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地海北】传红色精神 扬民兵旗帜

海北新媒
2020-09-18 1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兵担负着守卫边疆、保卫重要目标、维护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荣誉一直是民兵熠熠生辉的精神铠甲和精神追求,更是国家对其牺牲奉献的肯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支来自海北州门源县的“高原模范民兵连”。

什么是岁月静好?也许曾经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下的老一辈人会更懂得这份感受。在那个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年代,哪怕食不果腹,却都会义无反顾地守山河、保家园。

李福林和程进爱两位老人分别已是耄耋和古稀之年,回想起70年前曾经当民兵、打土匪的日子,一幕幕难忘的场景让两位老人哽在喉间、痛在心头。

李福林 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黄树湾村 村民:1949年解放之后,我17岁,18岁当了民兵。1950年冬季在卡子沟我们就打了一仗,那是马步芳的残余部队。

1949年在解放大西北的兰州战役之后,一批溃逃的国民党82军——马步芳部队的残余势力转入地下,利用旧职、收罗残部,并伺机与当时的门源县土匪取得联系,以卑劣的手段胁迫当地百姓。当时,门源县人民政府刚刚建立,反动分子乘机捣乱,与土匪勾结,于当年12月7日(即农历十月),发动了大规模反革命暴乱,史称“十月匪乱”。

李福林 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黄树湾村 村民:对方叫清水营帐,带了一个营队的人,还有40多辆大车。我们一起的有八九个人,前面是我们三个人。旱台民兵连当时牺牲了一个人。

暴乱期间,当时门源县城的各路土匪200余人连同被胁迫参加暴乱的数百人,分别在磨儿沟、旱台、黄田前崖根和南栅门、红山顶等处设下埋伏。

枪声四起、烽火连天。横行的恶霸土匪残忍地杀害了不少驻守当地的人民解放军以及县大队干部。因对匪情预估不足、与土匪对峙火拼的二区区干部弹尽粮绝,门源县城失守,共有副县长翟鸿儒等49名人员壮烈牺牲。

李福林 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黄树湾村 村民:我穿的是软皮袄,肩膀上挨了一枪之后,皮袄的毛都被打起来了,他们问我受伤了吗,我说没有,什么事都没有。后来一看子弹从皮袄上刚擦肩而过。当时下了很厚的雪,人趴在雪窝里刚能看见头。我们的机枪手叫武世雄,是旱台的民兵机枪手。敌方的烟冒起来之后,我们就用机枪打,过了一会儿没有冒烟了,剩下的土匪就跑了。

1949年12月底,前往支援剿匪的人民解放军第3师分两路向门源进军,很快,在进驻部队的帮助下,门源县恢复了县级政权。对参加暴乱者,坚决执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政策,稳定了人心,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也日渐好转。

而当年参与剿匪的门源县旱台民兵连因为英勇出色的表现受到嘉奖,旱台民兵连的名气也日渐增长。这支农时屯垦、战时戍边的当地民兵队伍,随着历史的迭代也将可贵的“红色精神”流传了下来。

程进爱 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黄树湾村 村民:1966年当的民兵连长,那时候我们是战备民兵,刚开始我们拿的是七六式的老枪,后面发的是半自动步枪。那时候泉沟台乡的战备民兵连有机枪有大炮,装备都发了。

忆苦方能思甜。昔日的满目疮痍定不能与今时的繁华雄姿同日而语,生在旱台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不管是身着戎装,还是肩扛锄头,一代代的百姓总会记得上一辈人的寒苦,总会珍惜当下这万亩金黄的农田,也总会感激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和睦安宁。

民兵亦兵亦民,既是国防动员潜力运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军民融合的组织形式和桥梁纽带。

新时代的旱台民兵连在上级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并且将旱台民兵连打造成了党建品牌,传承“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使其成为了全镇基层党组织、党员主题教育的“活教材”。

张海龙 海北州门源县旱台民兵连 通讯员: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从未经历过这些战争的困扰,我们所能获得的和平生活也是感谢当年旱台民兵连这些老兵们给我们带来的这些荣誉和生活。通过他们的故事,更多地给予我们更大的激励。

没有硝烟的幸福时代,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积极引导,也需要当地群众的力量作坚实后盾。

为了改变“洋芋疙瘩啃半年,打盐买油没有钱;水电不通行路难,种粮养畜全靠天”的落后面貌,旱台民兵连依托分布广、人数多、年纪轻、组织力强的优势,由党员、村支书带头,带领村民们“学文化、学技术、学经营”,并脱贫致富,使民兵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大湾村今年在门源县政府和扶贫局的支持下,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承包了两个香菇种植大棚。作为门源县泉口镇第一个自主种植香菇的行政村,村两委班子利用旱台民兵连这一平台,近年来不断地和其他各村在村文化建设、生产发展、党建工作、队伍思想建设等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大对民兵现代农业知识和农业基本技能教育培训力度,为增产增收和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张世福 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大湾村 党支部书记:民兵集合的时候,各个村的村民都有,相聚在一起我们就会互相交流,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好,做养殖好还是做种植好,种地集约化的话外出务工的人可以继续打工,土地集约化让个别人来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新时期的民兵,面临新形势,其肩负的任务也与过去不同。旱台民兵连的各个成员,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积极参加应急维稳、抢险救灾、治安联防和支援保障等各项行动,同时,还逐步探索建立民兵与群众同步致富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年轻的一代民兵们,血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他们立志要乘着时代新风,让旱台人不屈的骨气和这支“高原模范民兵连”青史留名。

张海龙 海北州门源县旱台民兵连 通讯员:还是那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这些红色教育,不断地来教育我们的领导干部,党员以及群众。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和平年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激励自己,不警惕自己,任何时候还是要居安思危的。

曾几何时,无数民兵用青春、甚至用生命浇铸的荣誉于蹉跎岁月中幻化成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个个后来人继续前进的脚步。血火磨砺,家国荣光,是祖辈以鲜血染成的那一抹红,一手拿锄,一手握枪,必须、也定当生长于民兵队伍建设中每一串前进的步履。

来源/百姓1时间

原标题:《【高地海北】传红色精神 扬民兵旗帜》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