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写:西藏农牧民的“草”算盘

王沁鸥 孙非/新华社​​​​​​​
2020-09-28 18:04
中国政库 >
字号

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德吉新村,“力士·绿哈达行动”中种植的人工草场郁郁葱葱(9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德吉新村里最近来了一群技术人员。望着他们忙前忙后的身影,27岁的村民多吉桑珠满心疑惑:“他们说要教我们种草,可这漫山遍野都是草,村里600多头牛羊不是天天都在山里吃草吗?”

德吉新村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之中,19年前从位于西藏东部的昌都市贡觉县山区整体搬迁至此。村民仍保持着山区粗放的放牧习惯——一片山头吃光了就赶去另一个山头。

“西藏草原面积超13亿亩,居全国之首,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72%,但退化面积也较大。”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武俊喜说,2016年西藏第二次草原普查显示,西藏草原退化面积3.53亿亩,约占总面积的26.7%,这直接导致了畜牧业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武俊喜是带领村民种草的技术人员之一,也是这项名为“力士·绿哈达行动”项目的技术顾问。这一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和企业组织实施的项目已持续了十年,旨在通过种植人工饲草,探索一条保护草原生态并促进脱贫增收的路子。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武俊喜说,“人工饲草单位面积产草量远超天然草场,而人工饲草如果足够养活牲畜,天然草场就能得到休养生息。”

7月25日,第一批草籽撒在了德吉新村27亩撂荒地上。多吉桑珠也来到田里干活儿。技术人员告诉他:“种子要几步一撒,撒太密就像人挤得太近一样,没法呼吸了。”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德吉新村村民和“力士·绿哈达行动”志愿者一起为播撒的种子覆土(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十几天后,地里冒出了绿芽。看着草的高度几乎一天一窜,里龙乡农牧服务中心主任曲达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村里前几年也试着种过草,就在这片地上。”曲达指着人工饲草旁仍旧荒着的一片土地说,“但我们不懂技术,草长得又矮又稀疏,我们以为这片地不可能种出草呢!”

拼版照片:左图:9月13日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德吉新村拍摄的村民早年播下的草籽目前的生长状况;右图:9月13日拍摄的“力士·绿哈达行动”在德吉新村种植的人工饲草目前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从草籽到技术指导,村里不需出一分钱。村民们到草场工作,一人一天还能拿220元工资。现在,饲草已长到了约半米高,收获后将按每户牲畜数量分到各家。曲达估计,村里的牲畜吃两个月不成问题。

德吉新村只是“力士·绿哈达行动”的项目点之一,该项目已在西藏6个县区9个乡镇植草超过1000万平方米。西藏也在今年出台了《科技支撑草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从草种培育、河谷农区饲草增量提质、高寒牧区退化草地治理等方面,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改善。

“力士·绿哈达行动”在西藏种植的人工草场面积累计突破1000万平方米(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现有技术条件下,苜蓿、绿麦草、燕麦草等单位面积产量可达天然草场的15到20倍,也就是说一亩人工饲草就能解放15到20亩天然草场,这既能有效遏制过牧,也节省了牧民的饲草开支。”武俊喜说。

人工饲草多在中低产田、退化草地和荒地种植,可起到固持土壤、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像拉萨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从2013年开始种草,我前一阵去看时,那片地的肥力已经恢复到能种粮食作物了。”武俊喜介绍,该村的饲草已实现了商品化,出售到紧邻藏北高原的纯牧业县当雄县,是西藏“南草北牧”合理布局农牧产业的实践之一。

曲达也在打着里龙乡未来种草的经济效益算盘:“一亩能产干草370公斤,按照每公斤约2.4元的价格算,一亩就能卖近900元钱。”他说这一茬草马上就能收了,很多村民都来找他,想明年再多种一些。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德吉新村村民围在人工草场周围查看饲草长势(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临近收割,一场展示饲草种植成果的活动在德吉新村举行。围着绿油油的饲草田,村民们笑意盈盈。多吉桑珠说,这片土地以前荒着没用,所以一直被当成赛马的场地用来庆祝丰收。今年,赛马场种上了草,金秋的马蹄只能踏向别处。

但人们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更盼望丰收。

(原题为《特写:西藏农牧民的“草”算盘》)

    责任编辑:蒋子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