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画说九龙坡 用艺术的张力为城市塑魂(二)

九龙坡新闻
2020-09-23 1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15826166697

九龙坡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咨询热线

023-89123801 023-68058242

九龙坡区政府卫生服务热线电话

日前,九龙坡区最具代表性的“九龙九景”出炉,它们分别是:大城中梁、美术半岛、万象商汇、动物乐园、博物洞天、英雄故居、华岩禅林、西彭铝都、走马古镇。如何让“九龙九景”更加深入人心?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发起“画说九龙坡”活动,李彤、陈树中、侯宝川、黄越、康宁、梁益君、李志坚、张杰、翁凯旋9名艺术家积极响应,以“九龙九景”为题材,各自创作一幅艺术作品,献礼本次九龙坡的“双晒”。

目前,所有艺术家已完成初创。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亮点,创作背后有哪些故事?本报记者对这10位艺术家分别进行了专访,继9月21日推出庞茂琨、李彤、陈树中、侯宝川、黄越五位画家的专访后,今日推出康宁、梁益君、李志坚、张杰、翁凯旋五位画家作品背后的故事。

《博物洞天》

黑白木刻中的抗战风云

作者简介

康宁

1950年生于四川江安,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史馆馆员。

9月15日晚上11点,“九龙九景之博物洞天”版画首版杀青,创作人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康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所有工序做完已经是次日凌晨2点。

9月16日,在虎溪公社康宁工作室,他聊起这幅版画创作背后的故事。

创作

黑白木刻对应抗战历史

被誉为“中国最知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黑白木刻艺术家”的康宁,近年来,其作品以不落俗套,勇于创新著称。

康宁说:“版画是很高度提炼和概括的东西,除了描绘的某一个具体的场景外,不只是一幅宣传品或现场的表面模拟和翻版,应该是一件有艺术价值的,能观赏的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之所以选择“博物洞天”为题作画,康宁觉得,“抗战兵工旧址”这样一个主题很有意思,用黑白木刻的方式对应抗战时期的这段历史很恰当。

抗战时期的重庆,全国很多版画家聚集在此,很多抗战木刻作品都从这里出发,延安木刻家也到这里来做展览,“重庆是当年抗战木刻的重要基地,木刻是当时抗战时期很重要的一支文化力量。”

创造

“洞、碑、街”三个元素

此次创作,康宁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选取什么元素,如何来表现重庆建川博物馆“抗战兵工旧址”这段历史。

接到作画的邀请后,他开始构思。在创作的初期,康宁有过一个模糊想法,“能不能画一张风景画,把画和抗战这段历史连接起来。”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自我否定了。“抗战兵工这段历史,不是说一段写生就能够代表了,应该有一些历史的痕迹及表达的意象在里边。”

观看了重庆建川博物馆照片后,康宁初步选取了几个点作为创作元素,其中之一就是博物馆门口的碑。

实地考察后发现,选取的几个点位不太容易画成一张画,而且单个的景点,只是一个符号,很难代表呈现一座博物馆的整体风貌。

和重庆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交流后,最后确定画面表现的元素是“洞、碑、街”。洞是防空洞聚落,碑是博物馆门口抗战英雄纪念的碑,街是抗战兵工一条街。

“这次创作没有按照常规的手法,结合了其他的方式来做。采用了‘三联’来表现,三联就是三个内容。”康宁解释说,碑放在正中间,因为碑是一个主体,是一个标识性的地标建筑,一边是防空洞,一边是新修的抗战兵工一条街。

▲《博物洞天》局部

时间紧,任务重,确定了创作的对象后再调整构思细节,再三斟酌后出初稿,前后两周时间,完成了作品。

创新

“川”字型梨木上流动的“风”

“绘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康宁移步到他新出炉的画作前。

画面选取了重庆建川博物馆“洞、碑、街”的元素,巧妙刻画出全国首个洞穴抗战博物馆聚落——重庆建川博物馆的面貌。

“现实中,‘洞、碑、街’周围的环境是杂乱的,而且分别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我采用了三联的方式把三者聚集起来,打破时空障碍,把观者带回到当年风云变幻的年代。”

这次,他打破传统版画固有的方形画幅,直接在三段梨木上刻画,第一段梨木正好有一段翘起,三段梨木合在一起,形状如同“川”字。这正好和重庆建川博物馆的“川”字吻合。

“版画创作和其他画种不一样,它是间接的绘画,在木头里面选我所需要的材料。”康宁的木刻材料来自重庆周边的梨木。在工作室的一角整齐地堆放着他精心挑选过的原木。

为了更好地呈现木料肌理,他自己推刨和打磨。这次木刻的三块材料就是他花了近一天的时间打磨出来的。

用原生形态作画也是康宁这么多年研究的内容之一。他说:“树,有树皮,有节疤,开裂的洞缝都尽量保留,让观众看这件作品时,感觉有木头的存在,让材料成为表现语言的一部分。”

记者注意到,画面上,天空中的排线犹如风吹过力量的贯穿和凝聚。观者可以感受到刀与木这两种硬质材料之间的碰撞,点、线、面结合产生的力度与美感,黑、白、灰组合营造出气氛运行和流动,于无声处胜有声。整个画面简洁、明朗、有力,把木刻“木”的材料语言和“刻”的艺术语言展示到极致。

至于画面上那些黑线和曲线要表达的意义,康宁说,那只是一些符号,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他期待着大家的二次解读,去补充和丰富画面。

《英雄故居》

用水粉定格故居新颜

作者简介

梁益君

1960年生于重庆,有50年习画经历,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至今已在川美执教31年。

在拥有丰富绘画经验和艺术创作经历的梁益君的画笔下,周贡植故居会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呢?9月17日,记者在梁益君的工作室里看到,原本一张76x106cm的白纸上,一个全景视角下的周贡植故居已经跃然纸上。

再续“一面之缘”

故居更美了

9月1日,刚刚结束一个采风活动的梁益君,一早便又驱车前往周贡植故居,开启了“英雄故居”的采风。“虽然已经有周贡植故居的很多照片,但我还是想要现场找灵感,画出我眼中的‘英雄故居’。”梁益君说,顺便再续“一面之缘”。

原来,两年前,梁益君曾到铜罐驿镇采风,因为对周贡植故居有所耳闻,便前往参观,走在通往故居的公路上,却远远看见故居正在进行修缮,梁益君便止了步。“没想到能再续前缘,一睹故居真面目了。”再次来到周贡植故居的梁益君略微兴奋,“故居的新貌更美了,真有幸为其创作。”

为了作品不仅展现英雄故居的“形”,还能展现故居的“神”,梁益君做足了功课,充分了解了英雄的故事,仔细参观了英雄的故居,还通过多个角度观赏故居全貌。每到一处,便用手机记录下来,作为创作参考素材。

头脑风暴三天

定调朝晖下的故居

采风当天,梁益君便有了灵感:“以故居占据‘C位’,再将荷塘、柑橘林、铜罐驿天主堂,以及铜罐驿大英雄湾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现状都展现在画中,把铜罐驿镇的过去与现在都融入画中。”梁益君说,由于元素较多,考虑到做成版画画幅较大、装裱困难等问题,本打算将多张版画内容拼接、重叠在一起,然后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印在一张画布上,形成一幅作品。

然而,回到工作室的梁益君又经历了连续三天的头脑风暴,这个过程他不断推翻和重组构思创作的画种、构图、篇幅、色调等。最后确定借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手法,以暖色调为主的水粉画,来展现他眼中的“英雄故居”。“水粉作画,有清爽、细腻的优点,而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就是将多个场景作组合艺术处理,这样更便于描绘铜罐驿的过去和现在。”

之所以选择暖色调,“它更能传递周贡植故居周边环境的勃勃生机感,以及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意境。”梁益君告诉记者,为了突出暖色调主题,整幅画的时间节点,将描绘朝阳升起的时刻,金色的朝晖洒向大地,寓意生生不息。

历时半月

用情展现故居的“形”与“神”

以铜罐驿镇最具代表的柑橘林作为前景,以代表铜罐驿镇领跑乡村振兴的大英雄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作为背景,周贡植故居坐落在76x106cm画幅上的黄金分割点上,郁郁葱葱的绿树和星星点点的荷花,围绕着周贡植故居及陵园。通过连续多日的作画,9月17日,记者在梁益君工作室看到,此次九龙九景中,唯一的水粉画——“英雄故居”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装裱。

▲《英雄故居》局部

作品通过水粉刻画了富有层次的大环境,展现出周贡植精神在历史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整体色调给人的感觉是温暖。作品中周贡植故居四合院里的老树、党旗以其鲜明的颜色一眼就能被发现,作品中心突出。“加上装裱时间,整个创作过程大概历时半个月时间。”梁益君告诉记者。

“整个创作过程比较流畅,因为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驱动。”梁益君告诉记者,他是恢复高考后四川美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的大学生,曾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度过大学生涯,“我的根在川美,而川美的根在黄桷坪,在九龙坡区。如今年过半百,再次回到我曾扎根的‘故乡’为其创作,有种‘出走半生,归来依然少年’的感觉。”

《华岩禅林》

水墨渲染道不尽禅意悠悠

作者简介

李志坚

字治见,1975年生,山东烟台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院重庆分院副院长。作品曾获得“江苏省第三届山水画展”金奖、“首届全国写意画展”优秀奖、“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年展”院长提名奖等。

9月16日,记者在国画家李志坚的工作室看到,其创作的“九龙九景”之《华岩禅林》已全部完成。整幅作品采用的是竖幅山水国画的形式,横长69cm,竖长137cm。华岩旅游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清晰可见,在绿树、红墙的衬托下,整个风景区禅意悠悠,让人想游于其中,来一场净心之旅。

多次到华岩景区写生

这次是突破

华岩旅游风景区,集寺、湖、园、林、山、洞于一体,风景清幽,灵境雅致,还有“巴山灵境蕴物华”的美誉。

多次到华岩旅游风景区写生的经历,让李志坚对其印象尤为深刻。他说:“那里林木繁茂,意境深邃,既有湖泊、溪流、山峦等自然景观,也有古刹、佛塔、石刻、雕塑等人文景观,韵味无穷。”为此,他还创作了不少写实的局部小景,通过绘画记录下华岩旅游风景区美丽的景色。

基于对华岩旅游风景区的这份熟悉和特殊的艺术情感,李志坚此次主动选择了画“九龙九景”之华岩禅林。在他看来,该处景点也与他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契合:“这里有山、有水,意境十分悠远,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是最佳的。”

但与以往画小景不同的是,《华岩禅林》需要全景式展现华岩旅游风景区的风貌,这对李志坚来说,还是头一回。如何从局部小景到大场景,体现出该景点的特色来,李志坚仔细琢磨了一番,寻求突破。收集完相关资料后,他就在纸上画了3张小草稿,从中选了一张比较完整的,再推敲各个元素的位置及它们的组合搭配,定下来后才开始画正稿。

在参考了实景照片后,他决定以半俯瞰的角度来创作。他指着画向记者阐释他的立意。画的底部便是风景区的入门处,接着往里走,是一层一层的寺庙建筑,途中还会经过巨大的露天金佛像,才能到达禅林深处的佛塔。越往里走,树木越繁茂,环境也越安静。“通过一层一层递进的方式,我想让这幅画有一种可以从入口游览到禅林深处,好似一场千年禅林福地的净心之旅,让人们体味到清静、自然的心境。”李志坚说。

墨中有色

色中有墨

在此画中,为体现林木繁茂的景象,李志坚选用了松树、柏树、黄桷树三个不同品种的树,而且它们各有寓意。“松树显示了高风亮节的精神,柏树象征着不朽,代表九龙坡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桷树则是重庆的市树。”据悉,这三种树的组合,形成了“禅林”的意境。

▲《华岩禅林》局部

华岩的荷花,也是一绝。每年夏季满塘的荷花竞相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这在《华岩禅林》中也有体现。除了林木,画中还点缀了盛开的荷花,将景区荷文化与佛文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远处还有风景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古桥和凉亭景观,这两样元素采用了镂空的画法,将光与结构物体交叠混合,重生出一种全新的光影美感来。李志坚说,光影效果的营造,这不仅仅是单个空间的交流,更是不同空间交错而成的美妙共鸣,同时也象征着四面通达的文化。

构图上,整个风景区被一片翠绿包围,选用的色调和谐自然,绿色的石头与青山呼应。作者还巧妙地用金粉勾勒了佛像、寺庙的屋顶瓦片,体现庄重之感。“整幅画使用的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方法,融合了水墨与色彩,形成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李志坚说。

作画工具讲究

运用了反复渲染

据了解,李志坚此次创作选用的墨和宣纸也极为讲究,都是他珍藏多年的宝贝。比如墨,是产自上世纪80年代安徽胡开文墨厂的老墨;还有宣纸,也是2002年的,是当时他在南京读研时收藏的,已有18年的“历史”。他说,这样的宣纸更加温润,画出来的画水墨层次更好。

此外,经常画山水题材的他,形成了反复渲染的个人风格。“渲染一两遍的话达不到那种厚重的效果,等墨干了以后,我会进行多次、反复的渲染,这样会使得整幅画更有色彩,也更加接近描绘景象的色彩。”

他举例说,像画中的红墙、树石都进行过反复渲染,形成了一种温润、充满禅意的效果。整幅画营造的环境是幽静的,也传递给人们:在喧嚣的都市里,还有宁静一隅,可以慰藉心灵。

《西彭铝都》

以意象化手法展现“产城融合”

作者简介

张杰

1963年生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协会理事,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号。

9月17日,记者来到油画家张杰位于虎溪公社的工作室,其创作的《西彭铝都》已装裱完成,旁边还放着两幅他为彩云湖创作的油画。

“这两幅已经画了差不多一半了,结果彩云湖没评上,之后我准备继续画完。”张杰告诉记者,从“九龙九景”征集之初,他就开始准备了。虽然彩云湖没被选上,但《西彭铝都》作为唯一一幅展现“产城融合”景象的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构图

不同于其他“九龙九景”画作,《西彭铝都》既要展现城市风光,还要呈现工业景象,如何让两者有机融合是作画的关键。

“如果简单地将厂房、高楼组合在一起,画面会显得单调乏味,不具备视觉美感。我想通过油画的语言,用极具艺术性的构图来呈现景观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为此,张杰在创作中特别加入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整幅画的构图采用鸟瞰的角度,最前方是西南铝厂房,背后是灯火通明的西彭镇,一架国产C919大飞机划过繁星闪烁的“铝都”夜空……

创作之初,张杰不断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最终考证得知,国产C919大飞机的铝材正是由西南铝提供。不仅如此,西南铝还为我国探索太空的神舟、嫦娥、天宫等系列航天器提供高端铝材。因此,他将星空中的国产C919大飞机视为整幅画作的点睛之笔。

“厂房和城市夜景是写实的部分,星空和国产C919大飞机则具有象征意义。虚实结合,希望营造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观感体验。”张杰认为,夜景能突显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星空渲染主题更加梦幻,起飞的国产C919大飞机则寓意美好的未来。

多色层多步骤

的作画技法

在创作手法上,张杰较为注重油画技艺与原料自然美的融合,通过多色层、多步骤的方式来呈现各种细节。

“先画一层,晾干之后,再接着画第二层,这样一层一层地叠加,更显层次感。但因为油画颜料干得较慢,通常情况下,创作周期也相对较长。”张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西彭铝都》在技法上的讲究之处。

既要表现出建筑的规则美,又不能使画面过于生硬,张杰选择专注于描绘细节。“云层用笔要洒脱、飘逸,建筑物的表现又要具体、精致。加入烟囱、高压线、变电站、蓝色瓦片等工业元素,使工业景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高楼的窗户、街巷的灯光、天空中的圆月等细节,又让这幅画充满了烟火味。”张杰指着作品讲解道。

▲《西彭铝都》局部

此外,为了使色彩更加生动丰富,在创作完画面主体之后,张杰还大量运用“泼洒”的手法,将颜料直接挥洒在天空中、建筑上,使夜空中的云层、繁星与地面的灯火有机融为一体。近看是一个个色点,远看就构成了一幅全景式画面,展现出一种意境美。

突出“产城融合”

的创作理念

记者发现,张杰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表现城市变迁的巨幅作品,有提着行李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农民工,有留守“空巢”的老年夫妇,还有骑着三轮车四处叫卖的摊贩……“近十年来,我非常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我希望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城市的生命力。”张杰说。

在张杰看来,西彭是一座烙有工业印记的城市,西南铝是九龙坡的一张重要的工业名片,共同见证了九龙坡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变化,这正与他的创作理念相契合。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这既是我想通过这幅画表现的中心思想,也是我对九龙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张杰说。

《走马古镇》

描绘千年古镇的延续和发展

作者简介

翁凯旋

1958年9月生于重庆;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重庆市油画学会会长,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政府文艺奖获得者。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大都美术馆、中华儿女美术馆、大连美术馆、遵义美术馆、宁夏美术馆、鳳凰艺都美术馆,重庆美术馆等收藏。

半台锣鼓半台戏,千年风骚千年情。兴盛于明代中叶的走马古镇,作为古驿站,可追溯至汉。古驿道、古街区、铁匠铺、老茶馆、古戏楼等保存完好。尤其古驿道上,马帮蹄痕、名人题刻等,依旧清晰可辨。商贾来往,把各种山歌故事、野史趣闻也带到了古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走马故事”。

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文学气息浓厚的古镇,该如何呈现在画面中,是翁凯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到走马古镇实地采风取景后,他决定以俯瞰的视角展现古镇的整体风貌,并通过古镇和新镇的对比,来体现“延续和发展”的主题。

利用无人机取景

“虽然我去过很多古镇写生,但要用油画画出走马古镇与其他古镇的不同,还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翁凯旋说,确定选题后,九龙坡区提供了一些古镇照片供他参考,但是照片选取的几乎都是古镇内的某个局部,并不能反映出古镇整体的风貌和特色。于是,他决定亲自到走马古镇走一走。

沿着斑驳的青石板路,从山脚走到山顶,目之所及都是岁月沉淀的痕迹,古镇内的老戏楼、关武庙、老茶馆、成渝古驿道遗址和大量的巴渝传统建筑,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往……

但很快,翁凯旋就意识到,如果仅仅是从游客的视角来看古镇,他所能选取的画面是很局限的。只有从高处俯瞰,或许才能找到那个展现古镇全貌的最佳视角。

为此,翁凯旋想到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取景。9月3日,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的帮助下,通过在古镇多个点位的高空拍摄,走马古镇的全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古镇整体依山而建,纵向延伸、上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一束光”的巧思

从走马古镇采风回来后,翁凯旋就以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为基础,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幅长1.7米、宽1.2米的油画作品《走马古镇》。

记者看到,在这幅作品中,依山而建的走马古镇位于画面的中心。站在画前,就好像站在远处的高山上眺望古镇,镇上的巴渝传统建筑都清晰可辨。同时,作品也将古镇延伸下来的新镇作为了取景范围。

“这样既呈现了走马古镇古色古香的完整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古镇的延续和发展。”翁凯旋说。

▲《走马古镇》局部

记者注意到,在画面左上方,有一束阳光倾泻而下,照射在古镇的建筑上。而对古镇整体也运用了暖色调来处理,营造出一种被阳光照耀的感觉。山脚下的新镇则以冷色调为主,与古镇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翁凯旋特意设计的细节。“阳光的设计和冷暖色调的对比,是为了突出古镇主体。”翁凯旋说,古镇的暖色调,也蕴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走马古镇作为成渝古驿道上其中一个重要驿站的历史地位,二是象征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曲艺之乡”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营造古朴厚重的氛围

翁凯旋告诉记者,油画的技法多种多样,而他在创作《走马古镇》时,主要采用了多次完成法。

“与一次完成法只需平铺一遍颜色不同,多次完成法需要将颜色一遍又一遍地叠加。”翁凯旋说,采用这种绘画方法,主要是为了营造古镇古朴厚重的氛围,体现古镇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更多新闻

记者:邬姜/涂馨/向姝姝/曾建渝

见习记者:黄秋彤

摄影:陈林

小编:小酒

校对:丁妮

原标题:《画说九龙坡 用艺术的张力为城市塑魂(二)》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