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秋至稻谷瓜果香 庆丰收欢喜奔小康

晋中发布
2020-09-23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又到一年丰收时,瓜果满园粮满仓。秋分时节,从丘陵到平原,晋中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看丰收景象、听丰收心声、话丰收远景,和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

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行走在榆次区东阳镇的万亩设施蔬菜园,菜农、客商络绎不绝。他们收菜、搬货、谈价格,忙得热火朝天。而在东阳镇庞志村,更是热闹非凡。该村聚鑫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冬藻说:“我们的客商有河南、广东、广西的,也有周边县城的。今年蔬菜长势好,价格也不错,靠着种菜,村里人收入稳定,每家一年赚十来八万元没问题。”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鲜蔬菜的需求随之增加。榆次区蔬菜产业发展始终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这一主题,以设施农业扩规增效,实现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发展目标。庞志村位于东阳镇西2公里处,交通便利、气候适宜,为该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奠定良好基础。该村紧抓发展机遇,从大田菜到大棚菜,从简易拱棚到温室拱棚,再到如今投资近300万元建设的24座单模棉被新型拱棚,使蔬菜的成熟时间提前近2个月,与大田菜错峰上市,每棚收益约12万元。据介绍,单模棉被新型拱棚的单棚面积达2.5亩,比普通棚大2倍,棚内有保障蔬菜生长的全套现代化设备,水、肥、温度等参数均可随时监控。庞志村村民刘宪卿告诉记者:“我从2000年开始种大棚蔬菜,每天天刚亮就到大棚忙碌。现在,我的大棚一年四季不空,一年四季有活干,收入乐观。”

在田间地头,一辆辆运输车往来穿梭,将一车车承载着菜农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优质蔬菜运往各地。如何在小康路上更上一个台阶,庞志村用发展地域特色棉被大棚作出回答。(闫淑娟)

瓜果飘香时处处是美景

“来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采摘的乐趣,真是收获满满。”日前,左权县石匣乡狮岩村百亩葡萄采摘园正式开园。这里优美的风光、可口的葡萄,赢得了游客的称赞。

时下正是葡萄丰收的季节。采摘园内到处飘散着甜蜜气息,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吸引了众多采摘的游客。他们手提篮子,一边采摘,一边品尝,还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声。

石匣村村民霍富民是葡萄园的技术指导员。他介绍:“这里土质肥厚,水资源丰富,加上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使葡萄口味独特。今年,葡萄园里可产新鲜葡萄约1.5万公斤。到了丰产期,预计每年可产新鲜葡萄15万公斤,预计收入120万元。”葡萄园的建成,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霍富民高兴地说:“今年,我们这个采摘园就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解决了15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人均增收1万多元。”

左权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结合旅游打造名优水果采摘前景可期。近几年来,为填补当地优势水果产业的空白,左权县引进名优瓜果品种,发展了玉露香梨、富硒苹果、樱桃、西梅、葡萄等名优特色水果。狮岩葡萄园紧邻石匣水库,是正在建设中的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该园由左权祥泰和专业合作社开发荒山荒坡、流转农民承包地建成,占地100亩,主要种植早黑宝、无核脆宝、夏黑等优良品种。未来5年,该采摘园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果、花卉苗木种植品种,将采摘园建成集乡村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庄园。(张颖)

千亩中药材喜获大丰收

秋意浓、菊花艳。9月19日,在左权县石匣乡林河村、赵家庄村等4个村,500多亩菊花进入丰收季。走在田间,随处可见穿梭于花海中,忙着采摘菊花的村民。

该菊花田由左权县药兴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2016年开始实施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建设。如今,该合作社已成为当地一家集中药材种植、初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农民合作社,种植中药材1000余亩。该合作社负责人张世存说:“目前,我们种植的中药材有菊花、黄芩、桔梗、牛蒡子等。今年,菊花大丰收,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3元计算,合作社每亩菊花可收入3000元左右,是种玉米的3倍。而且,种植菊花是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的好项目。”

除了菊花,左权县药兴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黄芩、桔梗、牛蒡子、紫苏等中药材的销售收益也很可观。“以2019年出土销售为例,每亩黄芩产鲜750公斤,折干后为250公斤,今年每公斤干黄芩的市场价为16.6元,每亩可收入4150元;每亩紫苏可采摘鲜叶500公斤左右,每公斤约1.4元,每亩紫苏产苏子120公斤,每公斤10元,每亩为1200元,紫苏当年每亩受益1900元……”张世存为记者认真计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去年,我们又在辽阳镇东沟村、上小节村续种280余亩牛蒡和黄芩,到了下一个丰收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量成片种植中药材不仅增加了集体收益,也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张世存说:“合作社实行工人工资季度制,签约长期工男工每天100至120元,女工每天50至60元。比如村民夏建国和马秀珍长期在合作社干活,两人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

种植中药材既可以美化乡村环境,又能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左权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武玲芳)

玉米装满仓致富有希望

秋收时节,太谷区小白乡大白村的玉米喜获丰收,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收获、晾晒玉米,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风调雨顺,雨水多,玉米大丰收,价格行情也非常好。”家住大白村的郝子平满脸笑容地说。他的家庭农场是太谷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推广项目的承试单位,试验玉米品种多达53个。郝子平说:“新品种玉米种子一上市我们就购买,经过不断的摸索,培育出适合太谷本地生长的玉米。今年,新品种玉米的实验效果不错。为了保证玉米品质,种植期间我们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技术要求进行种植管理。”

郝子平的家庭农场如今有460亩玉米地,种植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通过水肥一体化节水微喷及无人机喷药等技术,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收割时节,农场凭借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玉米棒和秸秆分离,玉米棒储存至来年进行销售,秸秆回收作为饲料和肥料进行再生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还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记者跟随郝子平走进种植区,看到一排排玉米高耸挺立,肥硕饱满的果实缀满秸秆,剥开外衣,成熟的玉米棒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金色光芒。郝子平说:“明年,我希望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玉米种植越做越好。”

又是一年丰收时,郝子平望着金灿灿的玉米,眼里都是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这片凝结着劳动者汗水的土地上,不仅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期望。(程浩)

猪儿长得壮生活变了样

对于太谷区养猪达人吴吉智来说,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广大养殖户的节日。他说:“看着一头头猪仔活蹦乱跳,忙着把一头头生猪装车入市,这是养殖户最大的丰收喜悦。”

吴吉智是农民出身,在他看来,养猪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初中毕业的吴吉智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计划开办一个百头猪场。然而,深知养猪艰辛的父亲并不想儿子走这条路,于是给他安排了太谷制胶厂的电焊工工作。但是几年后,时年24岁的吴吉智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开始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把目光锁定在曾经钟爱的养猪行业上。

和妻子商量后,吴吉智决定自建一个能年出栏1000头育肥猪的养殖场。他直言,建设猪场的那几个月里,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咬牙坚持了几个月后,一个集猪舍、后勤、办公于一体的猪场终于建成,打料、喂料、清粪,忙个不停。辛苦的付出换来了可喜的回报,养猪的第一年,他净收入5万元,成为当地养殖户的佼佼者。

随后的几年里,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开始了他的家庭式养殖和自主创业之路。2010年,为了实现“龙头一动龙尾摆”的功能,吴吉智成立太谷绿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周边10余个养殖户加盟,共同致富。在他看来,农民养猪不易,尤其对于贫困农民来说,为此,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带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由于养猪成绩突出和对周围农民的帮助带动,吴吉智当选太谷区畜牧协会秘书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技术,亲自率领技术人员对当地养殖户进行培训。他不仅向养殖户传授自身十余年的养殖经验,同时将新理念、新想法向养殖户传授。此外,吴吉智购买养猪行情信息,每天向养殖户们发送畜禽、饲料等相关信息,使当地养殖户及时获取第一手行情资料。

(史俊杰)

记者手记

食之有道 不负辛劳

闫晓媛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不仅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硕果累累、稻谷飘香、丰衣足食的丰收时节。

9月22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作为既体现悠久农耕文化传承的传统节气,又蕴含新时代精神的全国性民俗节日,秋分与农民丰收节又一次擦出“金色”火花。

在晋中广袤的田野上,经历春夏秋三季的风风雨雨,辛勤的汗水终于滋润出硕美果实,金灿灿的大南瓜、红火火的小辣椒、沉甸甸的玉米闪现光芒,稻子颗粒归仓,高粱整齐码放,葡萄似瑙,苹果如灯……红黄青绿勾勒出最美的景象,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农民的脸上,他们在金秋收获成果和希望,收获快乐与幸福。

礼赞丰收之余,我们心有所思,春种秋收,对多数人来说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对于农民来说,披星戴月、起早贪黑,顶烈日、冒酷暑,这些收获倾注了他们一年的心血,挥洒了一年的汗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过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没有比“口粮”二字更基本的财富了,这财富来自于土地与农民。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每天都得吃五谷杂粮。然而,一米一粟来之不易,我们理当珍惜每一粒粮食。做饭时,吃多少做多少;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点餐时,吃多少点多少。总之,食之有道,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节日,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投射。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为的是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的是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也为提醒每一个人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不辜负每一份辛劳!

原标题:《金秋至稻谷瓜果香 庆丰收欢喜奔小康》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