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山”理念15周年①|湖州如何成为中国生态经济第一城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宏伟 徐益平
2020-08-13 08:5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

15年很短也很长,可以让认识凝聚成共识,也可以让理念变为一个国家的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和坚定不移的践行地,15年间勾画于湖州大地的丰富实践告诉我们:

面对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的进退与抉择,会有阵痛,但不能迷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在咬定青山的坚持不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转换,社会治理的和谐相融同样是最美的风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向。

为此,从余村出发,以“两山”理念15周年的湖州实践为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入踏访调研,力求探寻和解答这一生态文明成功样本背后的为什么。本组系列报道共5篇,以下是“理念篇”。 

浙江湖州 本文图除注明来源外均为湖州市委宣传部  图

8月15日,地处浙江北部的湖州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城市节日——生态文明日。作为浙江地级市中设立的首个生态日,“湖州生态文明日”已成为以生态著称的湖州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浙江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向全国人代会提交了《关于设立8·15“国家生态文明日”的议案》。

位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南岸的湖州,是环太湖区域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然而,与太湖周边的其他经济强市不同,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州在经历短暂的迷茫期和阵痛期后,借生态之力,走上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赶超发展之路,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生态经济第一城”。

“转轨”的起始点,是在2005年。这一年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湖州由此成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

一语点醒梦中人,这座滨湖城市自此发生了质的改变。15年来,自然禀赋优越的湖州以领跑者之姿,大打“生态牌”,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输出“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经验,成为享誉全国的生态样板城市。

“湖州1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历程。湖州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彰显了‘两山’理念伟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说,我们将锚定“两山”理念样板地和模范生,坚定不移地照着这条路走下去,“让绿色成为湖州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一个“靠山吃山”山村的15年嬗变

位于湖州安吉县西南山区的天荒坪镇余村村,青峦叠翠,竹海绵延,溪水潺潺,平坦宽阔的绿道串起了乡村别墅、农业观光园和生态旅游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这里考察调研。在余村,习近平沿着村庄绿道察看村容村貌和农作物长势。此时,几位正在清理荷塘的村民引起了他的关注。“干农活的都是‘老把式’啊”“参加合作社收入怎么样”……习近平走到田边,亲切地同他们交流起来,询问春耕备耕情况。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州安吉余村考察调研。这是他在田边与村民交流。新华社  图

这是时隔15年后,习近平第二次来到余村。不过彼时,他所看到和听到的却是另一番面貌。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安吉曾是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摘掉贫困县“帽子”,安吉走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立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资源消耗型和重污染型产业在成就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以致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将安吉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余村即是安吉这种“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典型。

当年,作为安吉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矿山是余村的支柱产业和老百姓主要收入来源,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村里3座矿山不仅为全县的水泥厂供应原料,还自建了一家水泥厂。“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时达300多万元,“靠山吃山”的余村一度成为安吉“首富村”。

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导致了惨痛后果。3个石灰岩矿几乎每天炸山都要放100多炮,尘雾遮天蔽日,村民窗户都不敢开,村里的小溪全部被灰土覆盖;山体被炸得丑陋不堪,开山炸死人、石头压伤人的事故也不断发生,绿水青山沦为了“穷山恶水”。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向澎湃新闻回忆,村里企业最红火的时候,河里没有活鱼,石灰浆把鱼都呛死了,“村里人出趟门,回来眉毛、头发都是白的,全是粉尘!”

固守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粗放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安吉痛定思痛,决定换个“活法”,开始着手对污染企业进行彻底治理。靠石矿起家的余村首当其冲,2003年至2005年3年间,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

然而,矿区工厂的关停,让余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断崖式锐减,2004年仅20多万元。与此同时,村里的其他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几乎半数村民“失业”。未来的路在何方?一时间,余村陷入了迷茫。这种困惑,同样也是经济排序一直在湖州各县区垫底的安吉的困惑,GDP数据动摇了人们保护生态的决心,“要保护还是要发展”成为争议焦点。

彷徨之际,一个重要理念的提出,让余村、安吉乃至整个湖州醍醐灌顶。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余村调研,并在村里召开了座谈会。在得知余村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习近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首次提出“两山论”:“下决心停掉矿山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

“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增长不是发展。为了使我们留下最美好的、最宝贵的,可能甚至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这就是要在经济结构上,舍去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高能耗产业。”他语重心长地说,“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还是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

9天后,也就是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两山”科学论断。

文中说:“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习总书记在安吉余村、在湖州首提‘两山’理念,绝非偶然。”湖州市委办副主任袁晓亮对澎湃新闻说,“这充分反映了他对发展方式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湖州较早认识到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转型发展有更迫切的愿望,基层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印证了他的所思所想。”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2年12月,来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开始着力推进生态省建设。他在主持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时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习近平的重视和直接推动下,浙江于2003年1月成为继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之后,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难点,也是主战场。2003年6月,在习近平亲自谋划和部署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这项被习近平称为“生态工程”的大行动提出,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03年7月,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其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一条正式提出。

环境污染整治,则被习近平视为生态省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标志性工作。2004年10月,浙江开启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指的是浙江的八大水系;“11”既是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当年省政府划定的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可以说,‘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并在实践工作中反复验证、厚积薄发的成果。”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景新对澎湃新闻说。

余村今日村貌

科学的理论一旦指导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两山”理念坚定了安吉以及余村走生态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安吉也藉此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穷县变成闻名遐迩的全国明星县。

在浙江建设生态省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的规划,并在2006年被命名为首个“国家生态县”。同时,借全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契机,开始实施“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工程。在此基础上,2008年初,安吉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由此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2012年,安吉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域。2015年5月,以安吉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发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

打消犹疑的余村也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一边整治环境,一边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2006年,我们村已经有9户农家乐,200多张床位,一年就能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了。”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说,目前,余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村里从事旅游休闲的农户有42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19年接待游客达9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近5万元。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州安吉余村考察调研。这是他在春林山庄与村民代表交流。新华社  图

今年49岁的潘春林原是矿山的一名拖拉机手,2004年,他办起余村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如今一年收入可达近百万元。3月30日习近平再访余村时,走进了春林山庄。在小院里,他同村民代表拉起家常。“时间如梭,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习近平希望乡亲们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里的发展后劲潜力很大,希望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临别时,他给余村鼓劲。

“保卫南太湖”背后的城市抉择

发源于安吉境内天目山北侧的西苕溪,与源于天目山南麓的东苕溪合称苕溪,是浙江的八大水系之一,也是湖州的母亲河。东、西苕溪从山中逶迤而出,最终在湖州城汇合,注入太湖。

“三万六千倾、周围八百里”的太湖,是上海和杭嘉湖、苏锡常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堪称长三角地区的“心肺”。位于南岸的湖州是太湖主要的上游水源地,多年来入湖水量一直保持在总入湖水量的60%左右。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站在南太湖之滨的山上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帆影点点,湖州地标性建筑月亮酒店与湖水中的倒影浑然一体,宛如一轮皎洁的圆月。这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水”,与余村的“青山”一样,也曾经历由乱到治再到美的生态变革。

南太湖夜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化建设的浪潮一度令太湖成了“大染缸”。工业企业、农村养殖直接往太湖排污;渔民靠岸泊船,形成了24条船上餐饮组成的湖鲜街,每年5万吨厨厕污水也直接排湖。太湖水质恶化、蓝藻频发,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守着太湖没水喝”的窘态。

1991年起,国家启动太湖治理工程,1998年发起太湖治污“零点行动”,太湖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治理目标。但进入21世纪,相关部门监测结果却表明,太湖水质再次恶化。

“表面在水上,根子在岸上。”南太湖的第一批建设者、原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副局长李东民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立在湖畔未搬迁,农业面源污染和渔民生活面源污染也尚未彻底整治。同时,南太湖沿岸也未立足滨湖优势进行生态景观建设,荒滩遍地、芦苇丛生。尽管拥有64公里太湖岸线的湖州因湖而生、以湖命名,湖州人却戏称“身处太湖不见湖”。

对太湖流域的环境保护问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非常关注。

2003年4月9日,刚来浙江工作半年多的习近平第一次赴湖州安吉考察。他循着太湖主要入湖河流西苕溪溯水而上,看到这里的潺潺流水和满目生机,连连称赞“山清水秀,大有可为”。

2006年8月2月,习近平再次赴湖州考察。这一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调研南太湖的治理和开发工作。

习近平从湖州长兜港海事码头登船,横穿整个太湖,察看水质情况。返程后,他又到长兴县太湖畔调研。当天下午,习近平在长兴行政中心听取湖州市关于南太湖综合治理及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南太湖开发问题一直是我脑子里装的一个问题。”他说,“湖州因湖得名,如果湖州不利用好湖、不开发好湖,湖州的名字就取得不合适,就得换名字了。”

“‘人生只合住湖州’,这句话我一直有这个印象。湖州适宜居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从搞好规划、形成精品、实现双赢三个方面,对太湖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具体要求:“南太湖带是环太湖唯一一处原生态的宝地,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一般化就没人来,不仅没人来,反而把原生态给破坏了。”

“总之,我们要实现双赢,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很好反过来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增长点。”习近平说。

这是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再一次应用“两山论”对湖州的生态建设进行指导。

2007年3月,湖州召开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全面拉开南太湖治理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序幕。“这场‘南太湖保卫战’的重头戏,是做‘退’的文章,目标是‘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李东民对澎湃新闻说。

首先是渔民退湖。湖州投入近6亿元,整体拆除远近闻名的湖鲜街24条水上餐饮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临湖亲水的公共休闲平台湖滨码头;斥资超3亿元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拆除居家船只和辅助船只230条,建造3万多平万米的渔民新村安置渔民,切断了南太湖湖岸生活污染源;清除太湖水面养殖围网,杜绝渔业生产型污染。

其次是工厂退出。投资20多亿元,关停了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饲料厂等沿岸5公里范围内的全部涉污企业,实现工业污水零排放。

此外,还建成近10公里的消浪桩、挡藻围隔工程和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藻水分离站,清理入湖河道及太湖淤泥150万方,生态修复滩地10公里。

“在此之前,湖州对于南太湖是否要关停工厂搞旅游业举棋不定。关停搬迁工厂需要大笔资金,更何况关了之后地方财政税收会大受影响。”李东民说,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湖州和南太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湖州真正认识到生态是自己最大的优势所在。

随着“南太湖保护战”的打响,对将发展目标由“工业立市”战略性转变为“生态优市”的湖州而言,产业选择无疑是一道必答题。因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太湖上游来水水质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一溪清水入太湖”。

纺织和建材曾是湖州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尤其是建材业,在早期更是支撑起了湖州的飞速发展。湖州的石灰岩品质优良,是长三角建筑石料的主要供应基地,上海的建筑石材约有一半是湖州通过长湖申航道运过去的。“湖州最多时分布在各区县的大大小小矿山企业有612家,最高年开采量达1.64亿吨。”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龚西征介绍。

然而,经年累月的开采,让这片曾经的“江南清丽地”尘土漫天、青山破损、河道淤积,部分河床在30多年内抬高了2米,断面“比黄河水还要浑浊”。

湖州昔日的矿山企业

早在2003年,湖州就编制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明确了矿山整治的路线图。在太湖治理掀起高潮后,湖州的矿山治理也随之强势推进,并专门成立了由环保、公安、国土、电力等多个部门组成的矿山企业综合治理办公室。“湖州对矿山治理下了铁的决心,本届政府一律不批新矿,到期到量的矿山一律关停,非法违法行为一律严厉打击。”在2013年5月召开的全市矿山治理大会上,市政府作出承诺。

在停炸药、停电、控制开矿指标等铁腕手段下,湖州矿山企业锐减,截至目前,已削减至33家,开采量压缩到4500万吨,且在产矿山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标准。

关停矿山的同时,湖州又以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能重污染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对纺织、印染、铅蓄电池、电镀、化工等十几个行业轮番进行专项整治,关停并转企业1.66万家。

重拳之下,湖州的传统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位于太湖边的长兴县夹浦镇是湖州的纺织重镇,在经过“绿色化”提档升级后,如今正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全面推广纺织设备数字化改造。“我们正在建一个纺织数字化平台,登陆后,屏幕上会实时显示全镇所有企业的纺织密度、速率和产量等数据,坐在办公室就能远程监控生产进度。”夹浦镇党委委员钱锡花告诉澎湃新闻。

“破旧”还要“立新”。“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既护美绿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银山,把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而实现湖州的新一轮高质量赶超发展。”湖州市市长王纲对澎湃新闻说,通过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湖州在“破立”之间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如今,在湖州着力打造的产业体系中,除金属新材、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和休闲旅游等四大新兴绿色产业已成为重点主导产业。

吴兴区妙西镇曾是和余村所在的安吉天荒坪镇齐名的石矿开采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描绘的西塞山就位于这里。由于盛产青冈石料,妙西曾开办了25座石矿,全镇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依靠矿产业,但满目疮痍的开挖山体让白鹭无法栖息,被矿粉染白的河水让鱼类几乎绝迹。

关停矿山后,妙西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业,白鹭飞、桃花开的美景再度出现在西塞山边。2015年12月,西塞山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慧心谷、廿舍度假村等生态度假庄园的相继建成,游客又在这里找到了张志和诗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2018年,由妙西发布的《生态度假庄园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度假庄园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

湖州吴兴区妙西镇矿山整治后发展生态旅游业

同在吴兴区的埭溪镇,利用废弃矿地和荒坡开辟工业平台,并在此建设了一个以化妆品为主打产业的特色小镇——美妆小镇。迄今,美妆小镇已引进化妆品及配套项目85个,总投资达240亿元,集聚了来自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地的12个外资项目,“美丽经济”方兴未艾。

“生态产业正慢慢接过了支撑湖州经济发展的接力棒,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比已由2005年的‘半壁江山’下降到2018年的29.8%。”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龚西征介绍,湖州入太湖水质已连续13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连续6年夺得浙江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2016年7月29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时任湖州市委书记裘东耀,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湖州市代表参加了大会。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并与前排代表一一握手。

握手间隙,裘东耀向总书记汇报,我们按照您提出的“两山”重要思想,正在科学推进南太湖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习近平听后嘱咐:“你们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

在“生态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2020年3月3日凌晨,湖州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早早起床,租车前往2000公里外的贵州省普安县。“当时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吃劲的关键阶段,出行是个大问题,无论坐飞机还是高铁,心里都不踏实。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租车,热水瓶、方便面随身带,一辆车请了两个司机。”盛阿伟对澎湃新闻说。

盛阿伟如此看重这趟行程,是为了见证和指导黄杜村捐赠给普安的安吉白茶苗“白叶一号”首次采摘新茶。次日下午,在普安县,第一杯“白叶一号”安吉白茶端到了盛阿伟的手里,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不错,是安吉白茶的味道!”他品了一口,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黄杜与普安结缘,是在两年前。

2018年4月9日,在盛阿伟的倡议和带领下,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

当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提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安吉黄杜村的安吉白茶园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后,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立即落实,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10月22日,黄杜村捐赠的白茶苗第一株在普安开始种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高质量、高标准建成了“白叶一号”扶贫茶园2000亩,共覆盖贫困户862户2577人。而在整个3省4县,通过土地流转、茶苗折股、生产务工等方式,已带动受捐地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当时之所以给总书记写信,是因为黄杜乃至整个安吉的白茶产业是在他的关心和肯定下才更有发展底气和信心,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盛阿伟对澎湃新闻回忆。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安吉调研生态建设,来到了溪龙乡黄杜村考察白茶基地。他沿着泥巴路走进茶园,询问白茶推广种植情况——白茶是怎么引进的,怎么扦插、采集、加工,销售情况如何。在了解黄杜的白茶基地建设及发展情况后,习近平充分肯定了这一绿色发展路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如今,刻印着这10个字的石碑矗立在山顶的茶园观景平台上,已成为黄杜标志性景点。盛阿伟介绍,目前,全村村民经营茶园面积已达48000余亩,产值4个多亿,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

距离余村30多公里的黄杜,同样是个小山村。“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黄杜可以说是‘两山’转化的实践地。”盛阿伟说,“黄杜也是从贫困村一路走过来,靠着在荒山上种白茶才过上好日子的。我们提出捐赠白茶苗扶贫,输出的是茶苗、是绿色产业,更是湖州践行‘两山’理念、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方法和经验。”

为了兑现“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的承诺,两年来黄杜村先后派出35名种茶能手115次到受捐茶苗的3省4县34个贫困村现场进行种、管培训,蹲点指导的最长时间有半年以上,盛阿伟则先后23次行走在各种苗基地。“这些地方的山水,其实‘颜值’比湖州、安吉高出不少,为什么他们的绿水青山没有变成金山银山?关键一点,是没有找到适合的‘两山’转化途径。”盛阿伟说。

除了点对点向全国输出经验,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模范生,湖州还肩负起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打头阵、立标杆、做示范的重任。“湖州今天生态文明建设要走的路,就是全国明天要走的路子。”时任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曾如此评价。

2010年7月,湖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力争成为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湖州争创示范区的步伐开始加快。

经过近2年的努力,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6部委联合下发《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标志着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也是湖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战略。当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正式拉开湖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序幕。

根据《建设方案》,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打造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模范区、合作交流先行区、制度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寄托了国家层面对再次站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前沿的湖州的期许,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湖州生态、区位和文化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力争到2020年,使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制度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湖州模式’能否推广的关键所在。”湖州市委办副主任袁晓亮说,湖州在推进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用改革赋能,探索构建了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

2017年10月,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在湖州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专门以“生态文明”命名的干部学院。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在立法层面,2015年7月,湖州刚刚获得地方立法权,就把第一部实体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锁定为生态文明建设。次年7月,《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专门立法。“作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司法执法刚性需求的迫切需要,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兆辉介绍。

在标准方面,湖州是目前唯一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复的全国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已制订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标准近60项,包括9项国家标准,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标准。“生态标准‘湖州造’,就是通过标准化手段固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为推广、复制‘湖州经验’提供了技术支撑。”徐兆辉说。

而在制度创新领域,湖州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编制完成首张市、区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配套出台考核评价办法。有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家底一目了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都有据可循。这深刻改变了领导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财富观。

随着“两山”理念在湖州、在浙江乃至全国落地、开花、结果,这一理念已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生态文明理念创新,而以其为精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跨越山海,推动着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2016年5月,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的报告。在这样级别的国际性大会上,专门就一国的生态实践发布报告,并不多见。

与会专家学者更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成就不吝赞美之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已走向世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中国绿色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这是对世界的一个创造。

2018年4月19日,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来到安吉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在余村,索尔海姆参观了“两山”会址公园、村容村貌等,并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理念讲话的珍贵视频资料,详细了解余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历程。

面对巨变,索尔海姆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中国部分地区用较短时间就取得了一些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成果,这显示了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智慧。”

5个多月后,在大洋彼岸,湖州迎来高光时刻。

美国纽约曼哈顿,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习近平亲自倡导并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不断深化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来自安吉的农民裘丽琴与浙江副省长、省环保厅厅长一道代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浙江5600万人民上台领奖。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美国纽约,安吉村民裘丽琴在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新华社  图

站在联合国的颁奖台上,裘丽琴用夹杂着方言的中文讲述着发生在东方乡村的故事:“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我们村庄变成了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朴实的演讲,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美丽中国”、是对“绿色浙江”,同样是对“生态湖州”的褒扬和赞誉。

    责任编辑:谢春雷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