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怎样把《梦游人》推荐给没读过昆德拉的人?

2020-09-07 14: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梦游人》(全3册)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流畅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赫尔曼·布洛赫,乔伊斯最好的知音,受《尤利西斯》启发创作了《梦游人》,而《梦游人》又启发米兰·昆德拉写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马尔克斯齐名的拉美文学四主将之一卡洛斯·富恩特斯,亦对其多有效仿。他的作品在西方久负盛名,却在汉语境内几无踪迹。

今天,终于可以读到他的《梦游人》。这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重量级作品,它的中文版的问世,是中国近20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

 

《梦游人》金口版

被誉为“来得太晚的文艺复兴巨人”的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乔治·斯坦纳说:“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同样把布洛赫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小说相提并论,认为布洛赫的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开启了现代小说的新方向,它属于那种“一流的伟大作品”,其受众仅局限于“相对小众的精英读者群”。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什么?这本书只适合给相对小众的精英读者看?那我还要不要买了?

买吧,哪怕就为验证一下自己是不是精英呢。

 

金口版:书口三面烫亚金、译者签名、001-364编号

其实无所谓精英不精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梦游人。用译者的话说,在价值崩溃的黑夜,我们每个人都是梦游人。没读过《百年孤独》和《活着》,没看过《四百击》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都不妨碍我们作为梦游人存在。

可我总觉得,谈论《梦游人》,最绕不开的,还是昆德拉。

 

译者流畅

以米兰·昆德拉为媒

实际上,译者流畅也是“因推崇米兰·昆德拉,矢志翻译对其影响至深的赫尔曼·布洛赫”,才翻译了这本书。编者同样是因为喜欢昆德拉,在机缘巧合之下,才有幸成了这本书的编辑。

所以,作为本书编辑,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把《梦游人》推荐给没读过昆德拉的人?想想,还真是挺难的。

这本书正式付印前,请了15位作家、翻译家、学者、书评人、读者试读。作家、评论家邱华栋说《梦游人》是今年文学翻译出版最大的亮点,他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邱华栋试读《梦游人》

他说:“米兰·昆德拉对布洛赫的这部小说的赞扬,使我早就知道了《梦游人》与《没有个性的人》是可以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提并论的20世纪的现代文学杰作。它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傲视群雄,它本身也形成了中欧文学传统中必须被重视和继承的新传统,是一块绕不过去的小说巨石。《梦游人》的独特个性,恰恰就在于小说在向哲学接近、在向思考靠近、在向精神性的层面靠近的同时,展开了平面无限扩大的叙事。因此,它成了由情节和故事取胜的小说类型向内向式的精神性小说转折的基石,这是《梦游人》带给20世纪小说史的贡献。”

青年作家童末对《梦游人》也是期待已久的。她是布洛赫的粉丝,翻译过跟布洛赫气质相近的另一位奥地利文学大师罗伯特·穆齐尔的《日记》片段。

 

童末试读《梦游人》

15位试读人里边,对《梦游人》期待已久的还有作家止庵。他说:“我是因为卡内蒂而知道布洛赫,并期待读他的作品的。卡内蒂将他与穆齐尔、卡夫卡一并列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而在17年前的2003年,止庵先生在《博览群书》发表了一篇文章——《期待中的译作》,这篇文章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就提到了德语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另一部著作《维吉尔之死》。

2003年那会儿我还是个学生,刚读过几本昆德拉的书。后来当了编辑,又看到止庵先生那篇文章,所以就对布洛赫这个作家格外留意。可以说,止庵先生的那篇文章对现在这个《梦游人》中译本的出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来认识了译者流畅,他当时在淘宝开了个小店,卖女式内衣,一边翻译着布洛赫的作品。那个时候他刚开始翻译《梦游人》,但这是个大工程,没有几年出不来,于是我们合作先推出了一本布洛赫的传记——《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作者是布洛赫研究专家、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德语文学教授埃内斯汀·施兰特(Ernestine Schlant)。

就是这本传记,从策划到出版也用了5年的时间。这期间,流畅在上海三联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布洛赫的作品《未知量》(2015年)。

而《梦游人》就是国内第二部布洛赫的作品了。《赫尔曼·布洛赫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这部作品,因为它是布洛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之一。所以建议看《梦游人》的人,配着《布洛赫传》来读。

可以说布洛赫作品在中国的出版,是充满了坎坷。而在日本,早在1954年(布洛赫逝世三年后)就出版了布洛赫的小说《无罪者》,1966年《维吉尔之死》日文版出版,1971年《梦游人》日文版出版,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出版了布洛赫的所有小说作品(5部)。

 

日文版《梦游人》封面

 

《梦游人》各语种译本封面

截至目前,赫尔曼·布洛赫逝世近70年(1951-2021),《梦游人》在世界各地出版了几十种译本。国内读者期待了几十年的中文译本,终以纸质书的形式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翻译界的盛事。

但是如果没有米兰·昆德拉,如果没有他的小说评论在国内的出版与畅销,国内对布洛赫的译介,恐怕还要再推迟不知道多少年吧。

你会因为封面去购买一本书吗?

请史航老师试读《梦游人》的时候,他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书,我就说喜欢昆德拉的人都会喜欢的,史航老师说那完了,我就没喜欢昆德拉。我说,那正好帮我做个试验。

后来史航老师告诉我说,试了几次,确实读不进去。我说止庵老师喜欢啊,他说,止庵喜欢的很多人我都无感。

对《梦游人》无感的还有作家马原。他看了试读本后,坦言“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并且说“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夫、托马斯·曼都不是我喜欢的作家”(还好,这等于是把布洛赫与乔伊斯等人相提并论了),他觉得昆德拉太热衷于讨论。

所以问题来了:究竟怎么才能把这本书推荐给不喜欢昆德拉的人呢?是腰封上的那一堆广告语吗?还是这三个有人非常喜欢、有人不是那么喜欢的封面?

 

《梦游人》三部曲封面实拍

提到封面,尤其是那个屁股,很多人会眼前一亮。也的确有人告诉我,完全就是冲这个封面来的。这个我完全理解,就像几年前,我只凭一部电影的海报,就花了两个小时去看它。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是我年轻气盛吗?也不是。放到现在,我还是会被这样的海报吸引,一如好看的图书封面。

 

《年轻气盛》电影海报

《梦游人》的封面,遵循的就是好看原则。封面方案发出去之后,很多人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其中有几位读者觉得,埃贡·席勒的画,跟《梦游人》的内容或主题,并不相符。包括止庵老师,他也对封面提出了不同意见:

三部曲都用席勒的画,是否有点把书的内容限定了呢?席勒画作传达的精神应该是一战前不久到一战接近结束时的,这里至少第一部的“1888年”“浪漫主义”,与席勒有点隔阂。严格说,第二部的时间(1903年)于席勒也太早。

对此,我们的意见是:不追求图文严格对应,以设计风格的统一与整体感觉的一致为原则,这两点做到了,封面应该也就好看了。而如果追求图文完全相符,则很难做到三个封面在风格上保持统一、在设计上保证内在的延续性。而且国外的译本,日文版、格鲁吉亚文版封面也都用了席勒的画,这是否说明,至少席勒的画在传达“梦游症患者睡梦和行动之间的状态”这一主题上,跟本书还是有所对应的?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采用了席勒方案。

只是在采用席勒的哪一幅画来作为封面用图的问题上,我们经过反复的挑选和试验,最终选定了现在的三幅。

而席勒画作中有一些更好看的,因构图问题,或其他某种原因,我们并未采用。总而言之,现在的这三个封面,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尚可让人眼前一亮。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总不至于太坏。

我们甚至把这三个封面直接印在了帆布包上,希望喜欢喜欢《梦游人》,喜欢这三个封面的人,审美得以延伸。

 

《梦游人》周边·帆布包

那么,你会因为封面去购买一本书吗,就像因为一个人的长相而喜欢上他/她?

 

安东尼奥尼《夜》电影海报

一本小说与一个导演在一部电影里相遇

除了昆德拉,除了封面,还有什么可以让你喜欢上《梦游人》呢?我想说一说安东尼奥尼。

安东尼奥尼是我最喜欢的意大利导演,他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之《夜》(另外两部是《蚀》和《奇遇》),获得了1961年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在这部电影中,布洛赫的小说《梦游人》曾反复出现。

德裔美国学者、布洛赫另一传记作者吕策勒(Paul Michael Lützeler)在《我们的同时代人》一文中写道(译文由流畅翻译):身为知识分子和知名作家的乔万尼在百万富翁的别墅里发现了布洛赫《梦游人》的意大利语译本,他琢磨着,在这里,谁会读这样一本书;瓦伦蒂娜(莫妮卡·维蒂饰)坐在门厅的楼梯脚读着布洛赫的《梦游人》,被莉迪亚看见后告诉了乔万尼,乔万尼对这位年轻姑娘非常好奇,相信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乔万尼含情脉脉地走近瓦伦蒂娜,她手里拿着《梦游人》,打趣地问他,一起读一读这部作品,他们是否就能够了解彼此。但这场韵事没有下文:瓦伦蒂娜承认自己不能爱。人的维系物的丧失,陌生感,日复一日的城市生活的空虚,知识分子的疏离:这些都是布洛赫的三部曲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夜》的共同的主题。

 

当然,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也是有一定门槛的,知道安东尼奥尼的人,恐怕还没有知道昆德拉的多。但是就他们二人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来说,在我心里,安东尼奥尼在世界伟大电影导演中的排名,是要高出昆德拉在世界伟大小说家中的排名的。说句题外话,他的《放大》(1966)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最伟大的一部,没有之一。

他们为《梦游人》背书

通常,我们向一个人推荐一本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举出气质相近的例子。推荐一部电影,推荐一个人,同样如此。因为朋友的朋友,很容易成为朋友。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一个朋友当面诋毁你十分喜欢的人或事物,而瞬间拉开你们灵魂上的距离。

所以,如果你喜欢昆德拉,你一定就会喜欢布洛赫,喜欢他的《梦游人》。而为布洛赫及其作品背书的人,绝不止安东尼奥尼一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一份名单: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福柯、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君特·格拉斯、阿道司·赫胥黎、马丁·瓦尔泽、桑顿·怀尔德、乔治·斯坦纳、莫里斯·布朗肖……

而在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残雪老师,是我认为最接近赫尔曼·布洛赫的中国作家。当然,他们的接近只是在小说的实验性、哲学性和精神内向性上,因为国内的小说家,能在这几个方面一直坚守,且已站在一定高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的,我能想到的也只有她。

那么,上面这些人,如果至少有一个是你喜欢的,你就可以放心地下单《梦游人》了。

关于译者

最后说说译者流畅。对于这个我认识十余年,眼见他从18岁高考落榜、开淘宝店,一路坚持纯文学翻译到现在的90后小镇文学青年,我对他的评价,完全可以借用《梦游人》试读者笃静的以下文字来表述:

现在,漫无目的的焦灼等待似乎已经变为一种予人清晰感的期待,这种期待的运动脱离空间指向未来的方向,并像河流一样漫延满溢,充盈心灵的空隙;我正翘首以盼——赫尔曼·布洛赫的长篇小说《梦游人》中文译本的面世。

去年冬天,我几乎是惊讶地、难以置信地发现了译者郑流畅,仿佛目睹自我幻想的实现,而这些幻想就发生在一个现实中的活人身上,他的译作(布洛赫的一部中篇小说《未知量》)就摆在我面前。

流畅作为一个自由的文学漫游者,米兰·昆德拉的追随者,他不单拥有文学敏感同广博的文化见识,还直接继承了昆德拉的反媚俗精神以及美学观念,执着于探究和分析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追求译作对原著美学意图的忠实。作为一名译者他是坚定的直译派,作为一名读者他是较为深邃的那一类。如今他年方二十八,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假若他得以克服自身的软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确信那种牵制必定存在)并长此以往不懈、专注地去将自己的思考汲取到笔尖上,把思考的努力和成果贯彻集中在主题的写作上,汇成一篇篇文章,那么他也许有机会能成为一位像傅雷那样的优秀翻译家兼文艺评论家,且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探索热忱及深刻的自我意识,他甚至有望成为一位优异的小说家(尽管艺术心灵仍在他心灵深处的黑暗中秘密生长,还没有任何萌芽的表露)。

可以想象,中文面孔的《梦游人》会引发多少个体的心灵震动,这比轰动大众的响动,要剧烈得多,也深远得多。

【此文首发于“七楼书店”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pvhhpQYyhhIBi3y0oEq__w)在澎湃发表时略有删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