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幸福新红山 精细“绣”出来

2020-09-21 22: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幸福新红山 精细“绣”出来

------红山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巡礼

实施精细管理,打造幸福城市。借助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的“智慧大脑”,打通基层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精细管理到“细枝末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红山区用一针针“绣花功夫”,“绣”出了红山区的城市品质和温度,“绣”出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红山区正以绣花般的精心、细心、耐心,破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顽症痼疾,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全力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红山样本”。

推进智能化 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城市发展,智能为先。为进一步适应智能时代要求,更好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红山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激活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不断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赋能提速。截至目前,红山区利用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的大数据管理优势,相继建成40余个各类智慧应用平台,打通12个市级部门和58个区级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1100多项政务数据信息实现共享。

同时对城区的4万多个路灯、桥梁、泵站、停车位等市政设施实行全时段、全方位视频监控,全面促进大数据在城市治理、市政养护、民生服务、产业促进、党政管理治安防控等领域的管理和应用。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红山区开展智能化和精细化服务的重要举措。红山区借助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的大数据平台优势,将红山区划分为19个责任网格,并配备55名网格员,按照“定人、定责、定格”原则,实施巡查上报和结果反馈制度,网格员手持智信APP信息采集设备,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采集、及时上传、及时派单、及时处理。目前,指挥中心日均发现并处理案件约400起,办结率达96%以上,较过去提升25%以上,市民投诉量下降了86%。与此同时,红山区还积极创新“互联网+政务”模式,开通“96345”便民热线和“我的红山APP”,为市民提供全天候服务。

智能化管理

借助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实施智能停车系统建设,是缓解城区车辆拥堵和改善城区停车环境的重要举措。在红山区,总投资10亿元智能停车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整个工程将施划停车泊位3000个,新建改造智能停车位7000个,安装诱导屏30个,规划建设违停抓拍系统10处、停车场监控系统60处,建设封闭停车场20处,立体停车楼3—5处。截至目前,红山区智能停车系统累计服务车主超过51.6万户,累计提供停车服务385.97万次。

将智能化管理引入环境监控和市政养护,则是红山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又一创新。为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察,红山区在重要卡口安装30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及时发现违规倾倒和违规排放问题。年初以来,红山区已通过监控查处轻微违规问题90余起。在市政园林养护工作中,红山区通过巡查养护管理系统实现巡查车GPS定位、巡查轨迹监控、病害采集上报、病害修复导航定位、养护作业管理审批、统计查询等功能。手机APP与养护系统PC终端数据的互通共享,更是提高了市政园林巡查养护的效能和水平。

智能靠前,精细推进。自5月8日城乡精细化管理“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施以来,红山区通过人工巡查+智慧巡查,累计拆除违建372处、30214平方米;查处清理偷排建筑垃圾2847吨,清理建筑垃圾11305吨,清理杂物943吨杂物,土堆1497吨,生活垃圾1729吨;清理消防通道351处、清理户外广告1393处、楼顶字143处、乱堆乱放3157处、游商散贩6991次;整治违规经营13031次、乱停乱放15243起、乱贴乱画4333处、噪音扰民591次、不规范建筑工地56起、不规范围挡306处。从“人海战术”向“云上绣花”转变,如今,红山区的智能化建设,正在让城市精细化管理延伸到末梢处,体现在细节中。

引入社会化 让城市管理更高效

改善宜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是红山区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赤峰市《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实施方案》要求,红山区用一针针“绣花针”,绣出了城市品质的“升级版”。

一座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环境诉求,更好地服务于红山区城市环境卫生建设,红山区于2019年3月引入赤峰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全面接管辖区1313万平方米的城区环境卫生作业任务。京环公司城市环卫作业开展以来,对红山区的环境卫生现状、服务区域、人员、设备进行全面优化,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强化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保持良好。

宜居城市

最美的底色

今年上半年,赤峰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累计服务弃管小区环境卫生31万平方米,清理背街小巷垃圾253处,出动机械化清扫设备9140次,洒水车1010次,抑尘车防尘降尘作业80次,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5%,清除各类小广告17100余处,清洗城区护栏60余公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始终保持在100%良好状态。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降低36.81%。截至6月底,红山区空气优良天数167天,同比去年增加5天。

绿色,是宜居城市最美的底色。为进一步提升市政园林绿化的养护效果,红山区于2019年7月引入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对辖区内380万平方米的市政园林绿化景观实施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养护,确保了每一片绿色都能得到精细养护。截至目前,红山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92%,绿地率4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04平方米。一座绿意十足、生机盎然的宜居城市正在精彩蝶变!

建设人性化 让城市管理更亲民

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红山区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红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建设和管理的各个层面,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幸福。红山区是赤峰市的老城区,也是老旧小区最集中的地区。目前,红山区松洲园小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该小区始建于1999年,规划占地1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住宅33栋,1699户、7000人,是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老旧小区。按照改造进度,121部电梯、150套监控设备、9处充电车棚、4套人行门禁及车行道闸系统、4套智能快递柜将在年内全部完成。据了解,2011年以来,红山区累计改造小区500万平方米,共有16万群众不仅实现了就地搬新居的梦想,同时还获得财产性收入增加和居住环境改善的双重受益。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两山两园”景观提升工程是红山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工程一期规划总面积871公顷,总投资15.3亿元。今年,红山区“两山两园”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将全部完工。目前,红山公园已经对外开放,乌兰哈达公园和哈达和硕公园也已具备开放条件。

细微之处见真章,城市管理更是如此,红山区以“关键小事”为抓手,持续推进“小”问题“大”整治,将各项管理精准落实到“细枝末节”,让民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可持续、更充实。截至目前,红山区维修破损路面12万平方米、人行道11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5.8公里,维修8条胡同破损道路共计8000平;处理道路挖掘202起,制止履带车违章上路2起;接收道路破损、路灯、排水维修案件10085起,已全部办结;开展燃气企业及加气站点开展安全检查30余次,发现问题19起,全部完成整改。

红山区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让红山区实现从“水排放”向“水利用”精彩跨越。2019年,红山区计划投资7.7亿元,启动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对全区市政管网覆盖内的排污口进行整治,共封堵162个,修建临时管线1400米,砌筑收水井3座。截至目前,已经累计铺设雨水管线16公里,3座泵站主体完工。美丽新红山,正以其精细化的管理和绣花式的功夫瞄准城市雨污分流,做强污染防治文章,引水回归,点水成金,让浸润全城的“水生态”,撑起促进红山发展的“水经济”。

出门有风景,休闲有场地,是广大市民最朴素的生活诉求。红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着眼长远,着手精细,着力打造令人民满意的幸福新红山。2019年以来,红山区投资1亿元,以清河路带状公园为基础,实施安澜河景观提升工程。整个改造南起钢铁街,北至英金河入河口,面积16万平方米,长2.75公里。将实施河道治理、苗木补植、湿地景观、休闲广场以及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内容。目前,八角亭、安澜阁、跨河廊桥等景观全部完工。一个花树相互掩映、小区错落有致的城市生态廊道正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选择。截至目前,红山区已经拥有各类小广场、绿化带、公园等休闲场地100余万平方米,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精细化管理任重道远。走进精致红山,感受幸福城市。红山区的精细化,是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幸福生活,更是体现在面子、表现在里子、呈现在日常的美丽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红山区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将永远在路上……

作者:刘东鸣 陈秀俊

摄影:张淏 卢军

原标题:《幸福新红山 精细“绣”出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