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公布,《黑箱》作者伊藤诗织入选

2020-09-25 1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月23日,《时代》周刊杂志公布了“202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女性上榜者超过半数,共有54人,比往年任何一次都要多。

许多大型草根运动的女性领导者,以及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医生、护士和科学家等入选其中。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位列其中,她曾经在接受《科学》杂志专访时直言不讳道“特朗普声称新冠病毒是从我们研究所泄露的,这完全违背事实。他欠我们一个道歉。

正在接受采访的石正丽

石正丽及其团队目前正在对新冠病毒溯源,他们是最早一批确认新冠病原体的团队,前后仅耗时40天,这为后续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以及技术平台。

入选的还有“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创始人加尔萨、库勒斯和托梅蒂,她们领导的这场有关种族正义的权利运动,正在影响着全球。

SpaceX的总裁/生产总监/首席运营官 格温妮·肖特韦尔也被评为2020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她和马斯克一起正在为人类星际旅行的梦想而奋斗。

#Metoo运动在日本的代表人物、女记者伊藤诗织登上了今年的榜单。

伊藤诗织入榜后发表感言

翻译如下:

我很荣幸入选202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作为一个无名的幸存者,我被人贴上过无数的标签,但今天我觉得伊藤诗织活得是那么强大。

献给每一个因此挣扎过的人。我们有自己的名字,无须隐藏,只要为你自己美丽的伤疤和历史感到骄傲。

感谢那些和我站在一起的人们。

祝好,

伊藤诗织

2019年12月18日,轰动全日本的伊藤诗织诉知名记者山口敬之性侵案终于拿到胜诉裁决。

 

作为事件当事人,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伊藤诗织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伊藤诗织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摄影师/豆桑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她打破了日本对性侵话题的沉默

2017年10月,美国好莱坞知名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的性骚扰、性侵丑闻被报道,多名女星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公开自己遭受过的性骚扰、性暴力经历。以此为发端,反性骚扰运动开始向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扩展,到后来席卷全球。

而在此时的日本,“性侵”“性骚扰”等依旧是禁忌话题。一方面,在便利店销售日用品的货架旁边,毫无顾忌地摆放着画面露骨的成人杂志;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在“性侵”“性暴力”的话题上仍然保持沉默、缺乏反思,似乎谈论它是一种羞耻。

在日本谈论关于反性骚扰的事是相当危险的。”

正因如此,最先报道哈维·韦恩斯坦事件的《纽约时报》,评价《黑箱:日本之耻》一书的作者、自由记者伊藤诗织:“她打破了日本对性侵话题的沉默。”

2018年6月,英国BBC以伊藤诗织为主人公拍摄纪录片《日本之耻》。该片在豆瓣获得9.1高分,2018年评分最高纪录片第3位。

在根据自身经历写成非虚构作品《黑箱》之前,伊藤诗织已经为了还原事实真相,获得社会、司法、媒体的“公平”对待,抗争了两年多。

2015年4月3日,作为自由记者的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局长、首相安倍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在用餐过程中昏迷,被对方带往酒店,并遭受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司法调查、取证、起诉过程中的重重壁垒,她以无比坚韧的勇气与毅力,不断诉诸法律,不断探寻真相。

2017年5月,在案件被检察厅判定为“不起诉”之后,伊藤诗织面向司法记者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开身份、长相谈论自身经历,并宣布将向检方提出复议申请。

2017年9月,检查厅再次做出判定:“本案不予起诉”。

到此时,对伊藤诗织遭遇的调查在司法层面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司法机构的调查探照出的仅仅是“黑箱”的一个角落。

在配合调查的过程中,警方冷淡暧昧的态度、取证过程的不完善、已签发的逮捕令被紧急收回、调查人员的突然撤换等等,都令伊藤诗织感到疑惑、不安与痛苦。

审判的最终结果,并不代表真相的完全揭露;不起诉,并不代表犯罪的不存在。

因此,作为当事人,伊藤诗织觉得有必要将她所知道的细节公之于众,并带来社会层面的改变,使亲友免受可能的伤害。同时,作为自由记者,为了从小拥有的、并一直为之努力的新闻理想,伊藤诗织觉得自己有责任秉持职业操守,让更多的人听到事实的声音。

打破沉默只是第一步

在理性克制的笔调中,伊藤诗织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在本书中,法律体系的漏洞、受害者维权的艰难、社会认知的冷漠,都在“黑箱”中一一被聚焦、呈现。

日本为何会有“准强奸罪”的罪名划分?在面对性暴力时,大多数受害人都会因震惊、害怕而陷入“假死”状态,无法动弹,更不用说反抗。在对性侵案件进行调查、审判时,检察方是否应当充分考虑受害人案发当时的状况?质询受害人是否自愿、有没有“将拒绝之意明确传达给嫌疑人”是否完全合理?

什么是“约会强奸迷药”?它会对受害者带来怎样的伤害,又有多少隐藏在阴暗处、不为大众所知的案例。

遭受性侵之后该如何自救?大部分受害者在遭遇不幸之后会陷入羞耻、迷茫甚至自责,而没有选择立刻报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如何给予受害者足够的理解与尊重,能否借鉴他国的经验,为受害者提供专门的救助场所与专业的救护措施,帮助不知所措的受害者保留证据。

为何长期以来日本社会对“性侵”话题保持沉默?地铁等公共场所的痴汉行为、职场中的性骚扰与性别歧视,为何大家见怪不怪而少有人发声反抗。

……

这些问题,都将在《黑箱》中一一展开探讨。

打破沉默只是第一步,寻求反思与改善才是最终的目的。事实证明,伊藤诗织的勇敢发声并不是徒劳,而促成了积极的改变。伊藤诗织事件之后,日本已在41个地区建立了强奸危机中心。时隔110年后,日本首次对刑法中关于强奸的部分进行了修改,法定最低刑从3年增至5年,男性也可作为强奸罪的控告方。

《朝日新闻》评价《黑箱》:“这就是她写下这些经历的缘由,为了谁,为了读者和这个国家。”

从我到我们:为了让更多人听到

从小立志做新闻记者,全凭个人努力在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地留学、游历,并在路透社等多家国际性媒体实习的伊藤诗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意志坚定、独立自信的女性。直到现在,她仍作为一名自由记者,拍摄纪录片,与路透社、CNA、Al Jazeera等多家媒体合作。

2018年10月,伊藤诗织导演的纪录片LONELY DEATH,聚焦日本孤独死问题。获得纽约电影节国际电视电影奖社会议题单元银奖

但在遭受侵害之后,她经历了孤独而漫长的迷茫、犹疑与挣扎,直到在察觉异样的友人的追问下,她才透露遭受侵害的事实,并决定报警。

从最初的迷茫,到站出来勇敢发声,决定召开记者会,将自己的身份以及掌握的信息公之于众,伊藤诗织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与勇气。

召开记者会之前,家人的反对、媒体的冷漠和舆论的不看好,让她倍感压力;而记者会之后,社会对她与家人的漫天而来的猜测、谩骂乃至攻击,让她甚至不敢看手机。同许多性侵受害者一样,她也遭受了恶毒的荡妇羞耻:“我们从未听说过性犯罪的受害人,会愿意在电视机前抛头露面。”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伊藤诗织的选择,就是打破沉默,寻求改变;让更多人听到,让更多人免受伤害。

现在,伊藤诗织依旧以记者身份关注、报道性暴力话题,并基于“不做旁观者,无论怎样的骚扰和暴力都绝不容忍”的理念,开始了从“我”到“我们”的活动。

“如今,我已明白什么才是必需的。要想做出良好而有效的应对,就必须同时改善与性暴力相关的社会和法律系统。为此,我首先希望,整个社会拥有受害者可以开放谈论自身遭遇的宽松氛围……

假如我对自己还抱有羞耻与愤怒,恐怕什么也改变不了。因此,在本书中,我将坦言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以及不得不致力改变的事。”

很多人认为,如今的女性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自由与平等,遭受过性暴力的女性只是极端的个案。

“强暴是被隐藏最深、报警最少的重大犯罪。”在美国,有数据显示,实际上每五位女性就有一位曾遭受性侵。更不要说报案率更低、羞耻意识更强烈的其他国家与地区。

除了看得见的暴力,还有那些往往被人忽略的、扎根在集体潜意识里对女性或者说对性别(gender)的固化观念。正如著名学者、作家梁鸿评价《黑箱》:“如果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

如果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用一种文学性的哀痛笔调,映射残酷的现实;那么非虚构作品《黑箱:日本之耻》,则是以压抑着痛苦的冷静,直面还未愈合的伤口,寻求疗救的可能。

《黑箱》打开的不止是“日本之耻”。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 著,匡匡 译,中信出版集团 & 雅众文化,2019年4月

为伊藤撰写简介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指出伊藤的勇敢“永远改变了日本女性的生活”。

撰文:龙钰涵、十甫寸

编辑:十甫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