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行日记 | 酸奶粽子、烤馕……“舌尖上的于田”,有天津的托举

2020-09-22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9月21日,周一。海河传媒中心记者一行驱车180多公里,从和田市区来到于田县。这里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全国52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天津对口支援尚未脱贫的县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深度贫困村有27个。

“民以食为天”。天津第十批援疆干部、于田县委副书记薛军很自豪地说,天津援建的于田夜市,不比和田市里的夜市差,还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记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这里,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窗口,一探于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脱贫

9月21日晚8时,于田县友谊村29岁的吐妮萨·托合提艾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的工作是在和田夜市于田店经营一个摊位,销售馄饨和面条。通常,她要经营到夜里两点,每周的周一、周六、周日的生意最好,一个月能赚到5000元-6000元。

吐妮萨·托合提艾沙

夜市的摊位,使她的家庭顺利脱贫。

6月份以前,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四处打零工为生,没有稳定的收入,一个月最多收入1500元。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孩子上了小学,还有一个在读幼儿园,微薄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支出,她家被列入了贫困户。

6月份,天津拨出专项资金2200多万元占总投资额73%建设的和田夜市于田店投入运营。列入贫困户的吐妮萨得以入住市场,经营一个摊位。带着脱贫致富的希望,她来到了夜市。她只经营馄饨和面条,都是手工制作,馄饨每份10元,面条每份5元。

在她的摊位上,记者看到,小巧精致的馄饨整齐地排列,等待客户的下单。相对便宜的价格,让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现在,她每个月能稳定盈利5000元以上。有了这份收入,她家的生活也更有保障。

现在,夜市每日客流量达到5000人,能提供248个摊位,类似吐妮萨这样的夜市经营者有很多。他们都是当地的贫困户,因为天津援建夜市项目的开张,使得他们有了致富和脱贫的路径。“我们为31户5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摊位或流动餐车,他们现在的日均收入在500元以上,还有3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了稳定就业,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于田县新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显富介绍。

除了各色小吃,夜市入口还设立了9个产品推广店,向南来北往的食客推广当地企业生产的兔、麻鸭、鸽子、羊肉、红枣、核桃瑰花等于田特色产品。而这些企业都连接着数十个贫困户家庭,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创业

在和田夜市于田店,记者看到,全国各地的小吃汇聚一堂,既有本地知名的烤馕、烤羊肉串、烤蛋、烤鱼等,更有来自其他省区的、遥远地方的地方特色小吃,螺蛳粉、沙县小吃等。一个个摊位,让人垂涎欲滴。尝上一勺酸奶粽子,酸奶的柔软和粽子的甜蜜融化在口中,让我们体验到了别样的滋味。

在边疆的昆仑山脚下的一个县城,绝大部分都是维吾尔族人,能见到如此多的地方特色食品,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我们也在感叹,这个地方是如此的多元和包容,会有更多的人来边疆创业,带来活力和生机。

39岁的杜榕枫,来自辽宁锦州,在夜市上经营着东北烧烤。炉灶和炊具较大,再加上他想做一番大事业的理想,他承租了三个相连的摊位。“我卖得比较好的是烤鱼和铁板烧,每天营业额在2000元以上,一个月营业额在5万-6万元。”杜榕枫这样说。

杜榕枫

两年以前,他辞家万里,来到遥远的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谋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位置,实现他做东北烧烤的愿望。6月,正值天津援建的和田夜市于田店运营,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夜市创业者的队伍。

疫情,对他的生意有所影响,但他更体会到了夜市运营者和政府关怀的温暖。现在,政府提供补贴,对所有夜市经营者免摊位费、水电费,这种扶持措施一直持续到年底。为了防范疫情,夜市运营方也给所有的餐桌加了隔离护板,等候区加了护栏,使得消费者能放心就餐,夜市创业者能继续经营,这让杜榕枫这样的创业者受益颇多。

宽阔的大厅,整洁的环境,热闹的氛围,再加上不定期的歌舞表演,这让和田夜市于田店聚集了人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入住。来自天津北辰区的企业家张立江,就把无花果酒的展销厅设在了这里。

张立江

在新疆建立无花果酒厂之前,张立江曾是天津市劳动模范、北辰区科技创新带头人,从事过房地产开发、酒店、金融等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新疆,见识到了大地的广袤和边疆的发展潜力。新疆机场集团和他达成合作意向,准备成立一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通过考察,他来到了和田地区于田县。正好,这里是天津东西部协作对口援助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天津支援建设者,心里的那份亲切感更加强烈。经科学化验,这里的水富含锶、硒等微量元素,适合种植无花果,发展无花果酿酒产业。于是,他投资建设了150个大棚种植无花果,每个大棚由一位贫困户值守和照顾,再吸收30位贫困村民进入酿酒厂,共计带动了180位村民脱贫。

见到天津记者的到来,他像见到亲人一般,热情地介绍着公司的无花果酒系列产品。“最贵的卖到998元,一般的卖到388元,还有的卖到128元。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我还准备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扩大销路。”张立江信心满满地说。

在记者的印象中,于田县是一个沙漠边缘缺水的地方。然而不曾想,有创业者在这里利用优良的水质,发展了酿酒产业,进而推动了脱贫攻坚事业。这里的水真的有这么好吗?记者提出了疑问,张立江说:“我的无花果种植基地附近,有一处涌泉的地方,我一定带你们去看看……”

不是“过客”

夜市,有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更蕴含脱贫发展的路径和希望。援助资金发起建立的夜市,未来持续发展,需要更好地运营和管理,也需要当地工作人员的坚守和维护。

于田县新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显富就是这样一位夜市守护者。初见这位本地工作人员,记者便被他挺拔的身材和流利的维语所吸引。这样一位干练、爽朗的干部,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蔡显富

果不其然,他来自江西九江,多年前在乌鲁木齐部队服役,是一位标准的退伍军人。十四年前,即将退役时,蔡显富考取了军转干部,来到了遥远的南疆。

刚来于田县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他很难开展工作。此后,蔡显富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地学习维吾尔语,家里的那本维吾尔语词典几乎被他翻烂了,为此,妻子没少抱怨他,“她说:你下班也不陪我出去玩”,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蔡显富学会了维吾尔语,不仅会说,而且会写!这在当地的汉族干部中并不常见。提起这点,蔡显富也颇有些自豪,他说,在村里工作的时候,村里大标语的书写都是自己来完成的,包括维吾尔语的部分,“当地维吾尔族的百姓和干部都不相信是我写的,他们觉得不可能!”

熟练的维吾尔语也让蔡显富和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迅速打成一片,工作也开展得很顺利,“我从来没觉得工作难做过,我想就是语言让我们在心灵上能够贴近。”

让蔡显富没想到的是,他的孩子在学校也积极向同学学习维吾尔语,而且能够流利地使用。一次,他停在路边买蘑菇,和商户沟通有些困难。孩子却出面和商户谈了起来,很快就完成了买卖。这让他对孩子刮目相看,也对民族融合有了更深地思考。他此后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学习维语,也利用一切机会和工作生活中接触的维吾尔族同事、朋友交流。

蔡显富长期在乡、村摸爬滚打,他说:“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不通语言,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做基层工作能讲维语,人家就不会把你当外人。”

多年前,蔡显富来到于田县任职时考虑,这里语言不通,自然环境恶劣,要是有好的机会,还是把工作调动到内地。那时候,他把于田县设想成了暂居之地,而他也像自己的微信名一样,把自己定位成了“过客”。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深入,他和这片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同胞感情也越来越深。他早已不再是过客,不仅从江西九江把自己妻子接来,也把父母接来定居。岁月把他锤炼成了边疆的建设者和坚守者。

天津援建干部冯杰说:“有一些同事,刚来这里时非常想家,想早点结束任务回去。不曾想的是,随着工作的开展,他们很快爱上了这片热土,‘过客’的想法也很快消失。一些结束支援工作的人,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回来,看一看曾经奋战的地方。”

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李吉森

摄影 视频 | 刘欣

原标题:《西行日记 | 酸奶粽子、烤馕……“舌尖上的于田”,有天津的托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