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媒看襄阳 |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路上不让文化缺席

汉水襄阳
2020-08-11 15: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力量

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

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

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今天(8月11日)

新华网再次推文

从乡村文化建设

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原文如下:

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举办“百家宴”民俗迎春活动。(资料图片)

新华网武汉8月11日电(肖进安 赵梦琪)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决战阶段,湖北一些深度贫困县陆续摘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正酣,湖北各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华网采访团队在襄阳市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些县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让群众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

位于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的堰河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佳宜居村庄。十几年前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茶色生香》,主要外景地就在堰河村。

在堰河村,你既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茶馆、茶店、茶楼、茶庄园等茶建筑,也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茶旗、茶幌、茶广告、茶招牌等茶装饰,还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茶叶、茶具、茶包装等茶商品。这里举办节庆活动时,游客可以欣赏到茶歌、茶舞、茶艺等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表演。

在堰河村,不只是有茶文化,还有民俗文化。2018年,堰河村传统民俗园建成开园,复原30余栋传统手工艺作坊,如传统竹编、石磨豆腐、小曲酒、传统米面加工、传统榨油、手工茶、刺绣等作坊,这里洋溢着农村文化生活的味道。在村里农博馆内,犁、耙、擂子、水车、老式纺线车等农具应有尽有,加上八仙桌、架子床、碗柜、瓷碗、箱子等明清家具,成为农耕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

用文化搭台的方式,吸引游客,带动经济发展,帮助乡亲增收,当地的乡风民俗在堰河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据介绍,百家宴是五山镇的乡风民俗之一,自宋代以来,传承千年。近年来,每年农历腊月,堰河村都会举办“百家宴”民俗迎春活动,周边县市数以千计的游客,到堰河村过农历腊八节。在浓浓的年味中,湖北越调、火居道音乐、什样锦、云雾山锣鼓、竹马、旱船等项目展演,让游客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补锅碗、修钟表、打草鞋、炸豆泡等传统民俗展示,则勾起一些游客儿时的回忆。

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陈家湾村“三坊街”主体建筑已经完工。(资料图片)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襄阳各地通过引导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各种农耕文化类体验馆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阵地。

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陈家湾村是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一个占地1.2平方公里的田园综合体按照“一心三环八区”的规划已初步建成,体现传统榨油、磨豆腐和酿酒工艺的“三坊街”主体建筑已经完工。

据村干部介绍,酒、油、豆腐与当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陈家湾村酿酒、榨油、打豆腐都有一定历史,在解放初期,不少家庭以打豆腐为生,卖豆腐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之所以兴建三坊街,一方面是因为酒、油、豆腐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田园综合体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住乡愁。

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小沟村乡村文化体验馆摆放着炒锅、风选机(风车)、摇青机等缩微制茶农具。(资料图片)

保康县城关镇小沟村正在建设中的安杰万年康养休闲项目,有一处古色古香的房子,挂有乡村文化体验馆的牌匾。据介绍,这个乡村文化体验馆总投资1000万元,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摘茶、炒茶、品茶的乐趣。体验馆有一间屋子,摆放有采青背篓、凉青架子、摊青簸箕、炒锅、风选机(风车)、摇青机等缩微制茶农具,主要用于给小朋友做科普体验,增加他们的农耕知识。

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古代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并不仅仅只是“花样子”,也可以用来“当饭吃”。在“高跷之乡”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采访时,当地干部给我们讲了一个高跷达人的故事。

东巩镇地处襄阳、荆门、宜昌三市交界地,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乡镇。当地踩高跷之风尤其隆盛,每个村都有高跷班子,全镇有3000多人善于高跷表演。2006年,“东巩高跷”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0月,东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高跷之乡”。

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的高跷表演。(资料图片)

46岁的刘军是东巩镇莲花村村民,13岁随父学习高跷,是东巩高跷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每逢年节,他都会带领高跷队走街表演。刘军既会文跷,更擅武跷,在当地小有名气。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高跷成了当地古山寨开门迎客的特色节目,刘军的高跷队常常接到表演邀请,一场一人收入上百元。据介绍,每年从“小年”开始,刘军的生活便会被高跷填满。从莲花村到东巩镇,再到南漳县、襄阳市,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他才有时间忙自己家里的事情。

虽然现在踩高跷都能当饭吃了,不过,刘军踩高跷只为兴趣,表演所得只是其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刘军自己家有一个小酒厂,还购置有小货车。

刘军用古法酿酒,因为喜欢踩高跷,他把自己家的酒命名为“武跷神”。据了解,刘军的酒厂,一年产量有15000多斤。靠卖酒,他一年可挣5万多元。“根本不愁卖。”刘军说,“武跷神”酒顺着他高跷表演香飘四乡,已经打开了市场。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原标题:《央媒看襄阳 |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路上不让文化缺席》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