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死亡、自杀,儿童读物能出现负面内容吗?

2020-08-25 07: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沈奕斐 奕斐有话说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很爱看韩剧,这段时间我就在追《就算是精神病也没关系》,他整个剧都用绘本作为引子,来串联剧情。这里面很多绘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看起来不是很阳光。

前段时间我接受了夜线约见的一个采访,当时我和主持人讨论的是《淘气包马小跳》里一个轻生的桥段。

马小跳因为被妈妈逼着弹钢琴而感到烦恼,于是他跟同学发牢骚并讨论哪一种轻生方式比较好。在书中,马小跳的同学鼓励他,就算被妈妈逼着弹琴,也不要轻生。

从整体的文字看,我是看不出太大问题的。因为文学创作里一定会存在冲突。冲突里面总有正面的一方,有负面的一方。描写负面问题并不等于传播负能量,描写所谓的一些负面的话题,比如说轻生,这些话题并不意味着要鼓励别人去做。

从整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还是告诉孩子说,这个事情你不要做,这个跟教唆你“跳楼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这是我们要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话题。

所以我们在判断这本书是不是所谓的“失格童书",最重要的,不是去找他那么一小段的文字,任何一段文字,你在大片里面,你一定能找出这个文字的。你一定要把它下架了。因为这样的段落可能在四大名著里更多的,我们看一本书要看他整体的价值观。

1

绘本作为儿童读物,是不是一定要正面的

很多家长肯定马上会回答一定,会觉得儿童读物里面不能涉及负面话题,或者说,在图书里是不应该出现偏向极端的负面问题的,比如说死亡,以及一些现实中大家深恶痛疾的东西。

坦率地讲,我们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要看孩子会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对这个问题好奇。我们从目前来看,死亡的问题几乎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孩子会涉及的问题。我们课堂上会讨论,家庭里面有的时候也不得不去讨论,那么文学创作者也会自然而然地展开讨论。

身边有人死了,他就会问你死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你说一部儿童的文学作品里面,我们想要把孩子打造一个真空的空间,没有任何这种负面问题,不涉及这种死亡问题。因为童话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现实的反应,我们没办法回避现实。

同时,孩子对于负面信息的认知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小王子》这本童话书,成年人可能想去探索故事的结局。但在儿童眼里,他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小王子游历过的六个星球,或者是小王子对玫瑰的喜爱,狐狸对小王子的感情,而不是逐字逐句去判断小王子是死亡了还是回到自己的星球了。

也有家长会担心孩子对于死亡的模仿。坦率地讲,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孩子看一本书提到死亡,而提到有跳楼,她就去跳楼了。你要知道放弃生命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我们很多人可能有过蹦极的经验。你要知道,站在蹦极那边,你要跳下去,这个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你没有那个勇气,没有对生命的绝望,你是很难走出这一步的。我个人觉得这种担心有点像因噎废食,就是你怕那么 1%的可能的危害,甚至百分之零点零几的危害就把所有东西都禁止了。

那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按照这个多米诺骨牌逻辑逐步推导,那没有什么文学作品是可以存在的了。文学作品涉及到骂人,就孩子们都出口成脏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从小就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不是人人都是文豪了。这里还有一个逻辑需要纠正,不是学坏容易学好难,而是学容易的东西容易,学难的东西难。

2

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判断力太弱啊,我觉得真要看孩子的年龄。我们老是会想像孩子好像就不太具有判断力。我做这么多年潜心研究,我经常跟很多父母讲,你的孩子很可能判断力远远好于你。

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他出生在数码时代,像我儿子,十一岁,今年他经常跟我讲说他不太爱看这种儿童文学。他觉得儿童读物,把小学生看的太幼稚了,包括给他们做个动画片,用的语速都是“宝~宝~们~我~们~晚~上~好~”这种的。

而他习惯的是数码时代的语速,抖音里都是二倍速三倍速,这就完全不是一个逻辑了。数码时代的孩子,他们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强、更成熟,更有判断力。

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去说孩子的判断力很弱,可能是真的是低估了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提出了一个所谓系统性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发生的事都赖在这一本书,一部动画上。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来自于方方面面。

3

负面内容,有时能提升孩子的思维

其实我们接触的童话故事,也并非每个都是正面的。国内的比较多的是寓言故事,再老一些就是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的结局都未必是正面的,像是嫦娥的故事,她偷吃了仙丹,最后独自生活在了月亮上,这就是警示世人不能贪婪。

安徒生童话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红舞鞋》的故事,女孩因为爱慕虚荣穿上红舞鞋,最后不停跳舞,砍断了双腿之后,鞋子还在自己跳。还有《国王的新衣》,结局是国王被小男孩指认出没有穿衣服的窘况。这些都是展现出一些负面的内容,告诉读者一些道理的。比如日本作家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也是透过死亡讲述爱和生命的。

以前网上也有很多黑童话,像是初版格林童话的说法,说是白雪公主里的毒皇后,最后被惩罚戴着镣铐在火上跳舞;灰姑娘的两个后姐为了穿上水晶鞋,一个削了后跟,一个砍了脚趾。这些内容在过去也被认为过于少儿不宜,所以在后续的版本里逐渐减少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就是迪士尼这个美好的版本。

这些故事的差异其实是不同思维导向的结果,像是原版白雪公主的情节,也能警示孩子不能做坏事,而迪士尼版的结局,则是展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童话世界。当这两个故事,都出现在孩子面前,他的思维就能得到一个拓展,就是我可以选择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也可以选择一个更加现实的世界。

这也有助于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因为我们去辨别,去评估,去说明一个知识的时候,本身就需要我们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在我们孩子成长的时候,能看各种各样方向的读物就是很有帮助的。

4

我们应该怎么挑选儿童读物

坦率地讲,我不太喜欢提供一种明确的方法论,让大家有样学样,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我能给大家一个大概的思路。

我们家长看待儿童读物的时候,一定要抛开自己大人的成见。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漫画啊,绘本啊是一种无用的东西,就薄薄几页纸加上一点点文字,信息这么少,肯定不如小说。其实不是的,我们的孩子他可以和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产生情感的联结,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这就是很有用的了。

所以说,孩子的喜欢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自己跟孩子出去,我比较尊重她喜欢的东西。我们的孩子经历的是数字化的时代,所以创作儿童读物的人们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他们的语言,这也是童书市场中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像是更偏向低龄段的绘本往往就没有这种问题,他就是很完善的。

其次就是我们的伴读,其实家长的解读有时候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情况。一个是不要去纠正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我们和孩子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另一个就是,随着孩子成长的时候,慢慢让孩子自己读书,自己挑书,自己选择和谁讨论他的书,要给孩子选择权。我们也不能老想着把孩子放在一个我们真空的无菌的环境里,这对成长是很不利的。当孩子遇见未知的东西时,我们先让他自己去思考,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或者和孩子讨论。只要家长解释风格是好的,这些问题变成家庭中一个很好的讨论过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