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占据豆瓣9.0半壁江山,这些国产综艺不靠明星流量,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2020-09-20 22: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曹梦阳、赵刚 光明网

最近播出的《中餐厅4》大家看了吗?

除了什么赵丽颖穿搭等微博热词,最令我们高兴地还是黄晓明店长依然活跃。

还记得去年火出圈的“明学”吗。

指的是黄晓明在《中餐厅3》里的霸道总裁式语录,代表名句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连朱广权在CCTV上正儿八经地报新闻,也猝不及防地说了一句“智能卡车的厉害,不光我觉得,还要你觉得”。

后来康辉也玩了一次

来中餐厅吃的是“文化盛宴”

不过你要是真的觉得《中餐厅》火遍海外只是因为段子的话那就真的大错特错了。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有令人垂涎的山珍,也有令人回肠的美味。

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无时无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说到中国,在吃货的世界里大概就是:真好吃。

所以这一文化类综艺也是很好的抓住了中华美食这一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的闪亮名片去进行文化传播,让世界知道,中国不只有北京烤鸭和宫保鸡丁。

(图源网络)

中国的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这八大菜系,不说在节目里一应俱全,也是展现的相当丰富了。

虽然都不是专业大厨,但明星们也尽力把祖国各地的特色美食都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王俊凯的川菜——水煮肉片

赵薇的粤菜——麻油沙姜鸡

苏有朋的台湾特色小吃——盐酥鸡

舒淇做的豆豉鳕鱼

不只有各地的家常菜,节庆文化美食也榜上有名。

赠送中国传统食品粽子,科普粽子的来历

外国友人在享受中国美食的同时还知道了中国“孝”的理念,学会了使用筷子的方法,好好的感受了一把中华美食中蕴含的精神文化。

这个小朋友的评价也是非常有趣了——一开始:不大想吃;吃完后:怎么不给我多留点。嗯,真香哈哈哈。

除了美食,这档文化综艺里的文化符号还有太多。

在餐桌上摆放着的川剧变脸玩偶,餐厅墙壁上写着的古诗句“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又或是墙壁旁边安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台。

这些随处可见的细节都不失为中国形象的良好展示样本。

秦海璐在招待陶尔米纳市长和原餐厅老板的晚宴上,唱起了中国经典京剧《贵妃醉酒》。

一道菜一种味道,一个故事一个民族。

文化综艺像一本百科全书,每一页都书写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百家讲坛到“百家争流”

《中餐厅》是典型的文化与综艺的“联姻成功”,而要说起这种成功,央视十台的百家讲坛功不可没。

2001 年,央视百家讲坛开播。在收视率徘徊不前、几近被淘汰的情况下,2004 年栏目重新定位,选题以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在两年后成为央视的一个奇迹。

一个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曾经连续三个季度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第一,CCTV 网上点击率第一;

讲稿书《易中天品三国》发行 130 万册。

影响所及,人人读经,全民说史。

一个人,一张讲台,没有主持人,没有话题,就是讲故事,形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成绩优异到不能再优异。

百家讲坛表现出的公众对传统文史的热情,甚至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其主讲人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人,纷纷从此成名,乃至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

你知道武则天的真实人生吗?

你确实读过三国吗?

那些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中国传统历史故事都一个一个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与百家讲坛同时出现的,是余秋雨的赞颂传统的文化美文、曾国藩胡雪岩的处世之道、三国水浒老庄易经中的经营智慧等等。

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国际化势头下感到焦虑迷茫的社会各界,纷纷到国学中寻求抚平焦虑的答案。

文化不有趣,怎么传下去

文化综艺,顾名思义,是文化和综艺相结合的结果。

这对我们现代每天追综艺的人来看当然是可接受的,但是其实细想,“娱乐至上”的综艺与“站在神坛”的文化,彼此之间还是有点距离的。

所以总有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结合,并且以百家讲坛之后的大段文化类综艺空档来证明这种结合的“不和谐”。

但我们的文化本来就不应该只有顶端。

只有顶端那不是断层了吗?没有基础没有中间部分,你站在上面的人怎么下来?

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不止于高处不胜寒,也应该让文化走下神坛。

文化在哪?在高高的戏台上还是在晦涩的古文里?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些我们开始只想看个乐儿的综艺里。

文化的处境其实没那么艰难,传承文化也没那么痛苦,一切问题都在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了。

如果你把传承文化定义为青灯古佛,投入一生去皓首穷经,那确实很难。

但如果我看看综艺,同样可以接触到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轻松的。

所以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年的易中天能成为“大明星”。

大概就是因为他把高深的历史故事用幽默的语言讲得简单易懂,走出象牙塔做了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

"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文化从来不是一个单薄的概念,不是说我一定要读一个古代文学博士,我才配谈文化。

文化本来就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文化的每一层,都在面向不同的受众,最外面也是最浅的那一层,就应该让普通人也能接受,也能觉得有趣。

然后里面兴趣最浓,时间最多,甚至是天赋最高的那批人,再去层层深入,去搞研究做学术。

传承的正确姿势,是先传播,再继承。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印象里那些跟文化完全不沾边的综艺,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把好手。

陪伴我们多年的《天天向上》你记得吗?你以为它就是个请明星闲聊天的综艺吗?人家的定位可是“礼仪公德性脱口秀节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节目内容中中间穿插着搞笑的短片、短剧讲解中国传统文化。

你以为“望、闻、问、切”只存在于中医吗?其实还存在于陈醋的酿制。

1

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据说,直到今天,镇江恒顺酱醋厂酿制一批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

而这些中国文化,是文化综艺可以展现给我们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中华老字号系列”,邀请过瑞蚨祥、同仁堂、鼎泰丰的传承人。

认认真真宣扬中华文化、中国匠心。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文化综艺的成功可以靠语言的有趣,也可以靠节目形式的有趣。

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可以非常有趣,也可以很轻松地被大众接受的。

那些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都散佚在故纸堆里了,所有能传到今天的传统文化,早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生命力。

没生命力的早都变成黄土一抔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本没那么复杂,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点点助推,一点点在表现形式上的适应时代。

古人也不光是干巴巴读经讲史的,再怎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东西,都能从里面找出故事和人物来。

只不过在没有影音科技和互联网的年代,古人用小曲儿和折子戏讲故事,在电影电视诞生之后,我们用电影和电视剧,还有舞台表演和综艺讲故事。

这些形式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看你往里面注入什么东西。

你注入下三滥,那就是三俗;你注入人文历史,那就是《国家宝藏》。

文化综艺为何能从“清流”变“主流”?

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契合方式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国家宝藏》是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

九大博物馆每家会推荐三件国宝,以演绎的方式讲述其“前世今生”,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

最终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

豆瓣评分9.4分,80%的观众给了5星好评。

一些网友对此节目的评价:

播出仅一周的时间,#cctv国家宝藏#热门话题就有了7.1亿阅读量,80.6万讨论量;

并且《国家宝藏》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

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

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确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国家宝藏》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所以《国家宝藏》采用了“纪录片+真人秀+戏剧”的方式,用真人秀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然后搭配素人讲解国宝的“今生”。这样一种形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也让历史更容易理解。

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节目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年轻人的语言。

比如王凯在演绎乾隆坚持要烧制各种釉彩大瓶时,身边的人说了这样一句台词:你要做这个瓶子,你家里人知道吗?很多网友表示,听到央视也开始用网络用语,瞬间感觉很亲近。

这一文化类综艺也给我们讲述了传统文化的另一面。

网友感叹:“原来我们以为严肃又让人望而却步的历史有这么多讲究啊..."

乾隆的“农家乐审美”一直是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国家宝藏》也通过这个引发网友共鸣的点,告诉了大家乾隆迷之审美背后的原因,现场科普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而且它的烧制技艺可以说世间第一。

除了对乾隆审美的吐槽,“各种釉彩大瓶”这个名字也让很多人感到奇怪,这名字看起来实在有些草率。

有网友凭着文化综艺激起的兴趣,查询了资料,表示一般瓷器命名的方式是“朝代+釉彩+纹饰+器型”。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那这个瓶子应该叫做:

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釉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阳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万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是就叫各种釉彩大瓶吧)

其实《国家宝藏》里面还蕴含着的很多中国文化还与中外交流有关:

大报恩寺塔曾是中国第一高塔,于太平天国时期被毁。我们在节目中见到的这套琉璃拱门并非从废墟发掘出来,而是出土于南京周边的琉璃窑遗址,很可能是明朝人修理宝塔的备用件。

宝塔真身虽已不在,但它早已化身千万,与世界人民长情相伴。

(美剧《生活大爆炸》)

(模仿大报恩寺塔的快餐品牌商标,本图摘自网络)

所以说这中国人的智慧啊,真是让人不服不行!

既然做文化类综艺,咱就必须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才算地道。

《坤舆万国全图》作为中西交流的珍贵实物,原来一直被认为主要出自利玛窦之手。《国家宝藏》引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地图上1114个地名当中,有400个没有出现在同时代的欧洲地图上,甚至包括美洲的地名。

不只有科普,还足够专业。

这丰富的文化大餐,真是看得人心里痒痒,想赶紧去博物馆一览国宝风采。

然而像《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其实并不是个例。

从【锋芒智库】整理的豆瓣评分列表来看,12档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综艺节目当中,有8档是文化类综艺。

现在碎片化阅读成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通过这些节目,可以主动地带着观众去认知历史,了解他人的生活,了解人的情感,了解它的复杂状态,这其实也是人的普遍需求。

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我国的文化类综艺,这种更符合国情、更“接地气儿”的综艺模式。

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嘻嘻哈哈”的特征,也不像欧美综艺模式“条条框框”的限制,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大喊大叫”的风格。

在剧情节奏、情感认知、价值理念、文化身份上,与电视机前,尤其是与各类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前的普通青年观众,有着更为贴近的文化心理距离。

对于文化综艺的走红,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化综艺节目上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蒙曼是这样看待的:“文化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又契合大众内心需求,成为潮流节目顺理成章。”

发现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这些文化类综艺并不是创造者,而是发现者。对中华文化的感知是我们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需要在内心去发现这种天赋。

《邻家诗话》——一首古诗动古今

这个综艺简单来讲就是把诗词和它们的故事传诵给别人。

节目中有诗、有画、有乐、有舞、有景、有茶,这是什么?这是一种传递在国人心中雅的样子。

比如《邻家诗话》第一集的《蒹葭》一首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我们上学课本中的诗词,但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这篇作为《诗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诗歌,有多少人能直接理解其讲述的故事和每个字句背后的意义?

但其实这些在节目的内容中就可以学到,几个嘉宾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给我们讲了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到底是何义。

第一个长,是代表了路很长的意思;那第二个跻是什么呢?

好了,我们明白了,这是说道路不仅长,而且还需要不断的攀登,是登上更高的意思。

那右呢?往右拐么?并不是,道阻且右的意思是,道路还是需要迂回的,是要学会拐弯的。

所以其实三句诗都是在形容道路的艰险和困难,但我还是会依旧先前,去寻找我心中的那个伊人。

右,在古代还有为贵为尊的意思,也有代表积极的意思。

那很多人不太理解了,因为不是左为尊么?但其实在周、秦、汉的时候,我国是右为尊的,到了后面才是以左为尊为长。

在几个人聊天当中,把这些细小的知识,通过侃侃而谈的方式解释出来,不会过于刻板,这就是文化类综艺的优势。

《国风美少年》——一身汉服传古音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就源自章服。自古以来,服饰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究竟何谓“汉服”?

“汉服”即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它主要指从夏商三代到明王朝近四千年的历史中,以汉民族文化为基础而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汉民族文化风格、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服饰体系,它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

古代诗词中对于汉服美妙衣冠的描述俯拾皆是:例如屈子在《涉江》诗里所表达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另外还有“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丝衣其钚,载弁俅俅”,“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汉服的演变史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而其也占据了《国风美少年》的大片江山。

“少年因国风而美,国风因少年而新”,《国风美少年》通过年轻人热衷喜爱的方式,呈现和传承国风音乐,将国风文化推至新高潮。用偶像的力量,为传统文化发声,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风偶像,让国潮回归。

这些文化类综艺通过强大的“走心”效果,把中国文化巧妙编合,在让综艺节目走出“套路”的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震撼观众。

对于更多普通观众而言,这些节目让他们找到了深埋在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有网友发帖感叹:“曾经觉得读诗写信只是古板与老套,如今才发现它们是美的意境,是情怀,是文化、历史与内心。”

你以为当前观众需要的还只是那些只靠装疯卖傻让人捧腹大笑的节目吗?当然不是!

那文化类综艺到底怎么让观众满意,制胜法宝就是我们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底色与节目形式的一次次磨合之后,开始以“小切口”讲述“大情怀”,从“小而美”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节目的精神品质、中国文化的魅力、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哪里?

也许只是《经典咏流传》中一首由流行唱法演绎的传统诗词,几段音符足矣;

也许只是《时尚大师》中对“青色”这一抹带着强烈中国印记色彩的运用,一件衣服足矣;

也许只是预热中的《中国地名大会》节目里由地名联想起的文化脉络与民族记忆,一个名称足矣;

也许只是《一本好书》第二季中萃取人生智慧的经典名著,几段名言足矣。

文化早已不在小众人的神坛之上,我们不需要高深的叙事,不需要响亮的口号。

中华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每个细节都值得中国人动容,可以激发起观众心中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中华文化的传承,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创新表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可,培育文化自信。

试问如此,文化综艺如何能不成功?

当然,如果非要说不足之处的话...

麻烦多拍点!不够看的啊!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曹梦阳、赵刚

扫一扫关注光明网微信视频号

点分享

点点赞

原标题:《占据豆瓣9.0半壁江山,这些国产综艺不靠明星流量,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