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是怎样编成的?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主任  马军
2020-09-03 11:0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电影《八佰》正在热播,“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后的历史点滴也频频在公众讨论中被提起。关于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史料集之一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的《“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后来许多研究上海抗战史的专著和学位论文都曾受益于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前辈史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以编纂中国近现代史和上海革命史的资料集而著称。“文革”期间曾经中断,1978年复所之后,即于次年夏季起,由下属现代史研究室牵头,旨在编纂一部以上海“八一三”抗战为主题的资料,因为“八一三”是上海人民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80年底,课题组已收集抄录了100万字史料,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八一三”战事:其中大致包括事的进程、双方兵力部署、双方主要指挥官、中国军民的一些英勇事迹、市内发生的几次惨案(如大世界炸弹跌落事件),以及战事造成的严重损失等。

(二)关于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最主要的是各界抗日救亡协会的活动,包括许多地下党老同志的回忆录和访问记,涉及刘晓、王尧山、陆志仁、赵先、杨帆、周克、刘峰、刘季平、刘长胜,等等。也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活动的资料,常常反映了他们的两面性。还有杜月笙主持的地方协会的资料,以及国民党主持的抗敌后援会的资料。

(三)关于难民活动的资料:“八一三”抗战中,上海的难民工作非常重要,周克是中共“难委”的负责人,此外如汤镛、丁公量、赵朴初、孟一如、胡静、潘大成等都提供了很多资料。当时的慈联会和第一国际难民收容所,中共人员在其中做了许多工作,难民收容所成为开展抗日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有小延安、解放区之称,这里培养和产生了许多党的重要干部,并向新四军输送了大批人员。

(四)关于国际上对“八一三”战事的各种反映:包括英、美、法等各国的重要文件,如罗斯福,张伯伦、艾登等人的发言等。

(五)中日国共三方有关“八一三”战事的重要文件:包括中共的声明、宣言,蒋介石的发言,近卫的声明等等。

(六)当时名人有关“八一三”战事的文章,如宋庆龄、郭沫若、茅盾、阿英、潘汉年、夏衍、七君子等等。

(七)“八一三”战事大事记。

承担这个课题的主要是现代史研究室的张义渔、李飞、沈忆琴、罗义俊四位学者,以张、李两人为主。其间,大家付诸了极大的努力,许多资料已经很稀少、难觅,课题组找到了当年的《救亡日报》、《立报》、《抗战三日刊》等珍贵报刊;在南京档案馆找到了当时国民党与日方的重要资料;在历史所图书资料室也寻觅到了不少原始资料。此外,还走访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总工会工运史料组、上海市妇联妇运史料组、上海市工商联资料室、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公安厅档案处等单位。经过辛苦的手工抄录后,这部书的初稿在1980年即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但由于当时“出版难”日益加剧,直至1986年5月才被作为“上海史资料丛刊”之一,得以面世。

正式出版时,该书有40万字,所辑以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的史料为主,共分为5编:一、“八・一三”战争;二、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三、难民工作;四、国际形势和各国态度;五、历史文件与重要言论,附录:“八一三”抗战大事纪。参与过“八一三”斗争、解放前中共上海地下党的老领导张承宗应邀作序,开宗明义:“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但对于一般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大有裨益,而且对于专门从事上海革命史研究的同志也将提供方便。”

在编纂这部史料集的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开始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以期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张义渔发表了《抗战初期上海的“救亡协会”》(刊《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等论文。他还曾到上海师范学院作过了《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八一三”战争?》和《“八一三”战争和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两次报告,对日本帝国主义当时国内和国际间的矛盾,发动这次战争的主客观原因做了较具体的分析。听众感到有许多新资料、新观点,很有启发。1982年8月10日,历史研究所曾举行纪念“八一三”学术讨论会,张义渔作了重要发言,他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同样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八一三’战争中,日本在上海入侵二十万军队(近卫、第3、第9、第11四个师团;竹内、安藤、鹰、森、天谷、和田五个旅团),拥有二百辆战车,三百门大炮,二百架飞机,二个重炮联队,一个海军陆战队。我国成千上万个家庭被吞噬,大批人民被屠杀。金山卫赤旱塘,五千人的村子被杀死一千人,至今犹被称作‘杀人塘’。浦东、南市一带,日军纵火焚烧四、五天,损失五亿元。闸北被焚,损失二亿元,民房、学校机关都付之一炬,工厂被毁三千余家,占当时在沪工厂总数的70%。无家可归进入租界的难民达七十万。”

李飞为《民国历史人物传》第10册写了一篇《谢晋元传》,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部的好评。她还撰写有长文《江南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故事》(《支部生活》1984年第20、21、22、23期连载)。罗义俊则发表了《八一三时期上海的难民工作》(《社会科学》1982年第8期)、《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八百壮士和谢晋元》( 《历史教学》1984年第9期)等。

谢晋元和他的部下

电影中的谢晋元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编纂的这部《“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实际上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做了重要的铺垫和先驱工作。后来几乎每一部研究上海抗战史的专著和学位论文,都曾受益于它。现代史研究室还在1986年的晚些时候推出了两部主题相关的资料集,即《“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李华明、饶景英、翁三新编),和《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张义渔、翁三新、李飞编)。这两本书的编纂背景、经过情形和学术影响,亦与《“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大致相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责任编辑:彭珊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