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写|“北漂”的台湾少数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陆找到国家认同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20-09-23 09:34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今年在巨大的考验中体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达 : 我来自台湾的部落,我是骄傲的中国人。”

9月20日,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大会,台湾少数民族歌手杨品骅以台湾青年代表身份发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2020年9月20日,杨品骅在海峡论坛以台湾少数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发言。

此举在不少朋友看来极为“大胆”。

“很多朋友问:台湾反对的声浪紧张,为什么你选择站上演说台?甲午之耻,当日本人攻进部落后的百年以来,我们台湾少数民族在主流声音里沉默了多少年?”杨品骅在个人社交账号写出上述感受。

他很珍惜这次在海峡论坛上的演讲机会。

“这一次,要让两岸听见部落的声音。”杨品骅在演讲中称,“今天,不是激昂的歌声,而是肺腑之言。”

作为一个“北漂”台湾青年,多年的大陆生活让他有了更清晰的国家认同感。

“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杨品骅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到北京才发现大陆对少数民族文化很包容,没有边缘化,而且是平等的。

台湾少数民族歌手杨品骅

闯荡北京

1982年,杨品骅出生于台湾花莲县吉安乡娜荳兰部落,这是一个阿美族部落,小时候,他跟随父亲定居新北市永和区,之后在台北求学、成长。

少数民族出身,他一度面临身份认同层面的尴尬。

“我童年时期在部落成长,但我念书、生活却都在台北,无论是台北还是部落,我都很熟悉,也有些陌生。”杨品骅说,他从小在都市长大,成长环境已经没任何差别,但阿美族所有文化、歌谣和饮食习俗,只有回到部落跟族人聚会时才能体验。

“我不会母语,回到部落反而格格不入了。”杨品骅对澎湃新闻称。

虽然生活在都市,他却发现自己身上永远有一条无法撕掉的“标签”。

“我们通常被视为特殊群体,人们会用奇怪眼神相待,由于入学考试时少数民族有加分,因此被很多同学认定有水分,无法获得尊重。”杨品骅称。

台湾少数民族的生存却与主流社会存在落差。

“我父辈一代,阿美族族人大多在工厂或工地上班,每次聚会都要去工地找人,最了不起是变成包工头。”杨品骅说,他父亲能做生意已经很少见了。

由于独特的身份意识,让他很早关注少数民族议题。大学期间,他也经常参与台湾少数民族的相关会议和讨论。

大学毕业后,他应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并于2007年调任北京工作。

“北京每天都在变。”杨品骅说,作为外派人员,他对北京当地人的生活产生极大兴趣,还为此和北京同事一起去听相声,了解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北京的胡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老北京的人间烟火都在胡同里。”杨品骅说,北京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大熔炉”,原来只在教科书阅读的文化古迹,到北京才发现都活灵活现摆在了眼前。

最关键的是,北京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令他惊讶。

“这里所有文化形态都是平等的。”杨品骅说,他2008年辞去香港公司副总职务,决意留在北京为台湾少数民族闯出一条道路。

早期,他先是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租了一间小仓库居住,没有暖气,条件极为艰苦。为更好的了解、学习大陆生活和语言,那时他还常看电视剧《奋斗》。

“北漂”生活不轻松,杨品骅还住过地下室,也曾迷惘自己的方向。

2012年,他用自己所有积蓄创建了漂流木文化艺术团,节目创作以展现台湾少数民族族群风貌为主。艺术团不仅参加北京各大文化活动,还以此促进两岸民间艺术文化的交流。

为配合漂流木文化艺术团的表演,杨品骅在前门大街摆了4个摊位,销售台湾少数民族农特产品及工艺品,起初生意不好做,每天卖多少,决定艺术团成员当晚吃什么东西。

伴随漂流木文化艺术团名气日兴,杨品骅创立了一个台湾少数民族工艺品牌集成平台,帮助台湾少数民族工艺品提高销量。

前几年,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古朴静谧的五道营胡同里开设了一家音乐餐饮酒吧,这是大陆第一家台湾少数民族音乐餐饮,它很快成为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族人到北京的落脚地,也是大陆少数民族音乐人的根据地。

“曾和我一起并肩的有台湾的阿美人、赛德克人、布农人、西南方的彝族、藏族、苗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罗斯族等伙伴,用共同的热情和各民族的魅力,交织出无数欢乐的时光。”杨品骅在海峡论坛演讲时称。

认识大陆

近年来,杨品骅以台湾少数民族歌手身份走遍大陆 68个城市,从海洋到高原,从北京前门到西南边境,并在舞台上完成了 500 余场演出,让大陆同胞能听到来自“太平洋畔宝岛的声音”。

他认为此前少数民族在台湾一直和主流社会有所脱节,而大陆发展极为惊人,更别说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总是日新月异。

“我希望让族人不要再背离大陆发展的方向。”杨品骅说。在他看来,台湾已经没有创新的社会环境了。

杨品骅曾亲身经历台湾经济和文化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

“以前台湾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有钱消费,全球好电影和文娱活动都往台湾扎,如今大家生活都相对艰难,不轻易消费文化商品或文娱活动了,外资也都撤走了,街上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少。”杨品骅认为,一个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最高追求是从事政治,这个社会定是畸形的。

大陆却完全相反,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看电影、演出、出国旅游和购买奢侈品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关键是全社会对创新充满了期待。“在大陆,唯有创新才能生存。”杨品骅称,当前台湾还有部分年轻人对大陆存有误解,最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大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看到两岸信息误区太多,他决定走进北京城大街小巷,用短视频记录真实的北京,给台湾的家人和朋友了解。同时,他还发起“心手相连传递信心”的短视频接龙行动,此举得到大陆各地响应,最远到中缅边境的沧源,不少佤族学生也拍来视频讲村庄的防疫工作。

“祖国防疫没有死角。”杨品骅演讲时称,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与谣言。他认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勇于挖掘真实。

而他愿意站出来讲述真相,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近年,杨品骅常到大陆很多地方演出和交流,乃至偏远边陲。有一次他到云南沧源县演出,不远处是缅甸佤邦,两地经常举办联欢晚会,沧源这边歌舞升平,佤邦却时刻担心发生战事。

“这说明国家安定是多么重要。”杨品骅称,当地很多老村民普通话说不好,却能唱党歌,可见当地老百姓对国家有很高的认同感。

有一次,他和父亲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参与万人共舞的目瑙纵歌节。

目之所及的场面令他一生难忘。

“全场景颇族人穿着自己传统的服饰,骄傲地向游客展现自己的文化风采,万人狂欢中,自治州提供各类的安全措施来保障族人完成祭典,歌舞散去,诺大无边的场地居然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推搡拥挤。”杨品骅说,当时父亲激动地对他说:“这不就是我们一生在努力的吗? ”

“民族复兴的希望深植在每一寸土壤里,不管是世界级的一流城市,还是纯朴的民族村寨。”杨品骅在海峡论坛演讲称。

2018年开始,他所创建的文化艺术团和餐厅在大陆拥有相当的知名度,盈利状况趋于稳定,大陆媒体也把目光聚集在了他身上。

在北京打拼这么多年,杨品骅也经常想念家乡,但他已习惯了这座城市的节奏,平常忙于工作,很少回去台湾。今年春节,他把父母接到北京过年,父亲陪他一直待到快4月份才回去。

“我或许退休时才会回到台湾,看老家是不是真的改变了。”杨品骅说。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