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陈章武教授报告全文

2020-09-07 0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 ,作者陈章武

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

定期发布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开展助学活动的动态,总结交流经验,打造一个助学、筑梦、铸人的公益爱心平台。

赵家和教授

仁爱无言大教授

——清华精神的毕生实践者

文/陈章武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

本文系陈章武教授在清华经管学院2020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的主题报告全文

感谢经管学院党委在2020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硕博新生入学教育中,邀请我来作赵家和老师的事迹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仁爱无言大教授——清华精神的毕生实践者》,共分五个部分:“生命的重托”,“与时间赛跑”,“求仁得仁,了无遗憾”,“炭火精神绵延相传”和“共勉”。

2012年7月19日,我去清华大学校医院病房探望赵家和老师。那天赵老师精神尚好,他的老伴吴嘉贞老师正好也在病房陪伴。赵老师对我说起,这几年来吴老师很累,也需要很好的休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赵老师对我最后的嘱托,也是我见赵老师的最后一面。三天后,7月22日下午5点35分,赵老师脱离了人间一切痛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生命的重托

那是2011年3月底的一个中午,赵老师从他家里给我打电话,要我有空到他家里去一趟。还是两年前的春天,赵老师在体检时,血液生化指标出现了不正常。后来经进一步检查,确诊是肺癌,并发现癌细胞已经有转移,那两年来他一直在积极治疗。

当天下午,我就去了赵老师的家。他告诉我,他退休以后一直在发挥余热,国外讲过两年学,国内也有些兼职,比在职时收入还高了一点,多少有了一点积蓄。他也做了一点投资,小有斩获。这些钱对他没有什么用,可以用来帮助寒门学子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他认为,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多年,入学率列入各级政府一票否决的考核指标,初中前的教育较有保障。考上大学后,受到社会关注,困难的学生至少可以有7条渠道得到帮助。但高中阶段目前最被忽视,不少寒门学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年纪小,知识不足,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劳动。我们要帮助希望继续学习的寒门学子,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他们也应当得到一个多少平等一点的学习机会,即使仍然考不上大学,也等年纪大一点、知识多一点再去打工。

赵老师还告诉我,从2006年起,他开始调研,制定助学计划,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展开合作,帮助高中的寒门学子,助学款定在一人一年2000元,受助学生已达1000多人次。2009年开始,在甘肃省白银市还有一所白银实验中学,正在接受定点帮助。但现在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这样做下去了,因此想委托我帮助他来实现他和吴老师不能继续完成的心愿。

当时听完这一席话,我真是百感交集。1986年,我从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调到经济管理学院。报到那天,接待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当时担任经管学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的赵家和老师,已经共事25年了。赵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聪明,聪明绝顶。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先后三次改行,每一次都出于国家的需要,赵老师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每一行都干得非常出色,能力极强,英语非常好。赵老师是经管学院金融教育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不曾想,赵老师退休后,还亲力亲为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将一生的积蓄倾囊相助,深蕴心系民生、奉献社会、关爱未来的家国情怀。赵老师是一位真正的金融教育家,不仅在教我们如何运作和管理资本,更在用无言之教,告诉我们,如何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去。这样一位好老师、好同事、好兄长,一位好党员,之于曾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十多年的我,竟一无所知,真是失责啊!惭愧之心,内疚之心,油然而起。同时,除认同赵老师的价值理念外,心中也有一丝欣慰,赵老师把这样一件心中放不下的重要善事托付给我,这是赵老师多年来对我了解和信任的积累。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就答应了赵老师,我也看到赵老师舒了一口气,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随后几天,我的主要工作是说服赵老师,不要把积蓄都捐了,给自己和老伴留一点,给孩子们留一点。没有想到,这件事也并不容易做。赵老师和我讲:他历来不认为把钱留给孩子是一件对的事,林则徐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我已经培养他们上了学,他们兄妹有本事自己挣钱。赵老师还和我讲:他已经为自己和老伴留够了预算,现在看病都有公费医疗,再贵的自费药,治不好的病还是治不好。我哪里知道,当时治疗肺癌有一种英国原产的靶向药,效果较好,但要500元一片,赵老师嫌贵,只用了50元一片的印度产仿制药,正在全身过敏!经过我反复劝说,好不容易赵老师才答应 “少留一点,暂时先不捐”。

紧接着的一件事,是找律师来签署相关文件。那时,若赵老师把财产全权委托给我,由我按照赵老师意愿,开展慈善活动。只能算是个人之间的一种赠与,我接受委托后,就需要如实申报所得税。律师建议:只办财产的委托管理,资产的所有权仍属赵老师,我只是受托来管理。最好的办法是能尽快申请成立一个基金会,再将赵老师的资产直接捐赠给基金会。这样就请了两位都有博士学位,又有执业执照的律师, 在两位律师的见证下,于赵老师的家中完成了文件的签署。那天,赵老师十分高兴,总算松了一口气。1409万元积蓄委托我来支配,他好不容易同意留下了不到10%,暂不用于助学。文件签署后,在家中照了一张相。

与时间赛跑

赵老师委托我和学院的两位校友三人组成一个小组,作为基金会的发起人。尽快申请成立一个基金会,这是实现赵老师委托的关键第一步。

我当时提议基金会的名称用“家和”,家和万事兴,这个名字很有意义,但赵老师坚决不同意,因为基金会名称不能出现他的名字。事实上,赵老师从2006年起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已经用兴华助学的名义开展助学活动。赵老师提议基金会的名称还是叫兴华助学基金会,兴华、兴华,振兴中华,这个名字很响亮,也比较中性,以后大家都可以来参与,不排斥任何人。他还特别声明,今后他和他的家人都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职务。

接下来的工作是起草基金会的章程,找到基金会的主管单位和注册登记机构,因那时申请成立基金会必须有主管单位。

申请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在网上可以找到章程蓝本。主要是要确定基金会宗旨,赵老师对此早已深思熟虑:捐资助学,帮助更多家境贫困的学子获得平等学习的机会。受助对象主要是贫困家庭正在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后来改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学生,加了“阶段的”三个字,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包含在内。

赵老师还一再交待我:我们这一点钱,做不了多少事,要坚持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热闹的地方我们就不去了。当时定下的策略是贫困地区选优秀中学,困难家庭选上进学生,即两个“困中挑优”的原则。

同时,我开始联系各地的清华校友,寻求帮助,尽快找到一个愿意接受我们的基金会主管单位和注册登记机构。清华大学甘肃校友会给予最快和最积极的响应。甘肃地处我国西部,当时甘肃的一些贫困地区,几乎有一半家庭仍属于贫困人口。2005年,我曾带领经管学院近200名师生,前往甘肃17个贫困县、区中,60个乡镇的1090家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还考察了34所学校、39家企业,调查为期10天,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有一些切身的体会。

2011年5月14日,这是我平生第三次来到兰州。一下飞机,清华大学甘肃校友会接我到兰州饭店,当晚就马不停蹄地开会。他们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表示一定要把赵老师委托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寒门学子身上。当即建议基金会的名称定为“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用“甘肃”两字,利于在甘肃省民政厅申请注册登记,以后主要资助甘肃地区的寒门学子,加“青少年”三个字,以便请共青团甘肃省委作为基金会的主管单位。接下来,以兴华助学基金会(筹)的名义,开始到中学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方向是相对困难、又有良好求学风气的陇东地区,请当地共青团系统给予协助。

次日一早,兰州校友就派了一辆车,我和司机两人开始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第一站前往六盘山西麓的庄浪县,那时,到处在修路,早晨从兰州出发,下午近三点,才抵达庄浪县政府的所在地水洛镇,第一中学的所在地,行程近400公里。庄浪县是全国著名的梯田化模范县,有40多万人口,历来重视教育,庄浪一中已有70年历史,是一所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还曾培养出甘肃省理科状元。校长李维仓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之间的讨论十分融洽,考虑在庄浪一中设立100个名额,兴华助学基金会的资助对象主要面向家境贫寒、要求上进的学生,性质是助学金,不是奖学金,高中三个年级大体平均分配,原则上高中阶段持续资助,可以有适当更换,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发放,每次1000元。我们还讨论了遴选受助学生的程序,我希望整个过程公正、公平、公开,受助学生的名单能够在学校公示五个工作日,但我又十分担心,这样会不会伤害受助学生的自尊心。维仓校长对我讲:这是清华大学教授设立的助学金,能够得到清华大学教授的帮助,对受助学生是最大的肯定和鞭策,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如果个别学生有自卑心理,学校来做工作。维仓校长还告诉我:这是庄浪一中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助学金,一定把它管好用好。

17日早,从庄浪水洛镇直接去平凉市灵台县的中台镇,考察那里的灵台一中。从水洛镇到中台镇,要绕过六盘山,到达陇东黄土高原的南缘,甘肃省东南部和陕西省接壤的地方,近200公里的行程,开车用了4个多小时,到中台镇时已过中午。

我见到了灵台一中的周建荣校长,他从大学毕业后就回母校任教,一生奉献。商谈同样十分顺利融洽,决定在一中也设立100个兴华助学金名额,这也是灵台一中历史上最多的一笔助学金。看到兴华助学的理念能得到受助中学的认同,大大增强了我完成赵老师所托的信心。

18日早离开中台镇,决定下一站奔赴庆阳市镇原县的三岔镇,考察三岔中学。从中台镇到三岔镇大约又200公里,一路向北,直指陇东黄土高原的深处,中午在镇原县城打了个尖,到三岔镇已经下午三点多了。顾名思义,三岔镇地处甘肃庆阳市的镇原县、环县和宁夏固原市的彭阳县三县的交会处。三岔中学是陇东黄土高原深处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迄今为止,它是我们资助的中学中办学条件最差的一所,而孩子们学习十分自觉,学习积极性不需要动员,大山深沟时时刻刻都在动员。上学,几乎是大山深处寒门学子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是千家万户的希望所系。三岔中学校长郭忠伟在学校的荣誉室接待了我,在荣誉室的墙上办学理念赫然映入眼帘:“培养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带动一座村庄。

我也由此更深刻地理解赵老师的委托:兴华助学要坚持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脑海里开始逐步形成了兴华助学资助中学的遴选标准。

19日一早,从西峰出发,考察这次行程的最后一所中学,——华池一中,它在华池县政府所在地柔远镇,县境内的南梁乡是当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南梁革命根据地,从1935年11月起,即属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在人口10多万、近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华池一中一所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华池一中校长徐占库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热切地期盼着。华池一中在历史上还没有一名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十分欢迎清华大学教授在华池一中设立兴华助学金,最后也是决定100个资助名额。

一路上和各受助中学校长们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兴华助学金的金额多少比较合适?每人每学年2000元,是赵老师在患病前,到北京远郊实地考察后提出的建议, 这是否适合甘肃陇东的实际情况?比较一致的最保守估计,当地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总和在7000元至9000元。学校在县财政的支持下,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通常有一、二千元不等的减免,对于学习努力的学生,经常会有几百元形式各异的奖励。2000元已经是学校最高等级的助学金,后来还有国家助学金,也是一年2000元,校长还建议多少应当留点缺口,让学生家长自己来解决,完全依赖也不好。这既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受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兴华助学金每人每学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发放,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北京,我向赵老师详细报告了甘肃之行,赵老师听了十分高兴,兴华助学向前迈出了一步。不久,通过远程网络联系的方式,以兴华助学基金会(筹)的名义,和这四所中学分别签订了兴华捐资助学临时性协议书,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这多少有点像在“抢跑”,因为筹备的名义也还没有正式得到批复。

2011年余下的时间里,我先后去兰州三次,不断地填写各种表格,提交各种材料、证明,拜访政府各相关部门,当面说明需要阐明的问题,随后是漫长的等待回复期;同时,我们也在与各方协商理事会的组成、监事的推荐、法律顾问的聘请;基金会章程草案也在反复斟酌、修改。

这一期间,赵老师病情也在恶化,癌细胞侵入他的脊椎,压迫神经,经过有限度的放疗和化疗,虽有所缓和,但也伤害了健康的肌体,体质开始下降,开始是两脚失去知觉,逐步发展到下肢,到了年底,行走已经出现困难。加快推动成立基金会,和生命赛跑,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位校友连辑,刚从内蒙古调到甘肃不久,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我们私下猜想,基金会申报注册登记需要经过的相关政府部门,从工作性质上看,多少也都与他有一定关系,能否请连辑部长来支持。2012年元旦刚过,我再次赶往兰州。连辑校友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毫无空暇,但听说是学校老师想要见面,马上安排,利用早餐时间见面。我利用这一点点时间,简单明了地说明了来意。连部长当即表示:“我明白了,是经管学院一位已经退休的常务副院长,在生命即将走向终了的时候,要把自己一生的积蓄委托原先的同事,学院的党委书记,来我们甘肃资助寒门学子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这是大好事。这样的院长值得尊敬,这样的党委书记,我也可以信任,我出面来协调,促进基金会尽快在甘肃成立。”并表示要亲自参加成立会议。

有了连辑部长的协调支持,申报基金会的工作大大加快了进程。2012年2月10日得到批复:同意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共青团甘肃省委员会担任兴华基金会的主管单位,甘肃省民政厅是兴华基金会的登记注册单位,可以开始办理相应手续。2月16日,乘着连部长的方便时间,在兰州召开了兴华助学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对外宣布兴华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

就在第一次理事会即将开始之时,赵老师给我打来电话,特别嘱咐我两件事:一是在新闻稿里不能出现他的名字;二是回北京时,不要给他带回任何礼物。在事前准备的新闻稿里,确实有赵老师的名字,我们必须要如实向外界交待兴华助学基金会资金的由来。经过一再讨论,赵老师才勉强答应,用“一位清华大学退休教授”的名义。我在新闻稿中写上 了“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清华大学退休教授给我打来电话”这样一句话。因擅自在前面加上“躺在病床上的”这几个字,我回到北京后,就吃了赵老师一通批评,说我没有写新闻稿的经验,用了“躺在病床上的”,容易让别人能猜到是他,应当用“几位清华教授”这样的字样。

前几次我从兰州回北京,都因为成立基金会一事还没有落实,一直没有想过要买什么东西给赵老师带去。这次来兰州,和几位校友商量,真打算买一点冬虫夏草和百合送给赵老师。人们普遍认同冬虫夏草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力,百合是兰州有名的土特产,滋阴润肺,镇咳祛痰。经反复说明,最后赵老师同意,可以用他的钱代购一点,带回北京,并表示了感谢。

2012年2月16日,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兰州宁卧庄宾馆正式成立,甘肃省政协主席冯健身和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茂盛为基金会成立揭牌。

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老师的义德大爱,甘肃省委宣传部决定派一个小组到北京,拍摄一点赵老师的影像资料,要我回北京先和赵老师打一声招呼。赵老师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说了句:“要拍你去拍!”清华大学也想用学生记者采访的形式留下点影像,同样被拒绝了。我曾轻轻地问赵老师为什么不同意,他也轻轻地回答我:“清静点。”只有这三个字。做了好事,就怕别人知道。

2012年的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赵老师看到兴华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兴华助学活动可以依规开展,很高兴,精神也一点点好了起来。赵老师和我说:今年5月1日,是和老伴吴嘉贞结婚五十周年的金婚纪念日,想在清华园里转一转,拍几张照片。1934年赵老师出生在清华园的新林院21号,除了日本人侵占北平,不得不随父母去了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童年,其余的日子里,几乎一直生活、学习、工作在清华园,现在也是躺在清华大学的校医院。不巧5月1日那天,北京天气不佳,有点阴,还刮着风。到了5月3日,风和日丽,天气十分晴朗,但这时赵老师已经无法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于是借了一辆可以把轮椅直接推上去的小面包车,在清华园里转一转。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大礼堂、清华学堂、工字厅前一一拍照。我建议赵老师再到二校门、新林院21号留影。可能他已经累了,说了声“见好就收”,又回到了校医院病房。这是赵老师最后一次游览清华园,再看一眼他梦萦魂绕的地方。那天,赵老师的精神特别好,从照片上,完全看不出已经病魔缠身三年了。

基金会成立以后,需要更换原先“抢跑”时用“筹”的名义与各受助中学签订的临时协议书,资助的范围也要适当扩大。

接着,从5月8日至16日,兴华助学基金会爱心团队,在团省委和省教育厅资助中心等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回访了乐都一中、三岔中学和华池一中。在陇东地区,先后又考察了庆阳市教育局推荐的五所中学,决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再资助环县一中、孟坝中学、合水一中、镇原二中等四所中学。这次以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名义,先后分别与十所中学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兴华捐资助学协议书,每所中学每年资助20万元,各设立100个兴华助学金名额,每人每年2000元,分春秋两个学期发放。明确受助对象的基本条件,规范了遴选资助对象的申请、调查、评审、公示、确认的程序,共资助千名高中寒门学子,每所中学也都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兴华助学领导小组,和专人负责的兴华助学办公室,每名受助学生也签署了承诺书。赵老师所倡导、奠基的兴华助学基金会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有了一定规模,影响力也正在形成。

就在此时,我受到了赵老师最严厉的一次批评。2012年4月,我也在清华大学办理了退休手续,回顾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直到退休,在清华园里度过了47个春秋,受到清华大学老师们的无数教诲,感激无限。我给工程物理系老师写了一封信,其中特别提到赵家和老师,他将一生积蓄捐资助学,推动成立了兴华助学基金会,而坚持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对我心灵上的触动很大。但我没有想到,那位老师竟是赵老师在清华大学学习时的同班同学,特意拿着我给他的信,去看望病中的老同学。赵老师看了大为生气,马上把我找去,当面向我说明那封信件中的每一个错误,初期的兴华助学活动,后来成立基金会等都还有谁谁参加,我都没有说明清楚,会让人误解成都是他赵家和做的,说我这是陷他于不义,让他有剽窃之嫌。在这个还说不上的荣誉面前,他又分得那么清楚。这样的严肃批评,是赵老师再一次给我的深刻教诲,我将终生铭记、受益。

在一年前,赵老师经律师见证委托我管理的资产,有一部分是信托资产。现在兴华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可以办理变更手续,正式过户到兴华助学基金会的名下。赵老师委托我管理的1 409万元,加上期间投资收益140 914.35元,扣除基金会成立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抢跑”支付的兴华助学活动费用593 250元,还有13 637 664.35元,全部进入兴华助学基金会的账户。赵老师一生积蓄捐资助学全部落到了实处。

基金会曾经设想要为每一位捐赠者回赠一个纪念品,并根据捐赠的数量多少,设计了不同规格的捐赠纪念品,在征求赵老师的意见时。赵老师对我讲:铜板不分大小,爱心不分先后,只要有这份爱心,都是一样的。不要去区分捐赠多少,也不要给他回赠什么纪念品。后来兴华基金会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感谢信,给每一位捐赠者作为捐赠纪念证书。内容不断更新,一直延用至今。对于赵老师,同样交付一封盖上了兴华助学基金会印鉴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和一封个性化的感谢信,这两样东西交到赵老师的手中,赵老师仔细看过后就交给吴老师,嘱咐小心保管,那已经是2012年7月初的事了。

赵老师看到兴华基金会已经走入正轨,十分高兴,同时担心基金会运行之事会带给我们太大的压力,还专门嘱咐我:以后就按基金会章程办事,把钱用完了就完了。

进入2012年的7月,赵老师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从生理的角度已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度日如年”,这是他的老同学去看望他时,赵老师亲笔写下的一段话。但在心理上依然坦然,对前来探望的好友说:我已经做了我认为的最好安排,求仁得仁,了无遗憾。7月22日中午,尚能正常用餐,下午5点35分,就平静地离开生活了78年的人间。当晚,遗体就送到协和医院作医学研究,在医院大墙的屏幕上显示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炭火精神绵延相传

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的中学听到赵老师离世的消息,纷纷表示要派代表来北京参加追悼会。赵老师的遗体已经捐赠,没有告别仪式。赵老师的老伴吴老师感谢来自大山里的心意,就让他们的儿子赵强和我一起去兰州,在当地开个追思会。

受助学生们才第一次知道,帮助他们的清华退休教授名叫赵家和,在赵老师的遗像前动情地说:赵爷爷离开的晚霞更加灿烂,温暖了山区贫困学子的心。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拜见”恩人,师生们无不潸然泪下。他们同时向我和基金会的爱心团队提出了个要求,要把赵老师的感人故事讲给受助的孩子们听,讲给中学所有的学生们听,把兴华基金会的经济帮助转化为心灵的激励、价值的引导。

8月30日,清华经管学院也召开了赵家和老师的追思会,朱镕基老院长送来花圈,追思会持续了三个小时,数十人发言。

2012年9月17日至27日期间,应各所中学的邀请,利用发放秋季学期兴华助学金的机会,征得吴老师同意后,基金会的爱心团队到各所中学首次演讲赵老师的故事,告诉受助的孩子们,赵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这次演讲大大拉近了清华大学老教授和寒门学子之间的距离,大山里的孩子知道了,他们有素不相识、像赵爷爷那样的爱心人士,也一直在关爱着他们,他们不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进而也改变了受助学生对助学金份量的认识,增强了助学的效果。赵老师的故事开始在民间口口相传,也有以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外界逐渐有所耳闻。

2015年10月11日,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在兰州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兴华基金会的典型宣传、持久发展等事宜。认为兴华基金会存在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要深入挖掘兴华基金会这个典型,扩大对兴华基金会的宣传,确保持久、健康地运行下去,造福更多的甘肃贫困学子。

2015年11月6日开始,《甘肃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综合报道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捐资助学活动。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栏目,连续三天对赵家和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2015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党委作出开展向赵家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议,赵家和同志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书写了优秀共产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与品格,他是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

2016年7月4日,《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周华、李晓以“这是一次等待了四年的采访”开头,在《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炭火教授”赵家和——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生命之歌》的长篇报道,随后四天连续发文报道。《光明日报》新媒体中心予以全面配合,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人民日报》头版以“ 蜡炬成灰光愈灿”为题进行报道,并配快评 “只求天下利,不求万世名”;新华社9月4日、9日连发每日电讯:“赵家和: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和他的生命选择”和“心灵之火,永不熄灭”;《中国教育报》9月8日头版头条以“炭火燃尽照后生”为题进行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国内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清华大学在校内举办“优秀共产党员赵家和先进事迹展”。

赵老师的动人故事传到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侯为贵的耳中。赵老师在退休后,曾担任中兴通讯的财务顾问,协助中兴通讯作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第一家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侯为贵提出“珍惜机缘,精诚合作”,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代表中兴通讯8万名员工,每年捐赠300万元,连续五年,共捐赠1500万元用于兴华助学。

更加难能可贵的故事发生在2018年。那年,中兴通讯公司遭受了外界致命性打压,企业的运行几乎窒息了一个季度,造成了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样极度艰难的时期,中兴通讯一诺千金,克服困难,痛定思痛,重新出发,竭尽全力帮助寒门学子,在新学年开学之际,如期捐资300万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弥足珍贵。现在又开始讨论第二期,每年300万,再捐五年。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赵老师的动人故事进入了国家电网天津电力公司退休女工王娅女士的心中。王娅女士通过手机,看到了《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赵家和炭火教授的感人事迹,给我发来电子邮件,第一次就捐了6000元,告诉我:她从1986年开始捐款,最初是救助大熊猫,后来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资助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改为黄河上游植树捐款。这些年汶川和玉树的地震、云南的旱灾,也都捐款了。她告诉我,自己是工薪族,没有大笔的钱,现在是个老年人了。她表示,我们若愿意接纳她,很愿意持续捐助下去,虽然退休了,自己还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还说,想到在西北有一个孩子,因为有她的帮助能持续学业,上大学,甚至读研,真是一件使人快乐的事。她要做赵老师那样的人。

没想到不久之后,她突然告诉我,她的机会不多了,可怕的癌细胞正在侵蚀她健康的肌体,要抓紧机会。她不惜停止正常的治疗,又到甘肃和我们一起参加助学活动,让我们又感动又心疼。随着病情的恶化,她又加快步伐,把自己唯一的房产捐赠给我们兴华助学基金会,并拖着病体,坚持办完了生前捐赠的全部手续,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她坦荡地面对死亡,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像赵家和老师一样,把自己捐得个干干净净,求仁得仁、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间。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赵老师的动人故事,进入了一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60年毕业的老校友视野中。而今,她已是耄耋之年,是《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在读到赵家和老师的连续报道后,千方百计找到我,诚邀兴华助学基金会到四川贫困山区开展兴华助学。在达州市扶贫移民开发中心,以及开江县、宣汉县两县关工委的鼎力支持下,我们确定了三所中学作为兴华基金会的资助点。之后,她不顾高龄,坚持与我们一起在大巴山里家访,和孩子们促膝交流。当她得知我将在文中写入她为四川孩子开展的助学活动后,坚决地跟我说:不能出现她的名字。

可以告慰赵老师,兴华助学基金会一直在健康发展。目前,兴华基金会与甘肃、青海、四川、河南等四省八市十五个贫困县区的20所优秀中学签订了捐资助学协议书,这些受助中学中11所在县城,8所在乡镇。基金会爱心团队坚持兴华助学活动“三到”的行动准则:钱到、人到、心到。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在祁连山麓丘陵荒漠,在大巴深山峭谷陡坡,在伏牛山中大小村寨跋涉的行程逾5万公里,先后召开262余场学生、老师、家长互动座谈会,参与人数超过20000人次,走访了341户贫困学生家庭,累计资助高中生5235名,到今年秋季学期,累计资助高中生的人数将超过6000人,其中3860 名已经完成高中学业,近80%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017年夏天开始,已有287多名在校大学生获得资助,每人大学本科期间2万元,下周我将再去兰州,又将有127名今年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获得大学阶段兴华助学金的资助。到目前为止,坚持雪中送炭的宗旨,共向寒门学子发放助学金超过3000万元。目前,基金会持有的资产也近3000万元。

共勉

今天我们这些新入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考研中的优胜者,顺利地进入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开始了“新生第一课”。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几乎得到了同龄人中最好的受教育的条件,这里果然有自身的努力,更是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那我们要不要,应当不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呢?要不要从赵老师感人的一生中,学习一点什么?

回顾数千年中国的历史,代表中国精英的传统知识分子都做了什么呢?他们或是 “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开拓精神;或是追求道德至善的人生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或是文以载道,天地情怀,不失节操的独立人格,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知识分子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确保了中华文化延续数千年之灿烂辉煌。

那我们这些同龄人中佼佼者今天做什么呢?能只追求个人的“成功”吗?能只追求自我的满足感,追求个人的财务自由,停留在个人的舒适圈里吗?甚至堕落成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呢?

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在于与其他动物共同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

那么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交往的核心内容,应当怎样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呢?

人是现实的人,有人主张可以分六类:大公无私的是圣人;公而忘私的是伟人;先公后私是好人;公私兼顾的是常人;先私后公的是小人;损公肥私的是罪人。我们这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能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者吗?

那么,赵家和老师的一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清华大学的精神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核心在爱国奉献,爱自己的祖国,爱生我养我的土地和人民;不仅要多作贡献,还要默默地奉献,如果今天在座还有留学生,那也是要爱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祖国。其实“爱国奉献”并不是高不可攀,“她”既不是假大空,也不是高大上,既不“丰满”,也不“骨感”, “她”是实实在在的就在我们身边,赵老师用了毕生实践,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来实践。

赵家和老师生命的晚年,倾毕生积蓄,成立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其意义不仅在扶贫助学,更是一位中国的金融教育家,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的开拓者,用自己的无言之教表明:作为一位经管学院的老师、学生,一位经济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不能只是懂得如何挣钱,更应当要懂得如何化钱,要会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去。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家和老师的无言之教是经管学院可遇而不可求的最生动教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经管学院党委要我来参与上“新生第一课”的主要原因。

发表这点感想,与同学们共勉!

相关阅读

原标题:《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陈章武教授报告全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