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昭通镇雄盐源镇易地扶贫搬迁:挥泪别旧土 迁居日子甜!

微昭通
2020-09-22 19: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地处革命老区的镇雄县盐源镇,属国家级深度贫困乡镇,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自然气候条件恶劣,辖区大部分属典型“六类区域”,在镇域内这些地方,老百姓“看天吃饭”“看天吃水”,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出行极为不便,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走出大山”是祖祖辈辈的夙愿,未实现的夙愿在代代传承、未消除的贫困也在代代传递......

移山还需愚公志,山移不了,那人就走出去。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以来,镇雄县盐源镇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最大“惠民”工程,全面宣传动员,全力推动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到位,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户应搬尽搬、能搬则搬,搬得出稳得住的同时稳定脱贫致富。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盐源镇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13户7414人,其中,镇域内付家寨村寨头安置点集中安置60户280人(其中,卡户60户280人,非卡户0户),镇雄县城呢噜坪安置点集中安置1553户7134人(其中,卡户1536户7068人,非卡户17户66人)。

就业扶持,促易地易业,挪穷窝又换穷业

走进镇雄县城呢噜坪安置点王永义户,家里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敞亮,俩老坐在客厅看电视,儿子王聪正在洗菜准备做饭,等待两个孩子放学。

“我们家原来是住在盐源镇仓海村沙坡啰村民组的,那个地方生活都不方便,气候条件也不好,人些都喊‘山咔咔’,娃儿上学读书跑多远,老人偶尔生病什么的,更是要费大力气,毕竟农村条件就在那里摆着。几年前,媳妇因嫌弃我们这地方不好过日子,也跟我离婚了,当时,我一个人又要照顾俩个老人,又要照顾俩个小人读书,在家里也出不了门找钱,只好在家种点庄稼、打点零工。现在好了,国家给我们搬迁户修了房子,我们成城里人了,这是我原来做梦都不敢想的,搬进城里后,我原来是干劳务信息员,现在是干消防协管员,社区一直很照顾我家,考虑到我家实际,给我安排了岗位务工,现在又可以照顾家里,又有工作收入,都可以兼顾着了,娃儿上学条件也好了。”王聪这样说道。

王永义在一旁笑着说道,“现在进城后,房子有了,儿子又在社区内从事消防协理员,接触的人也多了,大家都在帮他张罗对象,现在也不担心儿子找不到儿媳妇了。”

据了解,盐源镇作为搬迁群众的“娘家人”,不断强化与呢噜坪安置点的对接服务,通过内转外输和“双重覆盖”,“两家人”一起想办法,全力为易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和稳岗保障。社区内充分考虑到各户实际,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把保洁员、保安、楼栋长、劳务信息员和消防协管员等岗位给最困难、最有需要的易迁劳动力,并通过张贴宣传栏、微信发布招聘公告等传递就业讯息,开展多轮招聘会为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劳动力就业;盐源镇则送岗上门,若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便通过包保干部点对点联系就业,驻易迁点工作人员也会及时上门跟进,做通思想,随时关注人员就业情况和动态,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

产业发展,保创富创收,摘穷帽又拔穷根

群众搬出去了,留下来的土地谁来种,如何才能见效益?这是继搬迁之后必须面对的又一个现实性问题。

产业是“面子”,也是“里子”。盐源镇全面盘活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资源,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资源实际,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组织化率已达100%。同时,种养殖业相结合,两者齐头并进,竹产业发展落地见效,辣椒、枇杷、土豆、果桑、蜂蜜、羊肚菌等产业“遍地开花”,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视发展效益情况,参与产业分红。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太好了,我家搬迁点的房子是国家修的,搬来城里前,其实还是舍不得离开,其实就是舍不得土地,毕竟在老家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了。后来,工作人员宣传政策说,土地还是我家的,可以通过流转出去产生效益。现在,我们老家的土地有点种了竹子,有的流转出去发展中药材、辣椒种植等其它产业,我们家产业分红也得到了,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谈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木歪村黎坝组黎绍禹这样说道。

完善配套,促安居安心,住新房更暖心房

走进镇雄县城南台街道办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新迁入的“盐源人”占了三分之一,老邻居还是新邻居,大家还能互串门儿。这里,高楼林立、错落有致,小区的柏油道路冲洗得干干净净,两旁绿化更彰显小区的独特魅力。社区医院、学校极大便利了小区群众,出门就能就医就学;社区超市物品多样齐全,菜市场新鲜蔬菜物美价廉;社区广场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桌,配备了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社区里还有理发馆、餐馆、公共厕所、地下停车库等设施配备齐全,扶贫车间也将成为安置点劳动力的就业选择。

“我们家原来住在盐溪村下寨组,四个娃娃都在读书,读初中的那个在五德读,倒是不操心了,主要是三个读小学的娃娃,以前每天去读书要走四五十分钟的路,路也不好走,都是山路,我也还是担心他们路上的安全,我要照顾家里老人,又要忙地里的活计,不能接送他们,他们到校后也都是在学校吃营养餐的,中午不得回来。现在好了,搬进城后,四个娃娃都转在社区里读了,教育也好了,老人在社区里也好耍,大的娃娃下课后还可以帮着照顾小的,我也有时间在社区里找活做。”夏应娥这样说道。

据了解,夏应娥丈夫文德雄长期在外务工,由其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其搬进城后,已在社区附近餐馆务工,下班时间,她也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呢噜坪安置点里,搬迁群众逐渐适应了社区环境,融入了社区生活,也慢慢爱上了社区新家。他们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生活不用发愁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眼界也更开阔了,致富底气也更足了,他们多年以来的期待实现了,也渐渐有了对新生活的新期待,期待生活更美好、社会更文明、国家更强大……

今日推荐

来源/镇雄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昭通镇雄盐源镇易地扶贫搬迁:挥泪别旧土 迁居日子甜!》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