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保山市龙陵县黄连河村: 一针一线“绣”发展蓝图

2020-08-16 11: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手工刺绣是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傈僳族妇女的拿手活,从过去到现在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特别是妇女服饰,一般以青布为底色,红、黄、绿为刺绣主色,全部用手工制作,民族特色浓郁,色彩绚丽多姿,鲜亮大方。近年来,这一“拿手活”在绣娘们飞针走线间成了黄连河村村民的“致富路”。

刺绣优势化发展动能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陵县平达乡利用黄连河村民族刺绣优势,于2018年9月21日与上海闵行区携手创建了采取“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非遗+农户”模式运营的“龙陵县黄连河村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绣娘作为生产主体,可以在家或合作社工坊刺绣,工作灵活。在运作上,采用合作社统一接单、统一派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验收、统一销售、按利分成的“统分结合”模式。由上海闵行区出资30万元建设厂房和购买生产设备,由当地200余名傈僳族妇女组成社员,并邀请“盈江边陲民族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就文创技艺、设计创新、商务营销等进行现场演示培训和统一购买原料、寻求销路、签订订单等,做到传统手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对黄连河村傈僳族服饰的风格、元素和制作工艺进行全面推广,力争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品牌,也解决了傈僳族妇女就近就业的问题,带动73户农户户均增收约7200元。

2020年开春以来,该合作社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生产,合作社统一把订单任务按人分配到各家各户,让绣女在家里刺绣和编制手工艺品。3月初,由合作社统一验收后邮寄到斯易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和各大景区进行售卖,此次以加工斜挎零钱包和手鞠球为主,共计完成订单600件。

传统技艺觅传承创新

走进合作社,只见几十名傈僳族妇女正在飞针走线地挑花绣朵,她们身着民族服装,围桌而坐,时而探讨刺绣技艺和创新花样。在绣坊里,除了能直观地感受到傈僳族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之外,“传承”两字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她们当中,年长的刺绣技艺传承人余招娣,总是耐心细致地把最精湛的手法和最传神的设计图案手把手教给年轻的绣娘,合作社的理事长余珍彩麻利地分配好近期的订单任务后,也拿起针线和老艺人认真学习刺绣。合作社除了会定期邀请当地傈僳族民间刺绣能手和刺绣非遗传承人,对傈僳族妇女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刺绣技艺水平外,还致力于傈僳族刺绣工艺的创新融合。

2019年6月28日,中国非遗研究院副院长李勇刚代表斯易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与龙陵县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8月13日至19日,黄连河村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的曹押娣、余全素等部分成员参加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民族非遗研究院携斯易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在龙陵县举办的“这就是手艺”云南龙陵县妇女刺绣·编制技能培训班。经过培训、亲身体验和创作,年轻的傈僳族妇女将传统的傈僳族刺绣图案进行美学重构并应用到生活用品、艺术品等设计中,让傈僳族非遗产品更具有时代时尚性和生活实用性。

一根针,一丝线,一双巧手,一群傈僳阿花,十指翻飞间,绘出一幅幅傈僳族妇女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