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丨打造村级产业的“达拉罕模式” ——探寻省级贫困村呼玛县韩家园镇达拉罕村…

2020-08-14 1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项目准,人心齐;干劲足,事业火。

记者一行来到达拉罕村采访之后,这个从省级贫困村名单出列的小山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达拉罕村在允许砂金开采的时候曾经是个非常热闹的村落,后来砂金禁采,因金而聚的人口和年轻劳动力逐年流失,剩下留守老人和种地户,常住人口只有13户35人,村集体经济完全是个空壳。

3年前,呼玛县派出的扶贫工作队进驻村子,为这里的沉寂画上了句号。村里先后把百姓口碑好、有养殖技术特长的王亚儒和年轻有活力、部队转业的退伍军人梅子军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们和以郭经雷为队长的扶贫工作队一起,敢闯敢试,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办起了大兴安岭地区第一家酸菜厂,养起了西门塔尔肉牛,把以前敢想不敢干的事儿,都大胆地尝试,借国家政策的东风,让理想照亮了现实。

扶贫工作队进驻达拉罕村之后,从国家到地方,扶贫政策相继出台,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选好项目起好头。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达拉罕村的白菜不光在镇里出名,在呼玛县也颇有名气。说来也怪,这地方种出的白菜个大又甜还好存储,曾经有村民种出的“白菜王”得双臂张开紧紧搂着才能抱起来。能不能把种白菜变成产业?北方人喜欢吃酸菜,如果把酸菜加工项目确定为村里的产业项目,既可以解决村民卖菜难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部分村民冬闲无业可就的问题,还可以让达拉罕村独具特色的大白菜创造经济效益,“一举三得”。

说干就干,扶贫工作队把这一想法向镇党委汇报后,得到高度重视,镇领导帮助达拉罕村申请到县里39万元的资金支持。为了不走弯路,镇党委书记范乐带领大家到哈尔滨周边实地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和做法。取经过程中,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才意识到原来想争取几万块钱,小打小闹开办小作坊的想法太天真了,他们回来后及时调整思路,秉持做好安全食品的初心,排除万难,为企业办下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工艺、卫生安全、排水排污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规范化。

2018年10月,呼玛县汇宝酱菜加工有限公司试运营,从村民手里收购的3.8万斤白菜产出成品酸菜1万余斤,样品送往省级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具备了进入全国各大商场和电商网络平台销售的资质。消息传开,本来就受欢迎的酸菜销路更好了,很快就售卖一空。

乘胜追击,2019年,村里又新建了一处120平方米的酸菜生产发酵池,扩大生产能力,发展订单产业,与村民签订白菜订单15万斤,当年生产成品酸菜5万斤。连续两年,村里出现了以往难得一见的热闹景象:从秋收开始,村民房前屋后的菜园里圆滚滚绿油油的大白菜被一车一车地送进酸菜厂,村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穿上全套工装又来到工厂车间紧张忙碌,春节前后,一袋袋、一箱箱酸爽可口的酸菜成品就可以上市了,随着销售工作的进展,村民们陆续拿到了卖白菜的钱,腰包里还多了在酸菜厂打工的收入。去年,达拉罕村凭借酸菜产业项目实现利润2万余元,不仅让种白菜的村民每家增收至少4000元,还带动以贫困户为主的70余人实现了冬季就业。今年,扶贫工作队带动村干部打造“网红”酸菜和“口碑”酸菜,积极联系网络电商平台,在龙江带货官活动中以现场试吃赢得广大粉丝的信赖,在网上打响了知名度,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奠定了基础。

在达拉罕村,酸菜产业项目是扶贫工作队带动村民发展起来的。而养牛的项目却是村民有意愿,镇里乡里不同意,双方沟通时甚至都拍了桌子。“咱这儿你别看没地,但草长得好,适合养牛。”扶贫工作队队长郭经雷也知道达拉罕村养牛有优势,可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很多地方试行过的养牛产业由于管理机制不成熟,都惨遭失败,国家的扶贫资金不能随随便便打水漂呀。后来扶贫工作队看到村民实心实意要干,想法也说得头头是道 ,顶着压力决定“试试吧”。

牛产业怎么发展呢?叫了板之后,村民的“犟牛劲儿”也上来了,他们把刚刚卸任村支书的王亚儒请来,动员他带着大家伙儿一块干。站在领头人位置上的王亚儒也真是好样儿的,当价值26万元的一组15头西门塔尔肉牛从外地买回来后,村民们为难了,依据扶贫政策和要求,需要有和牛价相等的抵押物才能办理养殖手续,王亚儒知道,不少想养牛的百姓家地少、家里不富裕,他二话没说,把自家的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物,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村里把15头牛交接给4户养殖户时,现场的仪式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畜牧部门技术人员为每头牛拍照、称重,填写鉴定档案,立上“户口”,约定3年里每年交牛租金,3年后牛归还村里,生下的小牛犊归养殖户。“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养殖户心里有账算,只要精心饲养,现在牛肉市场前景看好,这个项目不会赔的。从2018年10月至今,村民们养牛的劲头儿一直很足,每年5月份养殖户把自家的牛送到山上,雇用专门的“牛倌儿”统一放牧,每头牛付个三头二百的看护费,到10月份再接回来。在王亚儒的技术指导下,养殖户精心伺候每一头牛。冬天回家的母牛待遇比较高,特别是它们要下小牛犊的时候,主人家都成天成宿的守着,生怕有一点闪失,当初的15头牛现在已经变成了33头,牛一头没卖,价值已经翻了好几番,镇里人都等着买放心牛肉呢。

兴办酸菜厂,打破小作坊意识实现长远发展;发展牛经济,尊重群众意愿建立科学管理模式。三年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成功发展村级产业方面打造出“达拉罕模式”,其中经历了太多的苦与乐,就像扶贫工作队队长郭经雷说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认准对的方向,只要努力,终会有收获。

稿件:贾文辉 本报记者 李睿军 鞠春艳

图片、视频均由呼玛县韩家园镇达拉罕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提供

总 监 制:张志强 监制:李睿军

原标题:《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丨打造村级产业的“达拉罕模式” ——探寻省级贫困村呼玛县韩家园镇达拉罕村的产业项目成功之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