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 · 饮水思源】崇信:推动红牛养殖 助力乡村振兴

2020-08-12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崇信县把红牛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强化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全链拉动、品牌带动,全县牛产业呈现出“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效益凸显”的良好势头,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了同频共振。

政策支撑“筑底气”

崇信县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牛产业发展资金,从基础建设、规模养殖、饲草种植等方面重点扶持,成立红牛公司和红牛协会,建立兰州大学绿源牧草公司科研工作站、红牛繁育场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昝林森等一批高层次人才,选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和红牛服务队,培育了张亚东、袁占梅等“土专家”“牛状元”,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黄寨镇白新庄村就是通过享受政策,不断做大牛产业的一个典型,全村累计建成养殖小区3个,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7户,牛饲养量达到1500多头,实现了人均1头牛。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群众参与,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1个,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2400多户,形成了红牛产业发展的“蝴蝶效应”。

笃实创新“迎朝气”

崇信县依托群众素有养牛习惯的传统优势、气候适宜的区位优势、饲草丰富的基础优势和崇信牛肉品质优良的独特优势,在发动龙头企业养、大户养和群众家家户户养的同时,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养牛技术有机结合,全面推行成本低效益高、接地气疾病少、长势好坐膘快的窑洞养牛模式,建成锦屏镇姚洼—平头沟、黄花乡凉水泉—高年等5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累计改造废弃窑洞821孔,饲养红牛3430头,窑洞养牛已初步形成由点到面、规范运行的良好格局。

锦屏镇薛家湾村贫困户朱海萍,通过政府帮扶改造废旧窑洞6孔,从最初的8头基础母牛养起,并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养殖专业培训,成为了养牛能手,年收入十万余元,从贫困户变成了“有钱人”。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崇信县把窑洞养牛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旅游景点,既吸引了养殖户跨区域、跨乡镇发展生态养殖,还让游客欣赏了山水风光,体验了农耕乐趣,留住了乡愁记忆,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激活机制“聚财气”

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产业扶贫思路,崇信县全面推广“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机制,探索形成“托管代养”“寄养代繁”“资金入股”“多元合作”四种模式,带动全县935户贫困户养牛3935头。

特别针对无脱贫产业的贫困群众,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7万元,为70个牛产业专业合作社570户贫困户进行产业配股,新窑镇贫困户陈双福通过产业配股,修建牛棚2座养牛16头,年收入3.5万元左右,实现了脱贫目标。

打造品牌“扬名气”

该县按照“注册商标争品牌、养好红牛立品牌、科学饲喂强品牌”的思路,加强红牛种质资源和基础母牛保护,新建红牛种群扩繁示范基地1处,建成肉牛冻配改良点12个,年冻配改良肉牛8200头,供港速冻牛肉获得中国海关许可批复,“崇信红牛”“崇信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坚持每年举办1次赛牛大会,集中展示红牛产业发展成果,先后在央视《魅力中国城》和甘肃卫视《扶贫第一线》等栏目进行了宣传推介,营造了“搭牛台、唱牛戏、念牛经、挣牛钱”的浓厚氛围,红牛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 · 饮水思源】崇信:推动红牛养殖 助力乡村振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