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贵州关岭:荒山变青山 村民奔小康

2020-09-01 16: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攻坚克难的拼搏之年。在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中,贵州各地正奋力冲刺,坚决打赢歼灭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巩固脱贫成果进行有效探索,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战决胜之年,人民网贵州频道推出“决胜脱贫攻坚·各地这样干”系列报道,展现贵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以及在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进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图景。

一听说村里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将玉米地改成经果林,家住贵州省关岭县白泥村的郑玉红心里就纠结起来:“种包谷虽说赚不到钱,但至少能保证有饭吃,如果换成种树,能不能种活是一回事,生态补助的钱不够用。”

关岭县白泥村的大五星枇杷树。孙远桃 摄

正当郑玉红犹豫之际,当地林业局传来好消息:通过农业专家现场勘测,发现当地非常适合种枇杷。于是,县林业局决定因地制宜,引入专业的技术团队在村里发展大五星枇杷种植,并在三年挂果后移交给当地村民,让荒山“增绿”,群众“增收”。

了解到这一政策后,郑玉红终于动心了,他将自家20亩包谷地全都“退”出去,自己则进入基地务工,不仅每天可以拿到80元的工资,还学会了枇杷种植技术。2019年年底,郑玉红如约分到20亩已经初挂果的枇杷树,2020年仅靠卖枇杷收入就超过4万元,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将广种薄收的包谷地,变成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果林,让山头增绿,百姓增收。在贵州关岭,像这样的案例还很多。为治理石漠化,推动荒山石漠向金山银山转变,近年来,关岭县以石漠化修复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布新局、走新路、强产业,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工程搭台,扶贫产业补位,贫困户受益的石漠化治理关岭模式。

以生态补偿为杠杆 向“地球之癌”发起挑战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在关岭县的白泥村,土地石漠化比例超过30%,“人在山上住,水往低处流”成了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坡陡、距离河流较远、土地破碎,村民世世代代只能靠种玉米勉强维持生计。截至2014年,全村320户1442人,有168户868人被列为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56%,成为贵州省深度贫困村。

“过去大家种包谷,一年忙到头,不见荷包鼓,大家的日子穷得很。”郑玉红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每到夏季暴雨来临,山里到处涨水滑坡,人住在山上连觉都不敢睡,每天提心吊胆,还不如出去打工。也正因为此,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

关岭通过种植草治理石漠化,同时又发展养殖业。关岭县宣传部供图

转变源于2016年。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关岭县林业局在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以新一轮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资金为杠杆,通过整合当地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60余万元,发展枇杷种植,让荒山增绿,百姓增收。

“以前我种过李子,但这里的山坡度大,土层薄,加上没有技术,根本存活不了,改成种枇杷难道能成么?”过去种李子的失败经历,让郑玉红对枇杷种植这件事信心不足,直到看见村里来了专业的种植管护团队和设备,一颗悬着的心才算真正放了下来。

到重庆引进“五星枇杷”优质大苗,从湖南找来专业的种植和管护团队,发动当地村民到基地务工,同时学习基本的种植技术……2016年春节后,白泥村村民在技术员的带领下,正式向572亩荒山发起“挑战”。

引入专业团队 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片山有些地方太陡,过去我们连包谷都没法种,没想到种上树后可以长得这么好。”看着眼前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郑玉红无比感慨。因退耕还林图斑位于关兴公路下侧,整片区域没有任何分路,最远处距离路面3公里以上,且坡度多在25度到60度之间。而每颗枇杷苗的重量都在15公斤以上,因此,树苗运输成了当时最大的困难。

关岭县断桥镇早熟蔬菜种植基地。关岭县宣传部供图

车进不去,就用人来背,山上站不稳,就趴着干。为了让树苗能在种植期内更快更好地种到地里,全村5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自发组成运输队,通过肩挑背扛,硬是在3个月内,将24000余棵“五星枇杷”苗保质保量种入这片乱石嶙峋的荒山中。

为确保树苗得到及时和充分灌溉,基地还修建了水池,铺设了管网,并在每棵枇杷树下设置一个水阀。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这批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并于2019年3月实现初挂果,亩产在60公斤以上,达到预估绩效目标。

关岭县沙营镇茶山美景。关岭县宣传部供图

“如果没有技术团队支撑,完全由村民自己种,成活率大概只能达到20%左右。”关岭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周明成告诉记者,白泥村的枇杷不仅口感好,上市时间还比贵州其他地方足足早了半个月,每年3月初进入枇杷采摘季,来自周边的销售商都会自己开车到基地收购,很多市民也会直接开车到村里购买,产品根本不愁卖。

当2020年枇杷销售接近尾声,郑玉红和其他村民一样,正式开启了对自家枇杷地的管护工作。为了让当地村民全面掌握枇杷的种植技术,关岭县林业局特地联系了贵州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到基地就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此外,县农业农村局还派出一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到村里,种植户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特派员咨询,大家对未来的发展也越来越有信心。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在石漠化地区发展花椒种植。关岭县宣传部供图

“顽石满山”变“产业满山” 群众脱贫奔小康

“自从枇杷种起来后,不仅大家的收入增加了,山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走在路上心情都不一样。”得益于枇杷产业的发展,白坭村不仅顺利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越来越多村民都愿意参与到枇杷种植中,很多之前在外务工的人也纷纷选择回乡发展,整个村变得越来越热闹,大家信心满满,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大力发展皇竹草种植。关岭县宣传部供图

事实上,白坭村的蜕变只是关岭县“石漠化治理+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地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地区,关岭县的国土面积有1468平方公里,熔岩面积达到1160.6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达42.5%,严重制约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为推动关岭县的荒山石漠向青山银山转变,2002年来,关岭县坚持“生态关岭”建设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区域的土质和气候特征,采取“坡改梯+绿色经济+小水利+科技”的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选择了花椒、火龙果、牧草等产业,构建起牛、草、果、木及林下经济等立体化循环产业,曾经的“顽石满山”,变成了如今是“产业满山”。

截至2020年,关岭县的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2.42%提升到52.83%,石漠化率从2014年的42.5%下降至27.88%,“天灰灰,草茫茫、到处荒草乱石岗”变成了“果林成畦、牧草成顷”的优美蓝图,带动了全县上万户农户脱贫致富。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监制:文静

原标题:《贵州关岭:荒山变青山 村民奔小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