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北临西:扶贫好政策让“穷蛋儿”过上好日子

2020-09-21 1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现在‘穷蛋儿’可了不得了,每月能挣八九千块哩!”眼下,在河北省临西县赵白地村,村民“穷蛋儿”成了乡邻们关注的焦点。赵白地全村98户、418口人,耕地面积只有600亩,全村多数村民靠种地生活,“穷蛋儿”家在村里属深度贫困户。“如今,‘穷蛋儿’靠着学来的本事,有了可观的收入,脱了贫、翻了身,这可真不是小事儿呀!”赵白地村委会主任赵自波感慨颇多。

“穷蛋儿”名叫赵银刚,今年36岁,母亲过世早,从小由父亲养大。后来父亲患上了关节炎、心脏病,需要常年吃药,加上还要照看两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和妻子打零工、种几亩地贴补家里。一年到头,夫妻俩打工挣的钱,仅够日常开销,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只要遇到用钱的大事、急事、难事,总是东家借、西家凑,“穷蛋儿”这个绰号就这么被村里人叫起来。

年复一年,“穷蛋儿”就这样过着穷日子,直到2015年10月,根据政策被认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这一年开始,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不仅赵银刚一家人的生活开始一步一步改变,这里的村容村貌、道路、广场、用水用电、免费体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免费“充电”学得欢

随着党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不断深化,2016年3月,县里实施以地点、工种、权益“三保障”为主的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工程,赵银刚积极报名,远赴山西一家建筑公司做起了瓦匠工。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凭着自己一身力气,每月能有4000元不等的收入。加上妻子打工和种田的收入,2017年底,赵银刚一家还清了外债,生活终于有了起色,随之正式退出贫困户行列。

凭力气打工,虽然家里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可如何能使日子过得更宽松一些,又成为赵银刚考虑最多、最现实的问题。“在建筑工地干活儿,挣钱可以,就是太累,家里生活水平短时间难以提高。现在国家倡导高质量发展,咱农民务工也得讲究‘高质量’,找一份有一定技术含量、挣钱又多、下力气又不大的工作。”具有初中文化的赵银刚想学门技术,靠技术吃饭,使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

其实,赵银刚的追求也是临西县委、县政府深化开拓扶贫工作新局面的重点内容。近几年,临西县在巩固加强农民工传统务工项目的同时,把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就业能力作为民生实事认真落实,借助县内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办了电工、电气焊、糕点制作、数控机床操作等多项免费培训班。有了这样的政策,赵银刚结合自己的特长,报名参加了县应急部门联合供电公司开展的低压电工作业技能免费培训。

在培训班里,临西县借助乡镇供电所技能操作训练室模拟线路、表计、开关等实训资源,选派电力系统技术能手或供电局员工担任教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赵银刚掌握了室内线路、电器开关布置安装等低压电工作业技能和电工基础知识。2019年10月,他顺利考取了低压电工操作证。

日子越过越香甜

有了技术,赵银刚的工作选择范围更大了。在县劳动部门的帮助下,他辞去了原来劳动强度较大的建筑工作岗位,到南方一家公司做了技术工作,一天的工资300多元,每月收入八九千元,比过去的月收入提高一倍还要多。

去年,赵银刚家盖了新房,两个孩子都上了学。除了自己靠技术打工挣钱外,他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工厂上班,并照管着六七亩农田。妻子挣的钱补贴家用,赵银刚的工资多半能攒下,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赵银刚信心十足地说:“这次可彻底翻身喽!明年再大干一场,连买汽车都不是问题了!”

从几年前穷得借钱过日子,到后来靠力气实现温饱,再到如今吃上技术饭,赵银刚一家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穷蛋儿”这个名再也没人叫了。

近两年,临西县为了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创业,在技能、资金、市场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80多个,发展特色种养专业村42个,先后建起“扶贫微工厂”“细胞工厂”230多家,带动4000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如今,临西县像赵银刚一样实现稳定就业、奔向小康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