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比普通面膜更有效?当心“医美面膜”陷阱!

2020-09-17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几年

各种“医美面膜”、“械字号面膜”等

不断走红网络

成为大众流行的护肤用品

那么,这些所谓的

“医美”、“械字号”面膜真的有用吗?

“医美面膜”的叫法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

案例一:“90后”女孩小李第一次使用“医美面膜”是在2014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做了激光治疗后,医生给她开了一款胶原蛋白敷料,其用法和外观与普通面膜类似,但价格高出好几倍。2018年前后,她发现这款敷料开始在网上爆红,并被冠以“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的名号。

案例二:黑龙江女孩奇奇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荐购买了“医美面膜”。奇奇说,那些贴着“祛痘、淡化痘印”标签的“医美面膜”,自己使用之后感觉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一款“医美面膜”反而会刺激痘痘产生。此外,这些面膜承诺的“美白、抗皱”功效,用完后更是“几乎没有效果”。

据西南医院皮肤科医生陈奇权介绍,医用敷料主要用于激光、刷酸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临床操作术后皮肤屏障修复,其功效主要是特定情形下的镇静、舒缓、角质层水合保湿,并不能治疗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石蕾认为,市面上的所谓“械字号面膜”,有些宣传过度了,“医美面膜”的叫法并不是专业名词,而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1月就指出,所谓的“医美面膜”实为医用敷料,按照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产品不能以“面膜”为名称,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

专家指出,医用敷料成分简单,主要作用为修复皮肤屏障,并没有其他功效,管理规范医用敷料市场迫在眉睫。如何促进行业自律,有效约束电商平台,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是相关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那么“医美面膜”、“械字号面膜”

到底是药品还是化妆品呢?

据悉,标注了“械字号”的医美面膜或只是医用敷料的一种。

医用敷料的解释为具有吸收创面渗出液、支持器官、防粘连或者为创面提供适宜环境等医疗作用。依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为外科敷料,分为可吸收敷料和不可吸收敷料两种。第二种为接触性创面敷料,分为急性创面敷料和慢性创面敷料。第三种则是包扎固定敷料。

而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传语,不得含有扩大使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而标注“妆字号”的医美面膜实则不能对外宣称是医学护肤品,只是按照化妆品管理的面膜产品。

普法课堂

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规定,化妆品不得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其标示不得标注夸大功能、虚假宣传等内容。化妆品宣称“医学护肤品”“药妆”等,属于明示或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属违法宣传行为。

而对于“医美面膜”是否“介于药和护肤品之间”,2019年1月,国家药监局在《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指出,在国家法规层面不存在“药妆品”概念,对于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

2020年6月16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公布。这是化妆品行业基本法时隔30年后首次迭代,明确提出化妆品广告不得明示或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对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承担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管理责任。

对此大家在消费过程中

要警惕面膜消费陷阱!

应正确认识医用敷料功效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审慎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

不盲从,不跟风!

来源:苏州普法综合自中国普法网、新华网、南方周末

整理:蔡莎莎 郭知青

原标题:《比普通面膜更有效?当心“医美面膜”陷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