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取消影后奖项,真的能为女演员换来公平吗?

2020-09-04 1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分享生活的灵感 Voicer

电影迷一定不会错过这条爆炸新闻: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柏林国际电影节宣布从2021年起,废除最佳女演员奖与最佳男演员奖,以最佳主角和最佳配角来代替。

如此一来,以后似乎也没有柏林影帝、影后一说了。

当我们不再强化“女演员”、“女导演”、“女艺术家”、“女摄影师”的概念,到底是性别平等的进步,还是对女性视角的忽视呢?

柏林电影节上的女性时刻

作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柏林影后、影帝的桂冠究竟花落谁家,常常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的年度大话题。

因此,在废除以性别区分最佳男女演员的决定宣布后,社交媒体上很快出现了两极化的讨论。赞同者认为,不以性别区隔得奖者是女性主义的进步,有利于让演员在电影艺术中的位置回归本质。

2015年,电影《45周年》男女主角Tom Courtenay、Charlotte Rampling同时摘下柏林影帝、影后

而更多的声音则认为,性别特质恰恰是最不该被抹去的一道分割线,男女演员在表演上完全是两个领域,根本无法以统一标准来衡量。

更可惜的是,同部电影的男女主角从彼此成就、互相激发潜能的亲密拍档,无形中变成了竞争对手,过往那些一起携手摘取影帝影后的高光时刻,或许也将化为泡影。

2019年,电影《地久天长》男女主角咏梅、王景春彼此成就,再次创下同时获得柏林帝后的记录

1951年诞生的柏林电影节,前5届都只颁发最佳影片(也就是最高奖“金熊奖”)。从1956年的第6届起,才颁发最佳男女演员和最佳导演(即为“银熊奖”)。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仅有5部女性导演的作品拿下了最佳影片,仅有4位女性导演摘得最佳导演奖。

1977年,前苏联导演Larisa Shepitko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金熊奖的女性导演

随着“无性别奖项时代”的到来,柏林影帝、影后的称号即将成为历史。

尽管如此,只要用心回溯就会发现,无论是影史上女性创作者从0到1的突破,还是华语女性电影人的柏林战绩,都足够令我们为之骄傲。

今天就来和Voicer一起重温,女性创作者们在柏林电影节上留下的辉煌瞬间✨

闯入柏林的中国面孔

1992年,还未满28岁的张曼玉连件晚礼服都没穿,一袭简单的黑西装,凭借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手握银熊奖杯,成为了中国女演员里第一个问鼎柏林影后的人。

这部现存最长版本为154分钟的传记片,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依然充满实验性。整部电影分为三个部分,由张曼玉面对镜头访谈的黑白画面、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人生、阮玲玉本人真实的影像记录穿插组成。

这样做的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当观众被不自觉地代入阮玲玉人生的泥潭里时,转回现实的段落又会让人抽离出来,留给张曼玉的表演功课自然变得非常艰难,但与此同时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真正厉害的女演员,的确可以在镜头前完全成为另一个人。

在两种时空的交错里,你看得到当张曼玉成为阮玲玉时的心如死灰,却也看得到当张曼玉只是张曼玉时,隔着世代对另一个女演员的共情和同理心。

同样是活在聚光灯下,“人言可畏”四个字让阮玲玉走向了万劫不复,但显然真实世界里的张曼玉活得更抽离,也更自由。

萧芳芳和咏梅的柏林影后时刻

张曼玉之后,萧芳芳在1995年凭借许鞍华导演的《女人,四十》获得影后。咏梅又在2019年凭借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获得影后。

这两个角色的诞生虽然时隔二十四年,却都属于坚持靠着自己扛起一地鸡毛的生活的那种东方女性。她们往往坚强克制,善于忍耐,对生活的残酷理解通透,却并不常常选择抗争。

上为《女人,四十》,下为《地久天长》

萧芳芳早在1950年代后期便出道了,在邵氏电影公司时期就是人人熟知的大明星,更是登遍杂志封面的香港本土时装偶像,1980年代又赶上了港产片的辉煌,话题和代表作都不少,也拿过金像影后。

年轻时的萧芳芳相当时髦

而咏梅在《地久天长》之前,已经默默当了二十多年配角。从《唐山大地震》到《刺客聂隐娘》,外贸公司职员出身的她从未间断对表演的坚持,却鲜少被观众记住和讨论。

侯孝贤导演《刺客聂隐娘》中的咏梅

黑豹乐队《Don't Break My Heart》MV里的咏梅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咏梅的丈夫就是前黑豹乐队的主唱栾树,年轻的她还是摇滚经典《Don't Break My Heart》MV的女主角。但执意远离一切新闻的她,从未拿自己的婚姻做过什么文章。

因此相比之下,这尊柏林影后显然对咏梅有更深重的肯定意义。

2000年,柏林电影节官方存档宝丽来上身穿旗袍的巩俐

华语女演员另一个值得记住的柏林时刻,发生在2000年。那一年,35岁的巩俐成为了第一位担任柏林评审团主席的华人,也是整个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主席,比2013年担任第二位华人主席的王家卫早了整整13年。

电影《红高粱》中23岁的巩俐

众所周知,柏林一直都是巩俐的福地。1988年,刚出道的她带着自己的处女作《红高粱》来到柏林,电影一举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她也从这里开始被世界认识。

她们在这里创造无数个突破

2020年电影《温蒂妮》

今年,柏林电影节最后一次颁发最佳女演员奖。1995年出生的德国女演员Paula Beer,凭借奇幻爱情片《温蒂妮》成为了网友口中略带调侃意味的“末代影后”。

Paula Beer

尽管年纪轻轻,但这位土生土长的柏林新生代,早在弗朗索瓦·欧容导演2016年的电影《弗兰兹》里,就因为超乎年龄的气质而饱受关注了。

而当我们把时间拨回1956年,史上第一位柏林影后则是当时只有21岁的意大利女孩Elsa Martinelli。

Elsa Martinelli

在凭借电影《唐娜提拉》在柏林封后前,她只是个并不算很当红的时装模特。

没什么资历的她,得奖后引发一片哗然。报纸称她为“更有性吸引力的奥黛丽·赫本”,而《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大师Vittorio De Sica则说她是“世界上最时髦的女人”……

Elsa Martinelli

对她的美貌和魅力,大家赞不绝口,独独没人承认她浑然天成的演技。而Elsa为了证明自己拍电影并非玩票而已,从此两边穿梭于欧洲影坛和好莱坞之间,直到1990年代仍在继续表演生涯。

人生轨迹和Elsa一样被电影彻底改变的,还有迄今为止年纪最小的柏林影后——在获奖时仅有14岁的刚果女演员Rachel Mwanza。

2012年,Rachel Mwanza的柏林影后瞬间

在电影《战地巫师》里,Rachel饰演一个非洲乡下的少女,在内战中失去父母,被迫沦为娃娃军,又不顾一切地逃离家乡。残酷的生命底色被她演得真实却并不过分煽情,而这竟然是她第一次拍电影。

在被导演发现之前,她因为亲人变故而无家可归,在刚果首都金沙萨的马路上一个人流浪生活。

电影《时时刻刻》三位女主角

另一个更被大多数影迷熟知的女性突破时刻,发生在2003年的柏林电影节,那部堪称“神仙打架”的传记片《时时刻刻》中——三位女主角Nicole Kidman、Meryl Streep和Julianne Moore,史无前例地一同获得了那届柏林影后的奖杯。

《时时刻刻》结构非常特别,三个女主角生活在三个时空里

更惊人的是,这三位在同一部电影里彼此成就的传奇女性,也无一例外都分别手握着奥斯卡影后的奖杯。

显然,对于伟大的演员来说,番位和竞争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只要你的表演本身过硬,该来的总会到来。

“举手熊”的妈妈原来这么酷!

熊是柏林的象征,整座城市处处都是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熊。其中曝光率最高的,无疑是柏林电影节奖杯上那只被无数巨星亲吻过的小熊。

说来很有意思,虽然在柏林电影节发展史上,拿过最高奖的女性导演仅有个位数,但它的标志和奖杯却统统来自一位女艺术家。

上为Renée的“举手熊”草稿,下为今天的柏林电影节奖杯

这只永远举着手、一副幼崽模样的熊雕塑,其实已经是个88岁的影坛老前辈了,它早在1932年就已经被德国雕塑家Renée Sintenis创作出来。

Renée是个我行我素的短发酷女人,永远一副中性打扮的她,把所有的温柔和幽默都放在了自己的雕塑作品里。

Renée和她的爱犬

小马、小鹿、小象、小朋友……她几乎对一切物种的幼崽版本都充满了创作热情,如今被用作柏林电影节奖杯的“举手熊”,也是其中一件。

但别误会,她可不是接了柏林电影节的brief才做出这件雕塑的,而是柏林电影节在二十年之后主动选择了她的作品作为奖杯和标志。

无论是小熊抬掌致意的瞬间,小鹿俯冲在地的蠢萌,还是男孩笔直出拳的那一刻,Renée始终都很痴迷于刻画年轻生命个体的动态和活力。

工作总爱叼着一根烟的Renée Sintenis

为了原样保留她雕塑作品中的魅力,柏林电影节的每只熊像奖杯,至今依然由诺阿克铸制厂提供,而这里就是Renée Sintenis当初创作出大部分作品的地方。

无论是长久以来被视为“花瓶”的大美人,还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女孩,柏林影后的形象从来都相当宽泛多样,因为在这里,性别、年龄、名气、履历都不重要,表演本身才是唯一的标准。

你对柏林电影节取消影帝、影后奖项的决定怎么看?我们也想在留言里听听你们的声音。✨

撰文 - Soda

Presented by

原标题:《取消影后奖项,真的能为女演员换来公平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