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 开辟山西介休“三农”工作新局面

2020-09-13 21: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郝光明

义棠镇西堡村

写在前面的话:

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一项重大改革在晋中大地已经悄然推进着……

3月13日,“五地一产”(将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整体核查,并集中打包入市。)入市改革在山西晋中启动,这是“三农”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对这次改革的评价是:“毫不夸张地讲,这次改革对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晋中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具有革命性意义。”

据统计,从3月13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启动以来,晋中全市共入市集体非承包地耕地38.1万亩,占总数的44.8%;林地93.7万亩,占12.9%;四荒地109.7万亩,占17.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9.3万亩,占26.1%;宅基地1.8万亩,占4.1%;集体经营性资产24.9亿元,引进社会资本几百亿元,引入企业160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9万人,带动集体增收8.7亿元、农民增收7.9亿元。

这只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目前,该项改革已经在晋中大地全面展开。

介休,作为晋中目前唯一的县级市,在晋中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实践中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晋中全市的改革试水探路。作为改革的受益者,介休这座传统的工业化城市的农业、农村、农民正发生着一系列喜人的变化。

一直以来,散失、流落、甚至被长期非法侵占的农村资源资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介休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分明让人感到:日益萧条的农村实则是“抱着金碗讨饭吃”。

不妨让我们走进介休,一同感受一下“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给介休带来了哪些变化,什么样的变化。

连福镇赵家庄村小镇建设项目

立足规范 摸清家底

规范工作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继核查、确权之后的第三个步骤,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是推进改革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项重点和基础性工作,也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曾经一度成为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短板和推进中的主要堵点。而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有效规范各类合同、明晰产权权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五地一产”集成打包、顺利入市具有骨节性的重要意义。

介休市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规范工作上高度重视、大胆作为、率先破题,为晋中全市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鼓舞士气的作用。

介休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规范工作的主要经验可总结为“三个原则”:首先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规范这项工作牵扯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突出,很可能按下葫芦起了瓢。介休市坚持了积极稳妥的原则,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先选择几个容易上手、基础较好的乡镇、村,集中力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其次是分类施策的原则。介休市按照“四个从严”要求,对涉及“五地一产”的承包租赁流转合同和行为等进行全面细致审核规范,坚持因地因情制宜,分类施策,打开了工作局面。对程序内容合法合规的合同,予以确认;对程序内容合法合规但履行不到位的合同,通过协商或法律手段督促尽快兑现、严格遵守;对程序合法但内容有缺项或漏洞的合同,通过签定补充协议等予以完善;对程序合法但存在地大证小、证实不符、双方权利义务约定明显不对等、承包期限与法律法规明显抵触以及价格明显不合理的合同,及时进行纠正、重新签定;对程序不合法、私自签定的合同,按照无效合同解除协议;对没有合同但形成事实上的侵吞占有,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违纪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决不姑息。再次是依法依规的原则。对经纠正或重新签定的合同,全部经过“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程序,按照规范的“五地一产”入市交易合同文本,到相关机构办理签定、鉴证以及备案等相关手续,确保了合同程序合法、流程合规、内容有效。

针对恶意欠缴、蓄意侵占“五地一产”违纪违法行为,介休市在晋中首家由纪委监委、法院、检察、公安四部门联合下发“五打五查”通告,已立案5件、处分4人、留置1人,为入市改革彻底扫清了障碍。研究出台《“五地一产”规范实施意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指导价格确定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7月21日,晋中市在介休组织召开了全市“五地一产”规范工作现场推进会。实地观摩和学习介休的先进做法、先进经验,共同研究、探讨、摸索进一步做好规范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办法。

晋中市委副书记尹乃明在此次推进会上,对于介休市“五地一产”规范工作的成果和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介休的实践告诉我们,做好规范工作不仅打通了‘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堵点,更取得了多方面立竿见影、意想不到的现实成效。一方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据统计,目前介休全市仅规范合同一项,就增加了近49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集体有钱了,就能解决党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问题,增强村干部说话的底气、办事的财气、‘三治’的硬气,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化解了历史矛盾,促进了基层治理。通过集中攻坚、合力规范,可以解决多年来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处置中存在的乱象,进一步纠错纠偏,维护公平正义,实现三治三零,促进社会和谐。”

据统计,截止到8月15日,经过三轮起底,介休市共排查农村集体合同12978份、无合同占用资源资产14100宗。已规范农村集体合同19590份、规范率72.35%,仅此一项,就增加村级集体收入662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2224万元。

绵山镇坂地村风景

系统集成 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张壁山庄观赏娱乐区是介休市绵张(绵山、张壁古堡)线全域旅游项目的重要功能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以来,该娱乐区项目通过流转、租赁等方式整合了张壁、南庄、东壁3个村3067亩地进行整体开发。张壁旅游开发公司将投入8600余万元,在张壁古堡、南庄、北庄景区原有设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旅游空间,拓宽发展路径,最终实现穿越在张壁古堡、体验在南庄、吃住在北庄、娱乐在山庄的全新的全业态新型旅游示范区。

龙凤镇张壁古堡

该项目投入运营后,每年将增加村集体财产性收入85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5万元,工资性收入12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

而在城关乡罗王庄村,通过流转村民耕地290亩和集体非承保耕地142亩打包,引进工商资本成立山西凌云生态科技园区,专业种植铁皮石斛,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农户+公司”联动发展、共同致富的新模式。

据统计,罗王庄村通过山西凌云生态科技园区实现了“一地多赢”:仅土地租赁村集体每年受益20万元,村民直接收益40万元,同时,园区又带动周边300多村民就业。

目前,园区正在加快打造铁皮石斛大健康产品开发基地,与国家林草局、浙江农林大学、山西大学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园区开发生产的“介之山”品牌铁皮石斛食品、养生饮品、保健酒、降糖醋等10余种系列产品。下一步,园区将依托紧邻108国道的区位优势,构建起健康养生、文化旅游新业态,全力打造集种植、采摘、加工、体验、养生一体化的石斛小镇。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以来,介休市乘势而上、借势作为,紧紧围绕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提出的“六大集成”(集成思路、目标、政策、办法、经验、效能)先后召开31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如何将市委的意图最大成果落实到介休的实践中,经过几个月的攻坚克难、全力奋战,截止到8月中旬,介休全市共盘活农村土地资源10.6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2.1亿元,引进工商资本35亿元。与此同时,突出项目为王,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集成资源、整体开发。一方面坚持政府搭台、部门联动,争取到省农发行授信资金50亿元、国家专项债券3.4亿元,整合“三农”资金23亿元、涉农工程46项,有力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农村集聚。另一方面采取调规置换、连片开发、流转再流转等方式,新增土地入市1.7万亩,储备项目用地3.2万亩,有效实现了“净地等项目”。

凯嘉集团等4个企业联合投资9.36亿元,对绵张旅游线6个村庄进行全域旅游开发,整合连福镇2.2万亩土地实施总投资1.7亿元的天峻山文旅融合项目,最大限度激活了农村资源。

凯嘉集团等企业投资的连福镇赵家庄天峻山文旅项目一角

介休市委书记张鹏介绍,过去农村土地有限,按照土地招商,往往不能令各方满意,现在农村资源集中入市,根据项目配置土地,传统农业有了无限可能。

下一步,介休市将以张壁古堡为改革“试验田”,突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瓶颈,打造“五地一产”撬动金融资本入市的“介休样板”。同时,借鉴广西经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探索集体土地“预流转”模式,建立“土地等项目”长效机制。统筹各类政策、项目、资金,深度挖潜17个传统村落文旅资源,继续推行“村企联建”模式,引导更多资本、人才、技术向农村回流,努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蹚出一条新路。

多种模式 描绘介休乡村振兴新蓝图

在民营经济和工商资本比较活跃和集中的介休市,一场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着。借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之东风,介休市委、市政府紧扣“引入工商资本、激活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在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打破试点、全面推进,实践总结出6种较为成功的改革模式。

在城关乡顺城关村,地处介休市城区,寸土寸金之地。但该村村委没有把集体土地和资产“一分了之”,而是坚持集体经营,采取土地出让、资产租赁、房产开发、融资投资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了集体资产滚动增值,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的发展路径。截至2020年7月,顺城关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2.9亿元,其中集体经营性资产达1.2亿元,集体年经济收入达95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500元,每年村级集体分红达400余万元。

在龙凤镇张壁村,该村2009年引入位于介休的山西凯嘉集团对张壁古堡进行保护性开发,累计投入6亿余元,其中2亿元用于新村建设,4亿元用于古堡开发,2019年接待游客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30万元。解决周边4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每年工资收入3万元-5万元,20余户村民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每户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景区流转、租赁周边村庄4200余亩土地,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103万元、增加村民收入75万元。当前正在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造以“五地一产”撬动金融资本入市的“介休样板”。

龙凤镇张壁新村

在义棠镇白岸村,村委会带领村民打破农村土地一乡一村、一家一户零散经营模式,通过集中流转、统一经营,走“公司+集体+农户”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路径。累计引进工商资本1.5亿元,发展生态经济、林业经济,并修复开发虹霁寺、银锭山等旅游资源,现已建成1000亩经济林、2000亩生态林、300亩滨河公园、200亩特色养殖区及虹霁寺旅游区、银锭山庄等六大功能区,形成生态旅游、餐饮住宿一体化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盘活周边村庄土地5000余亩,增加集体收入50余万元、村民收入300余万元。

义棠镇白岸村滑草坡

而在绵山镇、连福镇一带,则是由当地村集体确定主导产业,引入农业种植大户进行示范带动,通过流转、合作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如:绵山镇引入泓兴公司、开心合作社等农业种植大户,建成5000余亩柴胡、绵黄芪种植基地,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增收400余万元。连福镇西狐村与山西潞安智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集中流转村内300余亩耕地连片种植油用牡丹,带动村民60余人就地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农民年均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5万元。

连福镇西狐村牡丹田

……

随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工商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日益向农村聚集,介休市的乡村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对接市场,寻求适合自身的产业项目、发展道路。政府扶持下的示范引领工作开始发挥了积极效应作用。

介休市委书记张鹏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引导资本下乡,助推产业振兴。充分发挥介休民营资本、金融资本集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介休市设立每年1500万元特色农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五地一产’入市抵押贷款银行风险补偿金,支持引导50余户规上企业投资‘三农’,8300余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达成投资意向,新增招商签约项目27个,引进工商资本35亿元。特别是以‘晋中全域农高区建设’为引领,立足农业‘特’‘优’,实施乡村振兴‘一园四带’战略,发展铁皮石斛、长山药、芦笋、黄花菜、中药材等特色规模种植1.5万亩,同步带动3000余户农民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到今年年底,介休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达60%、超50万元达20%。”

随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不断推进,蕴藏在农村的巨大财富和政策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优势企业、工商资本向农村倾斜,势必开启“三农”工作的崭新局面。

(照片均由介休市新闻中心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