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说谎和调皮,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生存能力?

2020-09-08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野草

编辑 / KY主创们

今天来介绍一部1993年的美国电影,《山丘之王》。该电影由Steven Soderbergh导演,改编自A. E. Hotchner的回忆录。

电影从12岁的亚伦(Jesse Bradford饰)的视角,描述了1933年盛夏,帅气的亚伦在美国城市圣路易的一段成长经历。
Spoiler Alert

剧透预警

大萧条时期,失业笼罩着美国。面对父母的忽视(Child Neglect) 、贫困、饥饿和社会孤立,这些可能击垮任何一个成年人的压力因素,少年亚伦的精神世界没有被击垮。反而,他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得事件为他的生存服务。

那么,12岁的亚伦究竟有什么心理“魔法”?

01.

说谎和调皮,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生存能力

大萧条中,世界的一切都在萎缩,这包括家庭收入、人际联结和人性。亚伦的小世界和大萧条的时代背景相呼应,他身边的一切仿佛一直都在不断地坍塌和缩小。

12岁的亚伦,这个处在成长黄金期的男孩,该如何处理正在塌缩的外部世界——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核心。

亚伦有着过人的天赋,这种天赋主要体现在他超越自己年龄限制的环境掌握力(Environmental Mastery)(Ryff,1995)。比如说,他在失业大潮中找到了两种赚钱的方法,在父母不在几周里独自存活了下来,还获得了年级的品学兼优成就奖。

环境掌握力强调了通过身体或心理行为,有效管理自己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Ryff,1995)。Ryff认为对环境的掌握是实现个人福祉的6种关键能力之一。

亚伦调控环境的方式也非常特别,往往是中国社会避免谈论的心理能力,分别是:撒谎和嬉闹。在普世价值观中,这两种能力并不是“好孩子”的标配,中国的“好孩子”应该听话、懂事,是顺应环境的。

但我认为,撒谎和嬉闹被普世价值长期地误会了,它们恰恰体现了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满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 撒谎(Lying)

老师问亚伦他是否搬家了,如果离开了这个社区,那么亚伦必须要转校。亚伦机智地将父亲朋友的地址告诉了老师。

虽然老师识破了亚伦的谎言。但是,她对亚伦产生了同理心,并刻意帮他向学校提交了错误的地址。

小孩子一般从4-5岁开始才能慢慢学会撒谎,因为撒谎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Schaarschmidt,2018)。

a.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事实。

b. 同时,我们必须压制真相。

c. 此外,我们必须能准确评估听众的反应,以便在必要时能熟练地根据原故事的情节做改编。

d. 还有道德层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决定。

说谎是一个有意识的决定,要求自我控制、计划和调节情绪及行为。因此,说谎的前提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前额叶皮层。可以这么说,撒谎是孩子聪明伶俐的标志之一。

此外,我们习惯从道德层面要求小孩不要撒谎。但是对于手无寸铁的小孩而言,谎言是儿童保护自己的认知工具之一,有助于ta们躲避想要闯入ta们的安全区的人(Stangneth, as cited in Schaarschmidt,2018)。

比如说:小孩子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这时候,父母一定是希望小孩子能够撒谎,并告诉这个陌生人,自己没有钥匙,不能开门。

亚伦一家住在旅馆,如果不是这个创造性的谎言,他可能会被迫退学。亚伦通过撒谎的方式,一次次成功地改变了环境对他的限制。

2. 嬉闹(Playfulness)

旅馆告诉亚伦,他父亲没有付足够的租金,因此他必须被赶出去。为了守住房间,亚伦足不出门。但日复一日,亚伦的食物消耗完了。他被饥饿袭击,同时也被孤独围困,因为他不知道亲人何时归来。

万万没想到,镜头一切换,亚伦把杂志上的培根和面包剪了下来,大口“吃”了起来。

望梅止渴也好,苦中作乐也罢,亚伦脸上展露出久违的满足感,这也巩固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动机。
嬉闹通常被定义为:“倾向于以给自己(可能还有其他人)提供娱乐,幽默和/或娱乐的方式来构架(或重新构架)情境”(Barnett,2007)。

嬉闹的性质:嬉闹与愉悦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有关,可以起到预防心理,行为和身体问题的作用(Yue et al., 2016)。实验证明,积极情绪能够迅速消除消极情绪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Tugade & Fredrickson, 2004)。

嬉闹的效应:心血管从消极情绪中恢复,意味着ta可以更自主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ta为了应对这个困境而产生的想法和行动也会更灵活 (Tugade & Fredrickson, 2004)。

简而言之,消极情绪把我们锁定在一个对象上,而通过嬉闹,积极情绪被激起,解决问题的百宝箱也就被打开了。假设亚伦在此时批评自己之前做的一些决定不够好,那他只会进一步伤害自己,也无法有效地处理眼前的挑战。

02.

有一种人,即便在极其匮乏的环境里,也能成为自身的精神源泉

经济萎靡不振,大家都企图从其他人身上得到什么。旅馆私自扣留旅客的行李,马路边的警察抢走小孩子的苹果,餐厅服务员因得到昂贵的手表逃路......

奇怪的是,亚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为被校园霸凌的同学解围,为被旅馆赶走的画家偷回画笔,阻止警察在路边欺负小朋友......

亚伦又展现了两种特别的调控环境的方式——人们往往在盈余时才能想到给予,在稀缺时苦心积虑索取和获得——但亚伦却在什么都没有的条件下选择:慈悲和慷慨。

亚伦使用这两种看似“亏了”的调控环境的行为,恰恰使得他在极端的环境下得以存活。为什么这么说?

1. 慈悲(Compassion)

亚伦和弟弟苏利文(Cameron Boyd饰)放学后一起回家,发现父母神情凝重。父亲(Jeroen Krabbé饰)告诉两人,弟弟将被送到舅舅家暂住,因为这样一周能省下1美金。

亚伦和弟弟告别时,他感受到弟弟的沮丧和无助。于是,他拿出了弟弟喜欢的玻璃球,并送给了他。要知道,亚伦之前可是不甘心把这个玻璃球给弟弟的。
亚伦没有否认离别的现实,而是识别、承认,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弟弟减轻忧虑和伤感——这是亚伦的一个慈悲的行为。
慈悲指:不带偏见地看见苦难,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解除苦难的渴望。慈悲可以给予他人,也可以给予自己(Hanson & Hanson,2018)。

慈悲的性质:它混合着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既温柔又刚健。例如,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慈悲时,大脑中的运动规划区域就开始为行动做准备(Hanson & Hanson,2018)。

慈悲的效应:不断地体验慈悲,我们的神经结构和功能会产生持久的改变。就像用老式录音机录制歌曲,随着歌曲的播放,当你体验它时,你可以帮助它在你的神经系统中留下物理痕迹(Hanson & Hanson,2018)。

亚伦有无数个小小的慈悲的瞬间,他不把苦难推开,苦难才没有堆积如山。用慈悲撑出一个有笑容、有希望和有尊严的小世界。这些瞬间使得亚伦的精神健康不至于随着时代的塌缩而消失。

2. 慷慨(Generosity)

亚伦养的两只金丝雀生了5个宝宝。他本以为5只小鸟能卖15美元,没想到,新生的小金丝雀都是母的。因为母雀不会唱歌,所以一共只能卖50美分。这让满心期待的亚伦感到万分失望。

失望之余,离店前,亚伦却用这50分买了一只小猫送给病怏怏的邻居。要知道,亚伦靠着用25美分换来的20个餐包养自己。但他竟用50美分买一只猫,送给因病重准备搬家的邻居姑娘——这是亚伦的慷慨。
慷慨的本质是:利他主义,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Hanson & Hanson,2018)。

慷慨的性质:尤其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小的事情,为他人的生活添彩,是一个让我们的精神资源时时焕然一新的渠道。这是因为当我们不能给予我们所能给予的东西时,内心会感到疼痛:有爱却无人接受;有天赋却无处施展(Hanson & Hanson,2018)。

慷慨的效应:乍一看,慷慨可能更像消耗而不是资源,但它巩固了你心里已经拥有的盈满的感觉,同时也将你与ta人联系在一起(Hanson & Hanson,2018)。

这些慷慨的瞬间逐渐扩大了那个可以被称为“我们”的圈子。当空间扩大,精神“氧气”自然流入,这使得亚伦的世界不至于淹没在时代的萎靡不振和麻木不仁之中。

03.

“他们想埋葬我们,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是种子。(They want to bury us, but they don't know we were seed.) ”

从亚伦的撒谎、嬉闹、慈悲和慷慨中,我们看到他强大的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lience),即遇到重大的人生打击时,心理健康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弹回来”(“Bounce Back”)。

除了恢复外,Hanson和Hanson(2018)认为:真正的心理韧性能培养人的福祉(Well-being),而当我们内化了福祉的体验时,就会建立起内在的力量,从而使我们更有心理韧性,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心理韧性能够帮助我们从精神打击中走出来,也可能从一开始就预防了我们掉进精神挣扎的泥潭。难怪,心理韧性也被称为“平凡的魔法”( “Ordinary Magic”)(Masten,2001)。
在危机中,食物和财产是不可或缺的,但人们更容易忘记精神粮食的必要性。可是,压倒一个人的不只有饥饿和贫穷,还有绝望、抑郁、狂躁、自杀等等。

亚伦的环境掌控力使得他在一个正在萎缩的世界中成功地长大了,获得了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娴熟的环境掌控力。

明明是描述大萧条时代,电影的画面却不是灰暗的。相反,每个图像都发着光,被清澈橙黄的夏日光线填满。明媚的暖光烘托着的,正是亚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References:

Hanson, R., & Hanson, F. (2018). Resilient: How to grow an unshakable core of calm, strength, and happiness. Harmony.

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27.

Tugade, M. M., & Fredrickson, B. L. (2004).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2), 320.

Ryff, C. D., & Keyes,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

Yue, X. D., Leung, C. L., & Hiranandani, N. A. (2016). Adult playfulness, humor styles, and subjective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9(3), 630-640.

Schaarschmidt, T. (2018, July 11). The Art of Lying.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