工人员的训练、装备、心理素质、行动能力、作战方式等,都立体地铺开在读者眼前。

作为姊妹篇,《穿插》和《伏击》除了在人物和情节上有关联性,还共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对信仰的拷寻。“英雄山”里的心战,不仅是指“心理战”,更是敌战双方的信仰和胜利信念之争。不论是《穿插》里的“桃木匣子”“阵营转变”还是《伏击》中的“间谍暗战”,作品中有许多情节,都有着绝境之中的深度思索。

“英雄山”的几位主人公都曾经历过确立自身信仰的不同阶段:红军参谋、共产党员凌云峰可谓“根正苗红”,但战争中却被迫转变身份隐姓埋名,革命信仰成为心底的秘密;国民党军官何子非一开始对共产主义排斥,被俘后被动接触,逐步开始主动了解、学习;“西训团”特务易晓岚从敌营时的敌视仇恨,到犹豫怀疑,最后到彻底转变……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曾经历不同情境下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

在和平年代,优秀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仍有着影响力,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日》《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军事文学阅读热潮,到新时期邓友梅、徐怀中等重要军旅作家的创作,再到八九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徐贵祥、王树增、朱苏进、柳建伟等作家,军旅文学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