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的小康】藏汉携手“弦子之乡”奏响小康乐章

2020-08-12 20: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藏汉携手“弦子之乡”奏响小康乐章

四川成都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8年来,投入资金3亿余元,精准实施住房保障暖民、产业发展富民、教育帮扶惠民等“五大行动”,高质量完成各类援建项目261个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从此,稻城亚丁这个“水蓝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让人心驰神往。

从稻城亚丁机场驾车前行280余公里,地处川滇藏接合部、有着大香格里拉的“明珠”之称的甘孜州巴塘县让人眼前一亮:蓝天白云下,“高原江南”巴塘晴空万里、风光旖旎,昔日石板和泥土堆砌而成的土坯藏房早已被一排排砖混结构新藏居所代替,一条条光纤、网络和电线联通了千家万户,道路宽阔、游人往来、产业兴旺,“生火取暖靠牛粪、晚上出门靠月亮”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

▲ 在318国道边的四川巴塘县德达温泉,小朋友在沐浴。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今年2月,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巴塘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以下,全县61个贫困村,2107户、9860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都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工作队领队黄冕说,2012年,双流“情定”巴塘,开启援藏历程。8年来,4批援巴工作队256名队员带着全区人民的真情厚爱与巴塘深情相拥,投入资金3亿余元,精准实施住房保障暖民、产业发展富民、教育帮扶惠民等“五大行动”,藏汉携手,“造血式”扶贫,高质量完成各类援建项目261个,与巴塘人民一道,奏响了一曲“弦子之乡”致富奔康的动人乐章。

易地搬迁 搬出深山住新房

甲英乡平均海拔4600米,距巴塘县城120余公里,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们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居民住的是土坯房,夏不纳凉冬不保暖,既缺水又不通电,“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就是这里曾经的真实写照!

2015年,当双流对口援建工作组来到甲英乡波戈西村,问起村民的需求和希望时,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要修路,最好是搬迁出去。”

2016年,双流出援建资金,当地群众投劳,终于贯通了巴塘县城到波戈西村的公路,结束了该村不通车的历史,村里的老人第一次在村里见到了汽车。

2017年,巴塘县借助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成都双流区援建平台,正式启动了甲英整体易地搬迁项目。

据甲英乡乡长扎西次仁回忆,当时易地搬迁新址选在了离巴塘县城较近的夏邛镇,取名为“桃蹊甲英”,搬迁共涉及普达、甲英、波戈西3个行政村87户392人。

“搬迁项目2018年5月初动工兴建,当年12月1日所有村民全部入住。整个项目建成投运仅用了半年时间,其间克服了资金少、搬迁选址难、建设风险大、工期紧等诸多困难。”扎西次仁对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说,“入住那天,人们欢聚一堂,拉着巴塘弦子,大家围成圆圈边唱边跳,许多村民和双流援藏队员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当地藏民在一家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工作。

新华社发(唐文豪摄)

光伏发电 点亮脱贫奔康梦

炎热的8月,在巴塘地巫乡“桃源地坞”坝伙村曲措家的屋顶,成都高得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道忠正在检测发电板。在高原强烈的光照下,一幢幢独栋小楼整齐排开,家家户户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板闪着耀眼的光芒,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到远方。

说起屋顶的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地巫乡“桃源地坞”的搬迁群众个个满脸欣喜。过去,3个村119户人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从贫瘠的大山深处搬到县城边上。现在,他们更没有想到,在屋顶上安上一个小板子,每年就能分到近1000块钱。

“住进小洋楼,躺着就能挣钱,这么好的日子,我们特别要感谢来自双流的亲人们。”“桃源地坞”新村第一书记勇勇动情地说。

“800万元的电站项目,全部都是我们区上出资的,2019年2月建成并网发电。”双流援建队员吴海龙说,这是甘孜州第一个建成投运的屋顶分布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收入能达到80余万元。除去兑现全县重点残疾人口和无劳动力人口每人每年千元扶贫资金等费用外,余下全部纳入集体收益,每户每年能增收近1000元。区里还协调捐资40余万元,为新村建成了停车棚,彻底解决了群众停车难问题……

在与记者交流的这段时间,张道忠已经检测完设备,热情好客的曲措早倒好了酥油茶,他指着客厅里的电视告诉记者,“这台电视还是高总公司送给我们的呢”。到巴塘的8年时间里,双流援建者们几乎走遍了巴塘的山山水水,和巴塘群众早已成为了好朋友,2016年年底村民入住新村的时候,他们和高德乐公司特地赠送了价值50万元的网络电视机作为贺礼。

种养循环 美丽新村展新颜

8月3日上午,漫步在巴塘县苏哇龙乡王大龙村牧草种植基地,四处牧草碧绿,花开艳丽,阵阵芬芳扑鼻而来,让人心醉。

“以前村上很少见到年轻人,80%的劳动力都出门务工去了。”乡专干记扎西曲批说,“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新开了荒地,各项好政策吸引大量青壮年回到了家乡。双流援建干部指导我们开展‘草畜果蜂蜜’循环种养,还协调捐资建成了400亩苜蓿基地,修建了标准化牛棚和40多公里村道,种草养牛、花开养蜂、牛粪下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科学种养。”

“每户种植1亩~2亩的南区海椒收入2万元~4万元,种草养蜂养牛每户增收大约1万只,种核桃每户增收入1000元左右。核桃和酸石榴全面挂果后每户平均收入还会翻番,家家户户奔小康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算起村里收入的经济账,村支书土登很是兴奋。

不仅如此,土登和党支部一班人还有了自己新的规划,那就是发展旅游,实现旅游和产业双丰收。土登说:“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全域旅游目标,建设好林果蔬菜产业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草畜果蜂蜜项目及衍生产品研发和加工,尽快完善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推进产业、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

顶着烈日,已经甩掉贫困“帽子”的村民杜吉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打理着树苗,黝黑的脸庞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哟!”

记者了解到,杜吉家6口人中两位老人身体不好,加之两个孩子读书,家里劳动力少,生活压力大。而如今,夫妻俩不仅学会了科学种养,还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部,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26岁的达瓦是王大龙村的种养勤快人。“以前我们也种核桃、石榴、苹果,但种下就不知道怎么管了,往往收不抵支。现在好了,双流的援藏干部和专家都来指导,加上政府帮扶,我们不仅知道‘如何种’还懂得了‘如何管’,原来又老又硬的本地核桃嫁接成了又大又脆的核桃,产量也翻了番。大家一起走在了小康路上。”达瓦兴奋地说。

(何子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相关链接

▶端牢“中国饭碗” 播种绿色小康

▶党建引领筑牢小康路

▶放下锄头 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国家信息中心:用心用情 志智双扶

▶歌从“大庙”来 ——四川宜宾市南溪区小康生活侧记

▶从“民生之盼”到“民生之变”——海南瞄准“痛点”发力建设幸福家园

▶湖南沅陵:从“穷地”到“福地” 从“安家”到“安心”

▶四川:乡村振兴引“客”归 全面小康添“生力军”

▶“易”得日月换新天——湖南江华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一年一个样 再现“锦绣太原城”

▶江苏金湖:用“三农”筑牢决胜全面小康压舱石

▶辽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剪影:从“辽宁蓝”到“花果山”

▶原地搬新家 上海城市更新里的“幸福味道”

▶让“荒山”变“青山” 让“青山”变“金山银山”

原标题:《【我们的小康】藏汉携手“弦子之乡”奏响小康乐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