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见证了家乡的华丽蜕变

2020-08-27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关山飞度,岭秀黔中。莽莽群山、沟壑纵横,将无数古老的布依山寨、苗族村寨紧紧环抱在深山区石山区,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关岭,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破碎贫瘠,交通不便,工程性缺水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14年末,农村户籍人口34987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676户110802人,88个贫困村中有35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31.67%。如今,全县13个乡镇(街道)全部减贫摘帽,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3156户105581人,贫困发生率从31.67%下降到1.49%。

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一从春暮入乡关,蓦然回首,已是今年。六年的风雨兼程,六年的沧桑巨变。城乡面貌焕新颜,轿车停在新房前;昔日崎岖路,今朝变坦途。

县城日新月异 乡村文明美丽

6年前的关岭县城很小,也很简单。受地域限制,全城四山合围环抱,城中突起一座孤峰,没有哪一家不是开门见山,城内房屋建筑低矮破旧、人口密集,一条通城长街、几条巷道,道路狭窄,路灯稀少昏暗,一个六天赶一场的大场坝,在整个关岭县城,用全水泥建造的标准篮球场,只有“县委球场”,这也是全城唯一的篮球赛事场所。如今的关岭县城呈现“城市化”巨变,县城崭新气派的现代建筑群星罗棋布,新建的银城馨园、水韵佳缘、倚山花园等高楼大厦成排;街道笔直宽敞、市政绿化建设美观整洁、新能源公交汽车定时运行;关岭体育馆外观恢宏大气,内部功能齐全。城区面积拓展至顶云新区,一条宽阔坝陵城市大道从顶云高铁站直通老县城,政务中心、群众工作中心、顶云民族高级中学等全面投入使用;岭秀国际、创意云玺等大型地产项目相继落成。星级宾馆、高档酒楼、超市、文化艺术中心,还有可容数千人的多功能广场......傍晚时分,在宽亮的民族广场上,一群老年人欢快的在跳广场舞,弥漫着欢声笑语、歌舞升平。

那时候,无论是进村出村都要爬山,泥泞的小路坑坑洼洼,每次下雨,即使踮着脚走,一不小心踩错了地方,鞋子上总会裹满泥巴,裤腿上也甩满了泥水;村民们都是低矮破旧的土砖土瓦房,下雨的时候担心漏雨,屋内狭窄的空间,简陋的家具,一家人拥挤的过着日子;村里环境杂乱不堪、路上垃圾遍布;为了更好的看护猪牛等牲口、防止被盗,将人与自家牲口混居在一起,牲口住在一楼吃喝拉撒,人在二楼烧菜、做饭、生活,臭气味从一楼往二楼走,在夏天还容易招惹蚊虫。如今,全县各个乡村“小车开进来、村村靓起来。”一条条笔直的村道干净整洁,路上摆放着垃圾桶,多盏节能环保路灯在村道两侧,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将黄白相间的民居映衬得格外美丽。放眼望去,树木如哨兵般整齐列队,村庄绿色如茵,山水相映,生态优美,每到一处都是一个景点,呈现出“街道干净整洁,处处风景如画”的崭新环境。小院内干净整洁、窗明几净,花香四溢;屋内沙发、茶几、电视机、洗衣机次第摆放,一应俱全;家家两层小洋楼,错落有致;村广场上修建着健身器材、休憩凉亭、公告宣传栏……处处充满着现代气息,整个村庄换了样。

基础设施完善 生活水平提高

关山碧峰、岭壑峻深。高的是山,峻的是岭;陡的是崖,深的是壑。因境内多深沟大壑、交通不便,历代文人墨客都以跨越关岭为荣,并留下了许多关于关岭的诗句,被誉为“上走云南一十八站,下进京城七十二天”,清康熙帝曾赐“滇黔锁钥”之题词。6年前,当我开始乘车前往我的老家板贵时,需要紧赶着在关岭县汽车站买上一天唯一一趟的县内班车,途经几个“之”字弯道、灰尘满天的盘山公路,经历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现在,再次乘车回到故乡,县内班车一天四趟,崎岖的盘山公路早已被城市大道兼一级公路的关花大道替代,道路笔直宽阔、干净整洁,沿线将摆布塘、龙滩村、红星村、向阳桥村等村寨连接起来,只用两小时不到的车程就能到达板贵。如今,一条条“通组路”在关岭崇山峻岭中盘旋起伏,将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布依族苗族村村寨寨串点成线,宽阔平坦的串户路、入户路穿过村寨。

乘新时代发展东风,沪昆高铁犹如莽莽长龙横卧岭岗,像一把利剑直入关索岭腹地,关岭高铁站成为黔中经济区的西部门户、贵州西南部重要的物流人流集散地。坝陵河大桥西起关岭立交,上跨坝陵河水道,横穿北南连,从黄果树风景区到关岭县城的里程缩短20公里,车程从一个小时缩短到15分钟,彻底打通了贵州连接云南的高速公路,在巍巍大山间搭建一条“幸福路”。县城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为枝干,通村公路为网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目前,全县有农村公路1494.087公里,13个乡镇已通油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县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10个,在册客运班线47条。累计建成通组公路、串户路1000余千米,通村路及30户以上通组路硬化率100%,行政村通畅率100%,通客车率100%。

“要吃水,扁担担,挑点水来锅烧穿。”“山洪猛、猛冲干河沟,农民耕田插秧愁;望天水、水往低处流,集雨人饮喂猪牛”,这是从关岭传唱出来的民谣,也是关岭严重“缺水”的标签。沙营镇包包村蚂蚁冲组的村民每逢下雨,家家户户都把水蓄在屋顶、水坑等地方。接好的雨水,顾不上干净与否,一盆水洗完脸再洗脚,然后存起喂牲口。喝的是望天水、吃的是包谷饭、住的是茅草屋。如今,蚂蚁冲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当地政府从沙营镇的石板桥水库跨越近20公里、穿过近10个自然村寨将水引到蚂蚁冲,老百姓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期盼近100年饮水问题得到解决。蚂蚁冲只是关岭县城农村饮水问题的缩影,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下,关岭每个村寨每户农户都通了自来水、喝上放心水,截至目前,坝陵河水库、小鲁灰水库等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已建成,共修建饮水安全工程531处,新建改扩水厂15个,建小水池、小水窖386个,铺设输水管1900千米,解决了4.45万户19.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全部达到饮水安全标准,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岗乌镇简庄村箐上组座落在深山,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村民出行要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016年,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下,全组114名乡亲挪出了穷窝、搬迁到县城同康社区,从此告别了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闭塞、地质灾害频繁的深山老林。在扶贫搬迁安置点里,一栋栋住宅楼房整齐排列,宽敞的水泥硬化路环绕周围,爱心超市、医务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每天20分钟一班的公交车开通直至安置点,为同心小区居民出行提供了保障。扶贫车间专门为社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题、增加农户收入,满足了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真正让百姓告别了当初的“破屋烂瓦”“大山石地”,搬出了一片新天地,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保障健康

“考不上安顺二中,还有关岭民中垫底”。此前,关岭百姓对当地教育信心不足,全县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高中的只有10多名。晚自习时间,教室里闹哄哄,学生放学后便三五成群走出学校,或聚餐,或买香烟,或玩游戏。宿舍条件也很糟糕,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除了床,几乎没有什么配套用具,全县考上一本以上的人屈指可数。现在,关岭举全县之力改善教育,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破房子,烂桌子,里面几个穷孩子”的教育落后小县,发展到现有全面实现乡乡有初级中学的教育大县;由原来校舍陈旧破烂、学校附属设施不完善,图书仪器设备紧缺的教育穷县,发展到现今教学楼林立,教学设施较为完备的教育强县。同时,以“联合办学”的方式探索引进贵阳一中,拓展实施“113”帮扶模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至中小学,全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本科上线率从2014年的20.74%上升到2019年的46.74%。如今,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83所,其中:省级二类示范性高级中学1所,综合性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民办7所),完全小学59所、教学点22个,幼儿园77所(民办6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过去,由于村里医疗条件差,有时小病就医还得翻山越岭进县城,折腾半天才看上病,村民看病远、看病难。由于关岭县医院医疗条件落后、医护人员缺乏、技术水平薄弱,即使费劲到县医院就医,若是患病稍微严重一点的就得出县求医问诊,选择市级或贵阳的医院。大家没地方看病、没人看病、看不起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对一般老百姓来讲,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不少困难家庭,因为大病变故,让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怕贫,就怕病。”这句话是我经常听身边的人常说的话。如今,院内环境整洁有序,从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看病贵、看不起病,到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宽敞明亮的诊疗大楼;从排着长队挂号就诊、缴费、取报告,到手机预约,缴费、取报告不排队……不仅如此,每个村寨都建成独栋楼房的卫生室,就诊大厅、药房、治疗室、病房一应俱全,俨然一个“五脏俱全”的“微型医院”,村民家门口就能看病,小病不出村,还有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如今,全县共有各级医疗机构197个,专业技术人员953人,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和1名全科医师。全县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面落实参合资助政策、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政策,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产业欣欣向荣 百姓生活富裕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这是从前流传在关岭县花江镇板贵片区的歌谣。这段歌谣不仅仅反映板贵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劣,更是全县石漠化地区的写照。6年前,关岭县石漠化面积所占比高达33.91%,山上都是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使得许多村民举家外迁,年轻的劳动力的大多数也都外出务工,谋求发展。

“曾经是顽石满山,如今是产业满山”。当地村民开始在石旮旯里种耐旱的花椒树,从远山到近坡,成片化规模化的花椒长势喜人,手臂粗的花椒树盖满了整个山头,仅根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椒树不仅仅在石旮旯里生长茂盛,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成为了农民们的“摇钱树”,通过对花椒的规模化的种植与深加工,打通销售“脉络”,如今,不论是在超市还是市场,随处可见“板贵”花椒的身影,“花椒产业”彻底把敲开了致富门,成为全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之一和关岭人对外接触的又一张名片。

除了花椒,火龙果也成为半坡荒山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半米高的火龙果夹在花椒树之间的空地,挤在巴掌大小的“石窝窝”中,在群山之间台地垒起的长长的石埂上呈现出一片青翠,红火的火龙果在这片绿色之中点缀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花椒、火龙果给石漠化的山头披上绿装,绿树又给山村带来人变富、山变青的红利,曾经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绿色银行。荒山绿起来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

从前,关岭的农民有散养“关岭牛”的传统,不但不成规模,还存在陋习,如今,山坡上,处处都是一片绿色,放牛的老爷子和牛群在草地上悠然走着,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景浮现眼前,“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听的是布依山歌、住的是天然氧吧”,这就是关岭牛的生活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关岭牛”成为了近年来关岭推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畅通销售渠道,在盒马鲜生等等超市上,在全国各地的牛肉面馆,都看到关岭牛这一响亮的名牌,关岭牛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百姓的“致富牛”。养好关岭牛的前提是种好生态草,沿着盘山公路前往在新铺镇的路途中,在道路两边随处可见一簇簇生长旺盛的皇竹草,“牛粪”是用来培育种植皇竹草的重要肥料,在牛场,养牛场的牛粪清理系统每天自动收集牛粪,并进行干湿分离、发酵、装袋,牛粪变成了“宝贝”,既可以变废为宝,改善土质,也可以提高牧草年产量,形成了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供稿:关岭县委办 冯桂菊 王星富 韦振 郭亚旭

监制:周雪梅

原标题:《我见证了家乡的华丽蜕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