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村振兴】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看源泉镇如何做大做强品质农业?

2020-08-29 23: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们源泉是猕猴桃名镇,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欢迎大家来吃来玩来旅游,欢迎大家来支持我们的乡村振兴。”淄博市博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源泉镇党委书记王冲为猕猴桃代言。

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在博山,有个镇可以说称得上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就是国家级产业强镇——源泉镇,这里还是原博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近年来,该镇立足自然生态优势,提升服务水平,营造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壮大以猕猴桃种植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了“一果先行,诸业并进”的发展局面,形成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平台。

“几年前种了20亩猕猴桃,现在正是丰收的季节,政府和协会帮我们出谋划策,寻找销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源泉猕盛家庭农场经理窦玉亮看着硕果累累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源泉猕盛家庭农场经理窦玉亮

博山区源泉镇从2008年开始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通过加大对土地流转支持力度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田间道路及水利设施,猕猴桃每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20年,全镇猕猴桃沿淄河两岸种植规模达到20000亩,因为猕猴桃今年遇上严重倒春寒灾害,部分地域造成绝产和减产。预计今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户均可增收2万元,带动全镇9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这里现在已发展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源泉镇位于山东省第四高山“鲁山”北麓、淄河上游,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28个行政村,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猕猴桃名镇,淄博市水资源保护地。

“全镇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9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50个,其中省级家庭农场1个,市级家庭农场3个;8个企业、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从国外回来创业的博山猕猴桃产业协会会长王海硕表示。

博山猕猴桃产业协会会长王海硕

据了解,在源泉镇,山东源泉隆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被评为省级经济林示范园区,产品在北京世博会果品大赛中获得银奖,第十六届林交会获得金奖。福禄山合作社产品在河南郑州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获得金奖。省级示范合作社保益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三色猕猴桃基地被评为省级循环农业示范点基地,先后被评为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连续2届获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源泉猕猴桃已经成为全镇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

猕猴桃特色产业“特”在哪

如何做好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我们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包括,科技管理水平赶超领先,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化园区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品牌化打造引导产业提档升级,完善基地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王冲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镇与区农业农村局共同承办首届淄博市猕猴桃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来博山培训授课,先后8次组织企业、合作社共200余人到陕西、四川、河南及新西兰、韩国等国考察学习猕猴桃产业,并和3家研究院所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内外猕猴桃产业活动,组织辖区内3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赴陕西眉县参加世界猕猴桃大会,产品多次获得优秀奖。

源泉镇坚持猕猴桃管理技术科技创新,首创国内猕猴桃园内生草、水肥一体化、塔形架、增加授粉树、增施有机肥五配套循环农业管理技术,得到果农和有关部门认可和推广,每年平均组织培训办10余次,年培训3000余人次,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新技术,在全镇17个猕猴桃专业村建立猕猴桃产业交流群和技术交流群,通过推广五配套循环农业管理技术,有力提升了源泉猕猴桃科技管理水平。

源泉镇和省绿色食品博览会制定了山东省绿色食品认证猕猴桃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种植户按照标准化生产,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成了绿色猕猴桃自律性检测室和猕猴桃研发中心两大检测机构,建立了农产品生产监管、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三大质量管理体系,猕猴桃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镇上成立了镇级特色农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农安员开展严禁早采等农产品安全宣传检查活动,年农残检测猕猴桃样品600多个,确保了农产品安全。

源泉镇狠抓“双招双引”,引进了外资企业山东源泉隆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300亩高标准智能化生态循环猕猴桃农业园区,建成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创新园区,引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发展。注重典型带动,舜丰农业先后完成省级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和省级2000亩水肥一体化项目。

强化科技支撑,完成500亩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园区提升建设,建设标准化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10个,带动源泉镇水肥一体化面积3600亩,每年节约成本360万元,逐步实现猕猴桃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激发村级活力,南南、岱北等产业村有机绿色农业园区先后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肥一体化、省级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示范等产业项目,今年该镇争取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财政补贴1000万元助推隆发公司,舜丰公司,福禄山合作社进行智慧农业园区,冷链物流包装分选,深加工开发等项目,有力提升了该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了乡村集体和新型农民组织发展壮大。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源泉镇强化品牌意识,成功举办了七届猕猴桃采摘节,实现了由政府主办过渡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共同发展好势头。该镇先后举办国家级、省级现场会六次,“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唱响省内外,产业品牌化效应日益凸显;加大宣传推介,联合博山猕猴桃协会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开展产品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全国性猕猴桃专场宣传推介会,在市政府在上海举办的知名农产品公用品牌推介大会上,山东隆发公司和上海知己选优电商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作协议,博山猕猴桃品牌更加响亮;碧芳廷合作社与顺丰小当家、淄博奇遇电商与京东生活馆开展电商合作,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超级名片、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实现网上平台网上直播猕猴桃。

“我们的猕猴桃产品实现了电商销售30%、采摘40%、采购商30%的多渠道销售模式,产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沈阳等大城市。”王海硕说。

源泉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争取各项惠农项目,从发展猕猴桃产业开始连续争取高标准良田治理项目,共4次对全镇近3万亩土地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2019年0.9万亩高标准良田治理项目顺利竣工,共新建蓄水池10座,埋设灌溉管网41公里,新建提水泵站1座,新建生产路9.8公里,新建塘坝1座,新打机井2眼,维修6眼。

2020年又审核通过继续实施7个村1.18万亩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通过高标准良田等各项惠民藏田项目,全力提升了猕猴桃产区田间道路,水利管网建设,为发展猕猴桃产业打下最好的基础。近年来,沿淄河两岸,仲临路两侧建成全长4公里、宽10米双向四车道的猕猴桃基地环路工程和全长16公里、宽2米的采摘步行路,建成大中型停车场13处,极大地拓展猕猴桃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猕猴桃特色旅游产业镇整体形象。

“猕猴桃+”未来可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猕猴桃产业发展内涵,助推乡村产业升级,一是以质取胜,加强科技研发,二是内涵发展,提升品牌价值,三是“猕猴桃+”,未来大有可期。”王冲充满信心对记者说。

围绕科技创新,源泉加大猕猴桃科技管理水平提升,重点鼓励支持隆发、舜丰、相甜连、福禄山、保益等2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以带动全镇猕猴桃科技创新水平快速发展。该镇将继续强化与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陕西省渭南果业研究院、中国济南果蔬研究院等院校的合作,加快储存保鲜、深加工产品技术转化利用速度,大面积推广五配套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该镇制定提升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将标准化生产要素贯穿于猕猴桃种植、管理、销售的全过程,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镇依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市级农业产业园区等财政支持项目,积极搭建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猕猴桃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注重农业品牌化建设,源泉提升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农产品紧紧围绕“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拓市场、保安全”的发展思路,加快猕猴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将博山猕猴桃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品牌。今年通过举办猕猴桃旅游采摘节和网上猕猴桃采摘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源泉猕猴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博山猕猴桃产业协会规模,吸收全市优秀团队,积极组织猕猴桃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到北京、上海、南京、济南、青岛等地进行宣传和品牌推介,共同合作闯市场,不断扩大源泉猕猴桃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源泉围绕猕猴桃产业优势,着力做好猕猴桃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猕猴桃+ 电商”、“猕猴桃+科研平台+专业人才引进+人才培训”的产业发展模式、“猕猴桃+红色基因文化小镇”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猕猴桃产业发展功能,促进新品种培育、管理技术改进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制定、延伸产品附加值等工作开展。

“制定猕猴桃产业人才培训计划,为引进和培育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奠定基础。加快文旅融合步伐,配合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融入以皮峪、珍珠峪高端民宿打造和以焦裕禄精神为核心的红色基因文化小镇建设,形成全域融合发展新局面。”王冲说。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原标题:《【乡村振兴】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看源泉镇如何做大做强品质农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